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厦大,开启海洋奇幻之旅!

厦大招生
2024-09-1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厦门大学 Author 厦门大学


“不用潜入海底

也能看见奇幻瑰丽的海底世界?”

最近

厦大师生在翔安校区德旺图书馆

举办了一场别样的“摄影展”

海洋与地球学院师生拍摄的

24幅水下摄影作品涵盖了

南海岛礁至大陆东南沿海的多个海域

从色彩斑斓的珊瑚礁

到呆萌可爱的鱼类

从神秘的深海洞穴

到解读海洋的“嘉庚”号科考船

一张张生动精美的照片

带你瞬间进入深邃浩瀚的海洋世界



作为厦门大学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

美育第二课堂成果之一

这场展览

由海洋与地球学院高级工程师杨位迪

体育教学部副教授翁兴和、黄桑波

以及图书馆的老师们

共同筹备


图片大多来自于

海洋与地球学院师生真实的科考记录!

△杨位迪在展览前


一起穿越到“海”的世


海洋,占据地球表面积的70.8%,生产了地球上约70%的氧气,承载着80%以上的全球贸易运输量,是“地球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然而,大众对海洋的认识少之又少。如何让非专业人士全面直观地了解美丽灵动的海洋生物、认识海洋?这是杨位迪办这场摄影展的初衷。


这次展览的图片,大多来自于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实际的科考记录。几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东南海域,既到过祖国的南端——南沙群岛,也去过广东大亚湾、福建漳州东山岛等地。每一张图片背后,都蕴含了人与生物、与海洋之间的科学故事。

漂浮的绿海龟

拍摄地:中国台湾高雄

头上长犄角的角箱鲀

拍摄地:中国深圳杨梅坑

“轰炸机”般的牛鼻鲼

拍摄地:中国福建天柱山


“我们希望通过介绍这些作品,让大家了解海洋生物的特点、拍摄图片所用到的仪器,以及背后的海洋调查工作。”杨位迪说。


展览的图片里,有长着“犄角”撅着小嘴的呆萌角箱鲀、悠然自得游着泳的海龟、“轰炸机”般掠过头顶的牛鼻鲼……看似平静的海面之下,蕴藏着无数千姿百态的生命传奇。

林间小屋

拍摄地:中国福建东山

克氏双锯鱼——一种胆大的小丑鱼 

拍摄地:中国福建东山


在拍摄的过程中,这些美丽的生灵常常与潜水员们发生有趣的故事。


“在水下,你会发现你跟生物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相互取得信任。”一次杨位迪和同伴在西沙做调查时,远远看见了一对鰕虎鱼。小鱼与他们隔空“对视”了一会,就快速地躲进了洞口。为了拍摄,他贴在距离洞口50厘米左右的海底静止不动,尽量地放慢呼吸、减弱自己的气泡声。等了五六分钟后,有一条鱼先偷偷出来,在洞口探查情况。反复试探了好几次,两条小鱼终于确认没有危险后,就开始自在地“遛弯”,巡视自己领地内的其他洞穴,接纳了潜水员的存在。

远处浅蓝色的沙地就是这对鰕虎鱼的领地

洞口观望中的一条鰕虎鱼(时间:15:08)

洞口观望中的一条鰕虎鱼(时间:15:10)

两条鰕虎鱼一起巡视领地(时间:15:15)

◁ 左右滑动查看鰕虎鱼的故事

杨位迪感慨道:“这样与研究对象近距离地互动、双目对视、相互接纳,是在我学会潜水之前无法想象的。”


一条小丑鱼与科研人员在水下“对视”

 拍摄地:中国福建东山


海底如此种类繁多的生物得以栖息成长,“珊瑚礁”的存在功不可没——珊瑚共同构建的水下森林,为各种生物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存空间,用仅占0.5%左右的全球海洋面积,支撑着约30%的海洋物种生存。


我国珊瑚礁面积约超过5000平方千米,造礁石珊瑚种类超过400种。展览的图片展示了我国南海海域的珊瑚礁。

游弋在珊瑚礁区的鱼群

拍摄地:中国南海

峭壁上的海扇

拍摄地:中国南海 水下30米

珊瑚花园

拍摄地:中国南海

多姿多彩的软珊瑚

拍摄地:中国南海

休息中的蓑鲉

拍摄地:中国南海

夜晚中的珊瑚礁

拍摄地:中国南海

巨石之下

拍摄地:中国福建东山


珊瑚的致命敌人是长棘海星。它的形状类似于车轮,像一只扁圆的刺猬趴在珊瑚上。进食时,长棘海星会将胃部外翻到体外,分泌消化液将珊瑚组织化为“肉汤”,让原本多彩的珊瑚变成一块白骨。这种摄食方式可谓“聪明”又“残忍”。

