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Zoo Frankfurt:“一个人的动物园”

Robbi 鸦雀有生 2020-08-27
来自专辑
动物园

大家好!又到了我们民工专业的专业民工外出搬砖的季节了,这里可能会很长时间难有更新。这一篇写得比较长,一次若没看完,可以分着看。希望下次更新的时候,还能与您在此相遇,谢谢了先。




位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是德国第五大城市, 因欧洲中央银行总部和众多的金融机构都集中于此,而被誉为“欧盟金融之都”。法兰克福还有德国最大也是欧洲规模第三大的民用机场,也被称作德国的空中门户,欧洲最大航空公司——德国汉莎航空的运营基地即在此。这些可能是法兰克福为人所熟知的一面,然而在世界动物园领域,法兰克福也是一个响当当掷地有声的名字。超额桑万年难更的隔壁友邻号曾推送过一篇游记:去法兰克福动物园转转,简直让自己心水到快要扭曲。还好,春节假期紧张的行程里终于挤出时间来去快闪了一趟这传说中的世界名园。

法兰克福动物园位置示意,引自Google


2月15日抵达法兰克福火车总站已近中午,纠结挣扎了许久,还是决定分开行动,我和老妈去逛动物园,其他的家人游览市区。看了下Google地图,发现火车站附近的住处离动物园距离大概5 km左右,觉得沿河步行过去就行,顺道还可以看看风景。实践证明,这个安排还是可以的。

临时插播一条绝对没有收费的广告,住处附近有家新开的“常湘汇”中餐馆,据说味道分量都不错,可惜要赶着去动物园,没口福。推荐给以后去法兰克福的朋友,离火车总站不远,手机导航,步行可至

美因河风光,路上经过了一个始建于1867年左右,1993年最终完工的铁桥,也是法兰克福著名景点。河边草坪上时常能看到惬意休息或是正在吃草的灰雁


动物园冬季开放时间是0900-1700(夏季则延长至1900),河畔风光再好也只能匆匆略过。一通暴走,好歹算是在1400左右到了大门口,参观时间满打满算也就3个小时了。

动物园正门,浅色大楼是法兰克福动物学会(Frankfurt Zoological Society),动物园入口是在箭头所指的白色建筑里,非常低调

装饰很有特点的售票处,而且售票窗口旁边就是吼猴的室内圈舍。在网上查的成人门票是10欧/人,但买票的时候只收了我们8欧/人,不知道是不是入园时间有关系,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售票处有杂志和宣传折页可以取阅,可惜自己看不懂德文...

动物园地图(引自http://www.zoo-frankfurt.de/ihr-zoo-besuch/zooplan/),这里其实面积很小,仅约13公顷,比成都动物园(17公顷)还要小,只相当于北京动物园面积的约15%。但展出的动物却达400余种,超过4500只/头。但因时间有限,当天实际只稍微仔细看了看门口的食肉目长颈鹿和霍加狓大猿展区以及沿途路过的各个室外展区,红圈里的基本都没去到,当然最遗憾的还是没能进到最著名的夜行动物馆(红色阴影部分)


老园长格日梅克

霍加狓展区里的宣传资料,早在1960年这里就已实现了霍加狓在圈养条件下的人工繁殖,一对名为“Epulu”和“Safari”的霍加狓在该园度过的近20年中先后有了8个宝宝。图中着西装的男士就是格日梅克博士,和他在一起的是1960年9月9日出生的小家伙


始建于1858年的法兰克福动物园是继柏林之后的德国第二家动物园,而提及该园,总会有个名字会反复出现——伯恩哈德·格日梅克(Bernhard Grzimek,1909-1987)。法兰克福动物园能享有今天的如此声望,也跟此人息息相关。他是谁?又做了些什么呢?


