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关注】道家幸福观及其心理学价值蕴含

葛鲁嘉 吴晶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9-21

作者简介:葛鲁嘉(1956—),男,辽宁沈阳人,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理论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研究。



摘 要: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话题和永恒主题。关于幸福的研究成为多水平和多测度考察的热点,也成为多学科和跨学科探索的焦点。积极心理学采用相对完善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将幸福研究推向了更深的层次。但是,目前的幸福研究仍存在着基础理论薄弱、实现方式模糊等问题。幸福是一个构成复杂的多样化存在,关于幸福的探讨应该广泛吸收不同学科的观点,积极整合相关理论的学说,系统建构幸福研究的框架。道家的文化传统中,蕴含着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方式的完整幸福思想体系,是幸福研究的宝贵资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道家幸福观进行梳理和阐发,辨明其中蕴含的心理学价值,对当前的幸福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道家;传统文化;幸福;积极心理学;本土化

             

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话题和永恒主题,终极就意味着这是人生的最终目的,永恒则意味着关于幸福的讨论总是历久弥新的。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显现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关于幸福的研究、探索、争执、讨论已成为多学科的热点,也成为跨学科的焦点,更成为新学科的爆点。

  积极心理学从产生伊始就将幸福作为研究的核心主题,积极回应时代关切,开展了大量关于幸福的实证研究。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新思潮,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采用相对完善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人类的力量、美德等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在实证原则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实验、测量、统计、访谈、调查等方法,探索幸福的神经生理机制,编制测量幸福的量表,从量化的角度研究幸福,使幸福探索可操作化,使幸福科学成为一门切实服务大众的新领域。积极心理学将以往局限在哲学领域关于幸福的零散探讨扩展到了实证研究层面,率先举起幸福科学研究的大旗,使关于幸福的讨论成为一门显学,将幸福研究推向了更广阔的领域。但是在研究热潮背后,仍存在幸福基础理论薄弱、实现方式模糊等问题。幸福研究亟待注入多元幸福理论思想,从而不断去夯实理论的基础,去拓展研究的范围。

幸福从来就不是一个内涵十分确定的概念。对幸福的理解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对幸福的探讨应采众家之所长,融百家之所思。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幸福必然要关涉到文化,揭示、解释文化影响下的幸福心理。在中国本土文化源流之中,去建构适合理解和引领国人身心幸福的理论,是幸福心理学研究应走的道路。道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先生曾言:“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立解。”道家文化中蕴含着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方式的完整幸福思想体系,是幸福研究的宝贵资源。道家幸福观(在此主要是指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以自然为最高原则,以无为为行为标准,以合道为终极理想。在新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思想背景、学科背景之下,对道家幸福理论进行梳理和阐发,辨明其中蕴含的心理学价值,对当前幸福心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一、 幸福理念的基本界定

 

  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宇宙运行的最高法则,人、地、天、道都要依照自然的规律运行。一切理论都是在效法自然的原则上开展的。自然是道家学说的核心理念,构成道家幸福思想的基本界定。

道家学说之中的自然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客观物质环境,而是指事物本来如此的一种状态。“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了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依靠外在其他的原因。”事物的生长发展都有内在规律,内在原因决定了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既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的奴隶,而是和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部分。生活在自然中的人类,所思所行都会受到自然演化、自然环境的影响。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要遵循事物的演生化育,随顺事物的自然本性。“凡物各由其道而得其德,即是凡物各由其自然之性。苟顺其自然之性,则幸福当下即是,不须外求。”从自然原则生发下去,道家幸福观在根本性质上表现为合道顺道,在精神体验上表现为虚静逍遥,在前提基础上表现为重身贵生,在实现方法上表现为返朴归真。

 

(一)道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万物的本源,幸福的本源也在于合道。“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又是统领、支配天地万物和人的总规律、总法则……故人类必须循道而行。”道创生万物同时又滋养万物。“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道’是人的内在生命的呼声,它乃是应和人的内在生命之需求与愿望所开展出来的一种理论。”顺应道就是顺从人的内在本性,就是消除外在事物对人的干扰和束缚,以此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快乐。

但是,作为世界本源的道又是恍惚不定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道虽然不可捉摸,但又是实际存在的。“对道的把握要求人们排除感性经验的干扰,免除理性认识的影响,在主体纯净、清净的环境中直接体悟到整体性的‘道’,并领悟到它的特征。”在悟道的过程中体验到的是自在的幸福。要获得幸福,不仅要悟道,更要在悟道的基础上行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正是在行道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畅达的幸福。

 

