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了,北白犀

Robbi 鸦雀有生 2022-09-09

1908年2月,英军少校珀西·鲍威尔-柯顿(Percy Powell-Cotton,1866-1940)将自己在当时被称作赤道中非Lado地区(Equatorial Central Africa,可能对应今天的南苏丹和乌干达西北部)猎获的一具犀牛头骨和角送给了伦敦自然博物馆。

鲍威尔-柯顿少校,引自http://www.quexpark.co.uk/expeditions.html


随后,英国博物学家理查德·利德克尔(Richard Lydekker,1849-1915)研究了这个头骨,并将其与另两个来自南部非洲的白犀头骨进行了比较。他认为鲍威尔-柯顿所获标本承载靠前的那支犀角的鼻骨部分要明显短且宽于南部非洲的个体,据此他描述了白犀的一个新亚种,并以鲍威尔-柯顿的名字来命名——Rhinoceros simus cottoni(后来的分类研究将白犀置于白犀属Ceratotherium)。比较有意思的是,这篇描述白犀新亚种的短文,并非发表在学术期刊或是专著当中,而登载于2月22日的《Field》报纸上面。利德克尔先生也算是搞了个小新闻吧

理查德·利德克尔,引自https://en.wikipedia.org/wiki/Richard_Lydekker#/media/File:Richard_Lydekker.jpg

无论形式是怎样,1908年2月22日的这则报道便成了北白犀,或者说白犀的北方亚种与现代人类社会的第一次正式接触。由于地史上水热条件的变化和随之而来的生境改变,白犀也曾经出现在今天的北非,考古发现的遗骸和岩画等艺术形式中的形象即是明证。

白犀的历史和近期分布,圆圈为岩画等艺术形象发现的地点,叉为考古遗骸发现的地点,紫色为近期分布,红色为20世纪末的分布,引自Kingdom 1997


1900年之前,在今天的苏丹(含南苏丹)、中非共和国乌干达北部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生活着的北白犀数量可能还要多于当时南非境内的南白犀。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上述多国相继爆发的内战和由此产生的不稳定局势改变了一切。

白犀的现今分布,引自Kingdom & Hoffmann 2013


时间再回到1972年6月,美国哺乳动物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Mammalogists)旗下的出版物《Mammalian Species》刊发了该系列的第8篇文章,是有关白犀的综述。《Mammalian Species》值得单独介绍一下,它的每一篇文章或长或短,都是就具体一种哺乳类相关知识的大集合。从形态、分类、分布、化石记录,到繁殖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可谓是无所不包。若想在短时间内对某种哺乳动物有个全面的了解,阅读《Mammalian Species》上的相应文章是个非常好的选择。这一系列目前已经出到第955种了,尚不及已知种类的1/5,距离最终完成还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

《Mammalian Species》白犀一文的作者是当时的柯林·格罗夫斯博士,也是后来的格罗夫斯教授(Prof. Colin Groves, 1942–2017)。彼时,格罗夫斯博士正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文中他认为在当时的苏丹和刚果、乌干达、乍得和中非共和国境内还有白犀的分布,但数量都不容乐观。其中刚果的Garamba国家公园由于叛军武装的侵入,北白犀从1963年的超过1200头骤减至1970年的最多50头。他还指出古罗马人就已经知道了白犀的存在,而史料记载中它们最北的分布到了尼罗河谷的阿斯旺地区。

柯林·格罗夫斯教授,引自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lin_Groves#/media/File:Colin_Groves_-_lab.jpg

白犀分布示意图,浅色阴影为推测2000年前分布范围,深色阴影为1850年左右的范围,数字代表人为引入的地点,字母则代表发现化石的地点,引自Groves 1972

白犀头骨示意图,引自Groves 1972


1973年,格罗夫斯博士离开英国到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作,逐渐成长为了世界著名的哺乳动物分类大家,并于2000年晋升为了教授。2010年,他及合作者根据骨骼和遗传上的差异,提出应将北白犀提升为独立种——C. cottoni。但多数学者认为已知的形态和遗传差异较小,不足以将南北白犀分开,这一分类建议也未受到广泛认可。


2011年,格罗夫斯教授与其时已故的彼得·格拉布博士(Peter Grubb,1942-2006)合著的《有蹄类分类》一书出版。这是一部对现生有蹄类分类进行系统梳理的著作,书中的很多观点也被其后的《世界哺乳动物手册》第二卷(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HMW)采纳,影响深远。在书中仍坚持了将北白犀提升为独立种的观点。


同时,格罗夫斯教授不无遗憾的表示,如果能更早一些认识到南北白犀之间的差异,而将北白犀提升为种,可能会给它们带来更大的关注和更有力的保护。当一个物种/分类单元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才开始关注其分类地位,实在是一件万分悲哀的事情。

引自Groves & Grubb 2011


跟北白犀有关的珀西·鲍威尔-柯顿理查德·利德克尔早已作古,格罗夫斯教授也于去年11月驾鹤西去。2018年3月19日,是苏丹离去的日子,距离北白犀最初被描述命名过去了整整110年又26天。或许跟它们最初为世人所知源自报纸上的一则消息相似,那个无可挽回的最终道别,可能也不过是这个资讯爆炸年代里转瞬即逝的新闻“热点”吧。只是不知道,我们真的会从中吸取到些什么吗?


致谢:绵阳师范学院官天培博士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黄瀚晨博士惠赠相关文献,特此鸣谢!


参考资料

Groves, C. P. 1972. Ceratotherium simum. Mammalian Species, No. 8: 1-6.


Groves, C. P. & Grubb, P. 2011. Ungulates Taxonomy.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Kingdom, J. 1997.  The Kingdom Field Guide to African Mammal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 


Kingdom, J. & Hoffmann, M. 2013. Mammals of Africa, Vol. 5. Bloomsbury, London.



欢迎关注鸦雀有生,这里有关于鸟兽、自然、保育、图书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