格日梅克先生从大学开始接受的是兽医科学教育,在1933年获得了博士学位。二战期间,他为第三帝国食品供给部门工作,1945年初因被怀疑提供食物给躲藏起来的犹太人而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纳粹德国一投降,他就被任命为法兰克福动物园的园长。当时交给他的是已成一片废墟的园区,以及可怕战争后幸存的最后20只动物。与之相似,同样历经了磨难的杜塞尔多夫动物园就再也没能重振起来而永久关闭。人们对法兰克福的前景也很不看好,而坚韧的格日梅克博士允诺不需要公共拨款,以此说服了市议会不关闭动物园,并力主将园址迁到郊区进行重建。战后出现在法兰克福街头的第一张广告海报,就来自于动物园。在这里参观动物之余,人们还可以跳舞、观看演出等,用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抚慰残酷大战带来的创痛。格日梅克博士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很快动物园就成为了战后西德城市中最大的游憩场所。


动物园本身的重建工作也开始缓慢进行,1953年建成的长颈鹿馆是战后投入使用的第一个大型建筑,其中的大说明牌、采光良好的圈舍和室外场地里搭配的植被等逐渐成为了此后动物园场馆设计的标准参考。该园也就此逐渐开启了引领世界动物园风尚的光辉岁月。

长颈鹿馆外观和室外场地

室内圈舍的平台要高于参观者所站的地面,因此这里看长颈鹿绝对是仰视+仰视的角度,天花板上有预置的卷扬机可以直接吊装喂食的草料,而且万一发生长颈鹿跌倒的状况,也能及时开展救助。想到国内某动物园发生的长颈鹿不慎摔倒,因没有合适的装备能将它及时“扶”起来,而最终身亡的悲剧(内脏没法承受长时间的体重压力),实在是...


格日梅克博士治下的新意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新建的圈舍完全摒弃了过去那种千篇一律的并排铁笼,而尽量营造视觉上更为自然的展区,动物与游客之间多以壕沟作为阻隔。1961年完工的鸟类馆,更是首次用大量模拟自然生境的小展区和鸟类可以自由活动乃至飞行的进入式展区而赢得了参观者们的好评与亲睐。游客也开始完全禁止在园内投喂动物了。


他的视野并没有局限在动物园之内,还投射到了更远的地方。在亲赴非洲为动物园获取展出动物,并实地进行野外研究以便指导在圈养条件下如何更好照料它们的过程中,格日梅克博士敏锐地意识到了非洲野生动物保护所面临的巨大困境。随即用自己手中的笔和摄像机,开始了为大自然奔走呼号的传奇历程。1956年,格日梅克博士在他的二儿子米歇尔(Michael Grzimek)的帮助下,将自己在非洲观察思考后所著的书《No Place for Wild Animals》(Kein Platz für wilde Tiere)拍成了同名的自然题材影片。这部耗费了父子二人几乎全部积蓄,强烈呼吁要在非洲建立更多保护区的片子大获成功,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票房,还赢得了柏林电影节的两座金熊奖杯

格日梅克博士(左一)也是自然题材影片的先驱,引自http://www.wildfilmhistory.org/person/1756/Bernhard+Grzimek.html


书籍和影片带来的收入让格日梅克父子有了更多资源可以用于非洲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他们购买了一架道尼尔-27型单引擎飞机,并为其喷上了辨识度极高的斑马式涂装。父子二人便开始驾机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地区进行有蹄类航空调查和继续影像资料的拍摄。1959年,他们制作完成了名为《Serengeti Shall Not Die》的影片,并于当年荣获了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这是历史上德国人赢得的第一个奥斯卡奖,也是奥斯卡首次把奖项颁给野生动物题材。然而令人万分痛惜的是,米歇尔在当年1月一次驾机拍摄过程中撞上了一只兀鹫,不幸坠机身亡(对‘鸟击’感兴趣的话请参阅谁是“哈德逊奇迹”中的“遇难者”?)。年仅25岁的他,永远留在了所挚爱的非洲大地。