(二)虚静逍遥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生命本来是空明宁静的,回到虚静的状态就是回归生命的本源。面对外界的诱惑,人的内心开始浮动,私欲开始膨胀。欲望遮蔽了心灵本来的虚静,使内心变得混乱不安。“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要人们排除外界干扰,抵制物质诱惑,达到虚的极点静的顶点,回归生命的虚静本源。庄子言:“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只有保持内心的澄澈明朗,吉祥福祉才会随之而来,幸福快乐才会不期而至。

《庄子》开篇的“逍遥游”为人们所展现的是一种超脱了世俗的幸福境界。“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列子乘风而行飘飘然十分美好。御风而行虽然避免了步行,但还是需要借助风的力量。如果能遵循宇宙变化的规律,把握六气(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邀游于无穷的境域,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庄子向往的幸福是一种不需要依赖任何他物,不受时空限制的绝对幸福。无怪乎有人请庄子做官,庄子告之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这种无所待的自由,逍遥于天地间的幸福,岂能是做官可以相比的呢?庄子恢弘洒脱的幸福气象对于现代人摆脱物欲束缚,超脱世俗纷扰,都具有启示的意义。

 

(三)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最高的生存状态,是古圣先贤所追求的理想生活,也是道家幸福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明白了天地自然的运演,就会把握人生的根本,成为与自然和谐的人;从而去顺应万物,成为与人和谐的人。与人和谐称为人乐,与自然和谐称为天乐。冯友兰先生将人生的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道家恢弘洒脱的气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地境界的壮美图景。

天人合一落实在现实生活中,就表现为成就至人、神人、圣人的理想人格。“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道德修养最高的人能对待万物没有分别心,忘掉自己;精神超然物外的人能不追求建功立业,忘掉功利;思想修养完善的人能不追求名望,忘掉虚名。“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至人得到“天地大美”进而获得最大的自由与快乐。至人正是因为通晓天地运行的规律,做到喜怒哀乐皆不入于胸次,方能游心于物之初,获得与天合一的自由与幸福。“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生命的有限与天地的无限结合此种人生体验的境界,就是取消主体与客体、我与非我的界限,在精神中建构起一个天地万物相融相通的混沌世界,与道合一,从而达到绝对的幸福,超乎时空成为永恒。”道家的幸福观所倡导和引领的幸福,实际上就是一种沉浸天人合一,达成心道一体,实现物我同一,做到心怀天下,领悟至美至乐,体证生活创造,促进精神畅达,引导万物共生等的大幸福。很显然,道家的幸福理念是一种建立在“道”的理念的基础之上的,是强调了“道”的创造、衍生、流变、生发、掌控、把握等的大快乐。

 

二、 幸福生活的实现方式

 

  在如何实现幸福的方面,道家主张的是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妄作。通过无而达到为,以此无所不为。老子言:“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老子的三件宝贝:慈心爱物;控制自己的欲望,没有私心;不敢处众人之先,不肆意妄为。不听任自己的欲望肆意妄为,才能包容万物;秉承大道无为先取后与的精神,才能成就大器。老子的无为其实是一种随顺自然,顺应大道的有为。庄子在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基础之上做了进一步阐释。“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得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无为是幸福的来源,有为是祸乱的开始。“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而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天下的禁忌越多,人民就越贫困;锐利的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人们的心智技巧越多,怪异的事情就出现;法令越森严,盗贼就越多。所以禁忌、武器、心智、法令这些有为都是混乱的原因。“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所以无为而为才是获得幸福的行为标准。

 

(一)重身贵生


  重身贵生构成道家幸福的逻辑前提。“福莫大于生。”人作为有形的存在,其情感、欲望、思想等的满足和实现都需要以身体为基础,同时受到身体的影响。具身认知的研究表明,身体和人的高级认知活动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快乐总是身体的快乐,幸福总是个体生命的幸福。”人最善者常欲乐生。对身体的养护和重视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几千年来道教养生思想为中国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保持身体健康是获得幸福的先决条件,也是探讨幸福问题的逻辑起点。

  但是,道家贵生并不意味着满足人的一切欲望,无限制地追求感官享受。真正的幸福在于满足基本需要基础上合道的内心体验。“贪荣宠,劳精思以求财,美食以恣身,此为爱身者也,不合于道也。”这就区分了爱身和养生的区别。“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即为后其身也。”爱身而不被身所缚,养身而不为物所累,这就是道家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养生智慧。

身体健康是获得幸福的基础,幸福的最终实现还需要身体和精神的相互配合。“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靡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根竭枝繁,则青青去木矣。气疲欲胜,则精灵离身矣。”道家所说的幸福既不是单纯的身体健康,也不是纯粹的精神满足,而是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真幸福。

