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与银行业风险研究

黄剑辉 李鑫 金融监管研究 2022-04-24

作者:黄剑辉,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李鑫,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金融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金融监管研究》2018年第2期。

 

如要前瞻性地分析判断银行业的风险问题和风险隐患,应通过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对非金融企业进行深入分析。银行业具有较强亲周期或顺周期性,在当前经济进入调整期阶段,对诸如非金融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债务情况”“企业债务杠杆未来可能会有何种趋势性变化”“哪些领域的企业风险较高或较低”“企业债务风险将如何向银行传导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对准确研判银行业未来的风险隐患、指导银行业健康发展乃至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最新数据,尝试解答上述问题,以期为政策层及银行机构准确判断银行业风险隐患、保障银行业经营安全,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阐述了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部分分析了近年来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表明,资本产出比快速提升、债务利息负担较重、股权融资比重过小、国有企业债务增长较快是近十年来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攀升的主要原因。

第三部分通过构建动态模型对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进行了预测和情景模拟。结果表明:从目前看,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快速上涨的势头已得到控制,未来稳步下降的概率较大;债务利息率水平将显著改变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变化趋势,同时其与股权融资发展存在显著的替代性。

第四部分通过构建分行业的债务负担评估模型,分析了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风险的行业结构特征。分析表明,房地产行业和公共设施管理行业的企业未来最有可能陷入债务困境,另外林业、仓储业、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房屋建筑业企业未来的债务风险也不容忽视。

第五部分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行业面板数据,采用广义矩估计方法(GMM)估计了企业债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一是债务利息率水平的变化会显著影响银行不良资产率;二是行业盈利能力越强,银行在该行业的贷款不良资产率越低;三是在资本边际产出下降的情况下,行业增加值越大,不良资产率越高;四是银行可以通过主动调整行业信贷政策来降低经营风险,但如果不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地在宏观层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在微观层面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益,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债务风险依然可能向银行体系传导。

第六部分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为更好地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避免企业债务风险进一步累积并向银行体系传导,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保持经济增速基本平稳,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握好去杠杆与稳增长的平衡,通过建立“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实现政策组合的松紧搭配。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缓解资产质量压力的治本之策。

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本监管体制。强化国有企业的财务约束,增强企业出资人的资本意识,避免依靠非市场化方式给低效的国有企业持续输血。各级国企监管部门应对所管理的国有独资企业或控股企业,分行业、分类型、分规模确定明确的资产负债率指标;同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全国有资本的进退机制,提高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

三是监管当局应维护稳定的利率环境,并做好风险隔离。通过减税让利等多措并举,缓解企业的财务负担;同时,防止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导致实体企业资金成本的增加。对于出现问题的企业,及早处置,做好风险隔离,以保证有序违约。尽量减少公开市场上的债务违约,使收益率曲线维持在低位,防止风险溢价大起大落,规避“羊群效应”带来的流动性缺口。

四是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以法治化、市场化方式债转股。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对高风险主体的融资服务,在大力扩展股权市场融资规模的同时,加强股权市场的制度建设。推进“债转股”等金融创新,必须基于法治化、市场化的原则,尊重市场规律,培育微观主体的理性预期防止盲目信用扩张掩盖风险,防止以“明股实债”等形式化债转股掩盖高杠杆率的事实。

五是维持银行体系的基本稳定,构建不良资产处置新生态。应正视解决企业高杠杆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维护银行体系的基本稳定,鼓励银行在当前风险尚可承受的情况下审慎经营。

六是推动建立债权人委员会,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通过行政、法律等手段,坚决打击企业在去杠杆过程中的恶意逃废债行为,防止企业通过破产、分离、合并等方式抽逃资金,转移利润或优质资产,非法侵占银行资金。

 

 

本文为精编版,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思考,全文详见《金融监管研究》2018年第2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