著名的斑马涂装道尼尔,https://fzs.org/en/about-us/bernhard-grzimek/

帅气的米歇尔,引自https://fzs.org/en/about-us/bernhard-grzimek/michael-grzimek/


《Serengeti Shall Not Die》同名的德文原著,最终被翻译成了超过20种语言的版本在各地发行,与影片一道为格日梅克博士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并最终促成了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的建立。在法兰克福动物园园长的身份之外,格日梅克博士还是作家、纪录片制作人、期刊编辑、电视节目主持人等等,而他也几乎充分利用了每一个角色为保护自己热爱的野生动物们而努力。早在1958年他就开始强调动物园的教育意义,法兰克福也很快成立了欧洲动物园中的第一个专职教育部门。从1945到1974,他见证了29年间法兰克福动物园的重生和发展,到卸任之时留给后来者的已然是一座崭新的世界知名动物园。

格日梅克博士于1967-1972年间主编出版的《格日梅克动物百科全书》已是一套13卷的巨著,他去世后由Michael Hutchins接手主编的第二版体量更是增加到了17卷!


食肉动物们

好了,铺垫半天都差点儿忘了我们这个其实是篇游记了... 言归正传,讲讲看过几个展区的感受。首先是食肉动物们,一进大门看到的第一个展区就是眼镜熊Tremarctos ornatus)。

熊科在南美的唯一代表,安第斯山脉中的潮湿森林是它们最爱的家园,爬架是森林动物室外场地的标配,印象最深的是苏黎世动物园眼镜熊展区,那个爬架的高度至少得有十米

这里展出的母熊叫Cashu,2002年12月20日诞生在苏黎世动物园(但不知为何苏黎世说明牌上写的名字是Cocha),说不定之前在苏黎世见过的那头眼镜熊就是Cashu的孩子Oja,这种在不同动物园里见到彼此有联系的动物感觉很好

跟眼镜熊比比个儿,感谢老妈出镜做参照物


眼镜熊的边上就是亚洲狮Panthera leo persica),得益于欧洲动物园与水族馆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Zoos and Aquaria,EAZA)完善的圈养繁育计划和管理,这个野外种群数量不到400只的狮亚种,也成了欧洲各大动物园的标配。伦敦动物园最新的展区就是以亚洲狮及其野外栖息环境为主题的“Land of the Lions”。

亚洲狮的室外场地

展出的一对都来自英国的动物园

正好赶上下午的喂食时间,可以看到直接投喂大块的牛肉


亚洲狮的隔壁是另一位亚洲来客——苏门答腊虎Panthera tigris sumatrae),伦敦动物园展出的也是这个虎亚种,详见 一切的开始:伦敦动物园不完全游记(4)老虎领地。不知道是不是喂食时间快到了,虎显得还是比较焦虑,在圈舍里来回踱步,时不时也跑到门边张望。

展出的一对苏门答腊虎分别来自柏林和鹿特丹,雄虎小雌虎9岁

应该是雌虎Malea,尽管知道这层玻璃值得信赖,但被这么双眼睛盯一下,还是能感觉得到阵阵寒意...

看到这个头骨的复制品,就不难理解那股寒意的由来了

苏门答腊虎的室外场地


而威武霸气的狮虎隔壁,却是一个同样来自亚洲,却软萌许多许多倍的猫科成员——锈斑豹猫Prionailurus rubiginosus)。这种生活在南亚的小猫,和非洲南部的黑足猫Felis nigripes)并称体型最小的两个猫科动物,尤其锈斑豹猫的体重往往还不到2 kg。

个头虽小,但这只锈斑豹猫有一个两层结构的圈舍,一直好奇地在上下到处探查,实在是太萌了!