 

(二)知止不殆


  知止不殆指的是面对欲望要适可而止。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面对的诱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面临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每个人都在向外索取,追逐更多的财富、更大的权利、更高的名望,似乎只要拥有了这些幸福就会随之而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早在几千年前,老子就对这种盲目追逐物质财富的行为提出了警告。“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停止就不会遇到危险。知足知止才是保持长久的方法。庄子更告诫我们,嗜欲深者天机浅。这些都值得现代人深思。

“知足者,常足也;不知足者,无足也。常足者,福之所赴也;无足者,祸之所钟也。”知道满足的人经常会满足;不知道满足的人永远不会满足。知道满足的人幸福就会到来,不知道满足的人祸患就会到来。只有内心清净无欲,吉祥幸福才能常驻人心。“人能淡默恬愉,不染不移,养其心以无欲,颐其神以粹素,扫涤诱慕,收之以正,除难求之思,遣害真之累,薄喜怒之邪,灭爱恶之端,则不请福而福来,不禳祸而祸去矣。”盈则亏满则溢,适可而止知止不殆是实现幸福的不二法门。

 

(三)返朴归真


  返朴归真是指返回事物的最初状态,回归生命的本真存在。“‘朴’表达了老子哲学中那种未分化的源始的物我玄同、天人一体的深层意蕴,或者说是契悟道体后拥有的那份自然平和的心灵境界和精神状态。”如何返朴进而归真?老子主张弱之胜强,知雄守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也就是说,坚强的事物是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事物则属于生长的一类。坚强是居于下方,柔弱反而是居于上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道的作用是柔弱渺小的。

老子对水、婴儿这一类柔弱的事物特别推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事物,但是攻坚克强却没有能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改变它的本性。“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俊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含德深厚的人就如同是初生的婴儿,毒虫不会蛰咬他,猛兽不会伤害他,恶鸟不会抓捕他。筋骨柔弱但是却坚固,不知男女交合却自然勃起,这是精力充沛的极致,整日啼哭声音却不沙哑,这是浑厚和谐的极致。柔弱渺小的事物蕴含着道的天然无为,看似弱小实则有力。守柔贵弱是返回道的原初状态的捷径。

 

三、幸福研究的价值蕴含

 

  关于幸福的研究,实际上是要回答两个问题,即幸福是什么和怎样实现幸福。但是,针对这两个问题,试图去涉及、探索、解说和引领幸福的不同研究者,则构建了各自不同的有关幸福的学术研究和生活应用的思想、理论、学说、观点、方法、技术、工具。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从幸福构成要素的角度定义了幸福。他认为:幸福包含着三个不同的概念,其中每一个都是可以单独塑造和衡量的。第一是愉快的生活,积极情感尽可能多,消极情感尽可能少;第二是充实的生活,完全专心致志于工作、爱情和娱乐等所面临的挑战;第三是重要的生活,了解自己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并使之归属于、服务于超越自己的某种事业。这一定义所揭示出的幸福,是对快乐和意义的综合体验,或者说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与积极心理学的幸福理论有所不同,道家的幸福观是在“自然”这一幸福的最高标准指导下,生发出关于幸福的理论和实践体系。道家在积极情绪、生活意义和实现幸福等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阐释其中的价值内涵对积极心理学幸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化幸福理论研究


  有关幸福的研究最为重要的是给出关于幸福的内涵、构成、演变、价值、意义等方面的更为深入的揭示、阐释、把握、理解和引导,这所实际决定的是幸福的心理、品格、体验、获取、扩展等方面所具有的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解说的细化和系统,方法的规范和有效,工具的合理和恰当,引导的路径和成效。

  所谓的幸福应该是从体验快乐开始的。人要幸福就必须体验快乐,快乐是幸福的先决条件。快乐并不是持续的,作为一个普通人,沮丧、悲伤情绪不可避免。道家主张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同时尊重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以自然的态度接纳这些负面情绪,让负面情绪有一个自然疏通的管道。无论喜悦或者悲伤,都将其作为人生的组成部分,欣然接受,这是幸福开始的第一步。这就是庄子说的“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与积极心理学偏好体验相对“积极”的情绪相比,道家更强调一种“静”的内心体验。这种静不悲不喜,来去从容。“自然,道也,乐清静。希言,人清静。合自然,可久也。”过分的沉浸于喜怒哀乐的情绪中,会损害身心健康。“凡心之刑(通“形”)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彼心之情,利安以空,勿烦勿乱,和乃自成。”道家守静的心理修养、认知扩展、情绪体验、人格品性,显然超越了积极与消极的对立划分,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二者的统一。