珊瑚“杀手”——长棘海星

拍摄地:中国南海


珊瑚礁的图片在展览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这是因为,对于水下摄影来说,珊瑚礁水域极高的透明度对图像采集十分有利,“不会动”的珊瑚礁也更容易被镜头捕捉。


另一方面,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全球温度升高,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珊瑚白化的危机在全球海域加剧。因此,本次展览也希望借此向大家传达海洋保护的重要性,让大家更关注海洋,特别是这些环境极敏感区域


水下摄影,光的艺术


摄影师们能在水中待的时间十分有限,遇到的生物也不固定,要想拍到理想的图片,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与陆地摄影相比,水下摄影面临着许多额外的困难——不仅需要摄影者有熟练的潜水技术、完整的水下摄影装备,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临场反应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拍摄过程中,要学会利用人工光源。杨位迪介绍道:“不同于陆地摄影,善用人工光源是水下摄影的关键。”

△厦大翔安校区游泳池

拍摄地:中国福建厦门

 

光在水中的传播距离与波长有关。当太阳光进入海水,波长较长的红光在传播5米后就几乎消失,只有蓝光才能穿透到水底。当你真正潜入水下,可能会十分失望,因为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在如此单调的光线下,呈现出的几乎只是不同深浅的蓝色


然而,一旦加上光源,海底就得以展现真实的色彩。因此,光源的色彩决定着水下摄影的基调,也考验着水下摄影师的经验和实力。

△带上相机,开启水下影像世界

拍摄地:中国南海


此外,漂浮不定的海水,也会对摄影效果造成一定的干扰。要想拍摄到一张构图完美的照片,往往需要经过许多次的尝试。


△“嘉庚”号科考船正在进行重力柱回收

拍摄地:中国南海

△“嘉庚”号科考船完成水下机器人回收

拍摄地:中国南海


我们还可以从展览的图片里,窥见一些“人工”的物品,这些是拍摄时的科考用具。


在一张展示珊瑚幼体的照片中,珊瑚幼体被“框”在了绿色的网格里。另一张珊瑚礁的图片里,则藏着一条细长的皮尺。这是调查人员在借助尼龙绳拉出的样框、皮尺等作为基准进行拍摄采样,记录样框中的新生珊瑚个体以及样带下的珊瑚、鱼类、底栖生物、底质类型等等。


数据化记录是研究的基础。这些图片或许并没有其他作品那样的艺术美感,但却展现着人类探索海洋的足迹

△尼龙样框下的新生珊瑚个体

拍摄地:中国福建东山

△珊瑚样带调查

拍摄地:中国南海


展览里,有一张“水母图”常常引人注目——蓝天、白云、碧海,一只“水母”自由地漂浮在水天之间,可定睛一看,却发现是一只塑料袋。“水母”看似美丽,却对不少海洋生物都是致命的诱惑,比如酷爱取食水母的海龟。


同时展出的,还有一张真正的栉水母。它晶莹剔透,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彩虹般的光芒。


“一个小小的塑料袋似乎跟我们每个人没有多大的影响,但它其实一直在改变这个世界。”杨位迪说。

△“水母”塑料袋

拍摄地:中国南海

△形似透明果冻的栉水母

拍摄地:中国南海



2015年起,杨位迪还携手体育教学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水下摄影》美育与通识课程,选课人数年年“爆满”。


这门课分为理论教学和水下教学两大部分。在理论课堂上,同学们可以通过VR眼镜畅游水下,近距离接触和操作各种潜水装备、水下相机。而在水下,授课老师们将教同学们如何正确使用潜水装备、进行水下拍摄。

课程中的VR实景体验潜水


课程的结业作业是在水下互相给“潜伴”拍摄一张照片。虽然只是一张照片,但却全面考察了同学们在水下的姿态控制、相机操作、灯光调整及配合交流的能力。完成后,老师还会给每对搭档拍一张水下合影,作为纪念。

同学们的结课合影纪念


课程结束之后,“水下摄影”也未止步。具有较好潜水技能的同学们还可以通过《水下摄影》的美育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进行泳池特训和野外水域实践,用镜头捕捉更多的水下色彩。


未来,杨位迪希望通过专题化的方式,长期更新水下摄影展,让大家可以更多、更深入地了解海洋,认识到海洋保护和海洋研究的重要性。

展览的结语写道:

“一个地球,一个海洋!”

杨位迪说:

“期待大家一起关注海洋、认识海洋

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海洋中来。”



推荐阅读


获厦大学子最高表彰,这位95后的青春在发光!迄今楚国最高等级墓葬,厦大师生参与发掘!喜报!厦大2项成果入选!

来源 | 厦门大学微信公众号
厦门大学招生与考试办公室出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厦大招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