最后,食肉动物里最让自己兴奋的还是马岛灵猫Fossa fossana),马达加斯加岛最大的现生土著猎手,狐猴们的梦魇。过去由于形态上的相似,而将马岛灵猫归入灵猫科(Viverridae),但现有的分子遗传学证据已强烈支持将马岛上的食肉目成员都归入该岛特有的食蚁狸科(Eupleridae)。看到实体之后,也觉得马岛灵猫那条细长而略显僵直的尾,跟真正灵猫们的尾部差距真心很大。它们的野外种群数量估计少于2500只,目前已知全世界的动物园及相关机构饲养有不到100只。无论野外还是动物园里,马岛灵猫都是难得一见的稀有物种。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跟临近喂食时间有关,这只马岛灵猫也在不停来回踱步张望

马岛灵猫的晚餐,看起来至少是有蛋和牛肉


歪果群众也还是群众

水禽湖边正在施工,好像是在建新的企鹅展区,冬季湖面有一层薄冰,也没见到什么外放的水鸟,最左侧的那个黑色的小楼是长臂猿展区,可能因为太靠近工地噪音太大,里面也并没有展出长臂猿


离开食肉动物们的展区,沿着水禽湖边继续向前,经过斑马和丹顶鹤,就看到了长颈鹿馆。看地图上的标识,这里应该有展出霍加狓Okapia johnstoni),老妈肯定还没见过,要带她来看看这种1901年才被发现的长颈鹿亲戚。

结果一进长颈鹿馆就看到了霍加狓,居然还有只宝宝!!

跟霍加狓宝宝合个影,以前是妈妈带我逛动物园,今天是我带妈妈逛动物园啦

再单独跟霍加狓宝宝合个影

霍加狓妈妈来自安特卫普动物园


有意思的是,尽管霍加狓就在门口,但进到馆内的其他游客似乎并不在意这种长相奇特的动物,大多数人都径直走到更靠里的长颈鹿前面驻足观看。真是同一个世界,同一样的审美呐... 长颈鹿馆里还展出有大耳狐Vulpes zerda)和某种山羚(Oreotragus spp.)。自格日梅克老园长开始,法兰克福动物园就跟非洲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展出动物也可见一斑。

非常实用的卷扬机

红外热成像了解一下?


人类近亲们

从长颈鹿馆出来,经过犀牛馆向前,就到了大猿展区。犀牛馆里的黑犀(Diceros bicornis)应该是冬季气温的原因,没有外放,室内也不知为何没有开放。通过户外的展板和运输箱,倒也能了解一下法兰克福动物学会在非洲支持的实地黑犀保护项目。当然,如果能再多些英文说明就好了...

大猿展区的正门

虽说基本看不懂德文,但猜这里讲的是一只名叫Matze的雄性大猩猩,从1969年来到这里,2008年8月去世,享年约50岁,这期间一共成为了17只后代的父亲。门口的头像也是为了纪念Matze而设。伦敦动物园在门口安放有著名大猩猩Guy的全身铜像 一切的开始:伦敦动物园不完全游记(1)开篇,布拉格动物园门口则有曾生活在那里动物的脚印拓印 世界“第四”的动物园什么样?,优秀动物园总是能够让人感觉到“生命有温度”的地方


进入室内,能够明显感觉到温度和湿度的上升,1966年完成现代化改造时,这里就已经开始使用地暖加热,极大改善了来自热带而生活于此的类人猿健康状况。法兰克福是世界上第一家实现4种类人猿圈养条件下繁殖的动物园,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一百只的个体诞生在这里。现在展出的西部大猩猩Gorilla gorilla,有兴趣了解更多请参阅 维龙加(Virunga):山地大猩猩 & 卫队175英灵)、苏门答腊猩猩Pongo abelii)和倭黑猩猩Pan paniscus)已是两代甚至以上都生活在法兰克福。该园在类人猿圈养、照料和繁殖方面有着举世瞩目的成就。跟在国内一样,动物园总是有很多孩子在参观。

爱好和平的倭黑猩猩们,特点是“发际线”较高,而且多为“中分”