道家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体悟道的存在,并能够按照道的运行处事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道”是道家思想的最高哲学范畴,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体验。道家的“道”不仅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的人道,更是一种宏大意义上的天道。道家从物我同一、天人合一、心道为一的角度定义了生命的意义,不仅有助于纠正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人生价值观,也将加深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二)丰富幸福实现方式


  研究幸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描述和解说幸福,而且也是为了追求和实现幸福。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幸福就不仅是一种心理的体验,更是一种生活的能力。如何获得幸福有一定的方法可以借鉴。

  针对幸福的三个构成要素,积极心理学提出了许多提升幸福感的方式、方法、技巧。例如,通过文字记述、语言倾述、肢体行为等来表达快乐、倾诉苦恼、释放情绪;通过社会互动、家人团聚、集体活动等来转换心情、调节心态、疏通淤堵;通过阅读图书、欣赏音乐、体育活动等来缓解压力、增进快乐、提升涵养。道家在这方面也有独特的方法值得借鉴。在体验积极情绪方面,《淮南子》提出“以外乐内”和“以内乐外”两种方式。以外乐内是通过外在物质享受来获得感官愉悦。但是这种借助外物体验快乐的行为方式在“解车休马,罢酒彻乐”后会带来失落感和空虚感,“外物虽丰,哀亦备矣”。道家提倡的享乐要做到心中有主,以内乐外。“有主于中,以内乐外,虽无钟鼓,乐已具矣。”所谓“以内乐外”,就是指行为主体以内在的精神修养、平和的良好心态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去感受外在事物的美好而获得的欢乐。

道家将合道作为最高理想,道的基本特性是朴。“道常无名,朴。”道家主张一种回归原本纯朴状态的幸福实现方式。“‘真’、‘朴’即未经雕凿的自然状态,也即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本质和规定性。”朴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这种朴可以是生活方式上的朴素,个性发展上的纯朴,人生追求上的真朴。现代社会高度发展,人们在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便捷时,也面临着被同化的危险。因此,在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前提下,维护个性的发展,保持本有的纯真,才能获得幸福。

 

(三)提升幸福本土探索


  幸福科学为心理学研究本土化和科学化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西方的实证心理学为了维护科学的普适性,曾经试图剥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科学心理学在不同文化中的传播,其剥离文化的局限性逐渐显现,随之兴起了本土化研究潮流。表面上看,科学化和本土化似乎是完全不同的,不可融合的。科学化就是要追求具有文化普适性的理论,必须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本土化则是要建构具有文化特异性的理论,必然采用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际上,科学化和本土化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幸福是一个内涵丰富且结构复杂的生活存在和心理体验。关于幸福的研究一方面要从文化的角度、从本土的视角开展研究,另一方面要借鉴实证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保证幸福研究的科学性。对科学性的追求、对本土文化的重视,是推进幸福研究的重要路径。科学化和本土化不仅是提升幸福本土研究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正确道路。“科学化与本土化就相当于中国心理学的两条腿,如果缺少任何一条腿, 都会影响到中国心理学的进步。只有两条腿走路,才会使中国心理学有长足的发展。”

  探索道家幸福观及其心理学价值蕴含,不是为了回到过去,不是为了欣赏古董,而是为了开启未来,而是为了学科创造。中国本土的文化,思想学说的传统,探索研究的理念,理论阐述的创造,道家幸福的理解,不仅可以为幸福心理学的考察、研究、建构、理论、应用,提供学术的引导、思想的构造、概念的定义、方法的创新、技术的发明,而且可以为心理学有关幸福的探索、解说、研究、应用、科普等带来更为系列化的革命、突破、创造、更新、进化。

  “21世纪是幸福的世纪,是一场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深刻革命。”但是,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道家以得“道”为最高理想,认为人的生存活动就是在对自然之道领会中实现本真的人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幸福或许并不是目的,而是在求道、得道的过程中自然的内心体验。道家关于“道”的思考,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在现代社会仍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关于幸福的系统化和深入化的研究,既需要去吸收各个时代、不同学者、多样思想、不同视角、多元方法,来不断奠定、确立、增强自己的理论基础,同时又需要运用当代科学、心理科学的实证研究、实证方法、应用技术、应用工具等来扩大幸福理论的解释效力和应用范围。这是当代幸福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1期。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注明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中国第一本大学学报

微信ID:sdxb1906

长按二维码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