两种猩猩是最为适应树栖生活的类人猿,因此它们的圈舍内应该尽可能有可供攀爬的条件

苏门答腊猩猩的长手/脚和长指/趾正是对树栖生活的适应,利于它们在树枝间自如地运动

苏门答腊猩猩一家

不知道为什么,很喜欢这种小朋友跟大猿在一个画面里的感觉

西部大猩猩的圈舍,温和的素食巨人跟一群黑白疣猴分享同一空间

大猩猩一家,法兰克福饲养大猩猩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29年,在1965年就首次实现了圈养条件下的繁殖

类人猿的室外场地,最初是以注水的壕沟作为阻隔,但在发生了大猩猩和黑猩猩溺亡事故之后,基本都改成这样的防弹玻璃墙了

类人猿展区里印象最深的展板,即便看不懂德文,结合箭头走向和对应的图片,不难看出是在讲什么吧?“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


留点儿遗憾

法兰克福动物园的有些室内展区会在闭园前的半个小时就清场锁门,我们应该是最后离开类人猿展区的人,饲养员小哥拿着钥匙默默跟在后面目送我们离开。出来的路上还看到了大家喜闻乐见的狐獴Suricata suricatta,也叫猫鼬 meerkat),活泼的非澳南海狮Arctocephalus pusillus),来自中美洲和南美北部的巨隼Caracara cheriway)。三个小时远远不够体会这里的精彩,而最遗憾的莫过于没能去以老园长名字命名的夜行动物馆看看

为了您和我们的健康,请勿投食,请勿逗弄

格日梅克夜行动物馆,引自https://de.wikipedia.org/wiki/Grzimek-Haus#/media/File:Zoo_Frankfurt_peng6.JPG


建成于1978年的格日梅克夜行动物馆(Grzimekhaus)为三层结构,很大部分位于地下,至今仍是欧洲最大的夜行动物馆。里面的某些区域利用照明控制,营造了跟外面的时间正好相反的“昼夜分布”,使得游客参观的时间能够与某些展出的夜行性物种活动时间合拍。这里展出一些如指猴Daubentonia madagascariensis)、黑象鼩Rhynchocyon petersi)、针鼹等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物种,也可以说是法兰克福动物园最有特色的展区之一(或许也可以去掉之一)。只有下次再去弥补一下缺憾了。


尾声

米歇尔于1959年不幸去世后,被安葬在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Ngorongoro Crater)附近,在他的墓碑上只刻着简短的一句话:“他将一切都献给了非洲的野生动物,包括自己的生命”(He gave all he possessed for the wildlife of Africa, including his life)。1987年,格日梅克博士因心脏病发与世长辞,人们将他和米歇尔葬在了一起。曾为保护非洲野生动物一起并肩奋斗的父子二人最终团聚。老园长的墓志铭中写道:“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烛光”(It is better to light a candle,than to curse the darkness)。不知这句话是否也出现在当年面对一片废墟惨状的格日梅克博士心中,但他所点亮的烛光不仅照亮了法兰克福动物园的重生之路,也激励着更多的后来人。

格日梅克父子合葬墓,引自http://www.naturfotos-dieter-bark.de/30.%20Vor%20vielen%20Jahren/slides/1990%20Grzimek%20Grab%20-%20Tansania2%20.html

上周六天气并不是很好,可当天参观成都动物园的游客人数应该依然超过了两万。我们的动物园,在自然保护教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机会。但去实现了的,又有多少呢?


参考资料

Bell, C. E. et al. 2001. Encyclopedia of the World's Zoos, Vol. 1.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London.

Bernhard Grzimek维基百科词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rnhard_Grzimek

Bernhard Grzimek. https://fzs.org/en/about-us/bernhard-grzimek/



苹果用户献爱心专用通


欢迎关注鸦雀有生,这里有关于鸟兽、自然、保育、图书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