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徒步看山地大猩猩是个什么感受?(下)

鸟人Robbi 鸦雀有生 2022-09-09

写在前面的话:去看了山地大猩猩回来,一直有写点儿什么的想法。但真正“动笔”开了却又发现想说的能说的实在太多了,全写在一条推送里估计没人有耐心和时间看下去... 所以得分成了上下两部分,在徒步看山地大猩猩是个什么感受?(上)主要是介绍了有关大猩猩的一些必要的背景介绍,比如分布、分类这样最基础的信息。在查找阅读资料的过程中,也解开自己的某些疑惑,甚至还纠正了过去推送中的一些错误。在(下)当中想说说为什么要去看山地大猩猩?怎么去看这些温和的“巨人们”?大猩猩旅游与保护的关系,当然,最后还有自己全程体验的亲身感受(只感兴趣游记的话,烦请直接跳到最后部分阅读)。



为什么要去看大猩猩?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是见仁见智了。近来,法国研究人员对什么是人们心目中魅力非凡的动物进行了一项研究,结果有些意思。通过直接的在线和在校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间接的对全世界最大100座城市动物园官网和迪士尼、皮克斯动画海报中动物形象的调研,研究者们整理得到了一个前20名最为魅力非凡种类的排行榜。排名依次是:虎、狮、象、长颈鹿、豹、大熊猫(第五)、猎豹、北极熊、狼、大猩猩(第十)、黑猩猩、斑马、河马、大白鲨、鳄、海豚、犀牛、棕熊、树袋熊(考拉)和鲸。仔细看这个排行,能够看出些规律来:20种/类里面,只有大白鲨和鳄不是哺乳动物;除了树袋熊之外,其他种类的体型都较大;除大白鲨、海豚和鲸是纯水生动物之外,其余种类都在陆地活动超过一半的种类生活在非洲,其中9种/类可见于媒体上经常出现的典型稀树草原环境


这项研究,尤其直接调查部分是针对西方国家所做,因此多少能够反映西方社会对于什么是魅力非凡动物的看法。总结起来,如果一种/类动物具有体型大陆地生活又是哺乳动物、并且分布在遥远异国他乡这些特质,那么它就有比较大的概率会被认为更具有魅力。我们人类本身就是哺乳动物,不难理解对于“同类”的天然亲近和好感。媒体中有关非洲动物举不胜举的各种呈现,很大程度上可能也塑造了我们对于这里动物的偏好(当然,毕竟智人也是走出非洲的嘛,也不排除是对‘老乡们’的格外亲睐)。不知类似的工作如果针对中国公众进行一次,结果会有什么异同?

20种/类最具魅力动物的排行榜,引自Albert et al. 2018


除了排名之外,研究人员还给出了6大特征(美丽引人瞩目濒危可爱危险稀有)让受访者对自己选出的种类进行关联。结果发现在最后的20种/类动物里,这6大特征并无突出和显而易见的规律可言。6大特征被用到了几乎所有种类上,但没有人以可爱来形容大白鲨... 大熊猫被认为是濒危可爱稀有,而大猩猩则是引人瞩目濒危稀有。很少有人以可爱来形容大猩猩,同样多数人也不认为大熊猫的体型引人瞩目,这跟大家的直觉应该比较吻合吧。

受访者认为20种/类动物中6大特征的分布,粉色为美丽(beautiful),红色为引人瞩目(impressive),蓝色为濒危(endangered),黄色为可爱(cute),橙色指危险(dangerous),绿色为稀有(rare),种类的排序为从上到下,色块中的*代表统计是否显著,***意思就是极显著,引自Albert et al. 2018


生活在非洲丛林里的大猩猩,是现生体型最大的灵长类动物,同时也是我们人类仅次于黑猩猩及倭黑猩猩的近亲。从“家庭结构”上看,大猩猩跟我们的传统家庭非常相近,都有一个威严的雄性家长,对子女充满了怜爱和保护。幼年大猩猩对家庭(特别是母亲)的依赖也很强,往往要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到6岁以后,才开始独立生活。具体到山地大猩猩,只有去到三国的4个国家公园里才有机会能得见。不难想象,为什么总有人愿意不远万里且花费不菲地去看它们了。


怎么去看山地大猩猩?

从飞机上俯瞰布温迪国家公园的茂密森林,山地大猩猩们的家


之前讲过,只有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维龙加国家公园(Virunga National Park)、卢旺达的火山国家公园(Volcanoes National Park)、乌干达的姆加新加大猩猩国家公园(Mgahinga Gorilla National Park)和布温迪国家公园(Bwindi Impenetrable National Park)这4个地方能够见到山地大猩猩。有人可能会疑惑,怎么能有机会在密林中偶遇这些野生状态下的山地大猩猩呢?会不会有危险(对双方而言)?


实际上能够开放允许游客造访的山地大猩猩家庭群,都已事先经过了习惯化(habituation),就是说它们已经习惯了周围有人的存在。夏勒博士当年也正是借助习惯化,让他的观察对象接纳自己,从而得以在一定距离上进行研究记录。戴安·弗西则通过习惯化实现与山地大猩猩的近距离接触,由她所创立的习惯化操作规程至今仍得以沿用。大猩猩们能够通过来人的行为判断对方是否会有恶意,也有充分的肚量容许身边有人合乎规矩的活动。除此之外,山地大猩猩的某些特质也使得规律性地造访它们成为了可能。

真·大肚能容,山地大猩猩成年雄性每天要吃掉将近20公斤的树叶、嫩枝、茎芽等食物,食物中所含的大量水分使得它们几乎不再需要额外饮水,但同时难以消化的植物纤维也须一副大大的肠胃来处理


偏植食性的山地大猩猩有着相对较小的家域(home range),毕竟食物在生活环境中大量的存在,也就用不着漫山遍野的费心寻找。而它们在西非的同类更偏好果实这样的不稳定食物来源,也因此有着更大的活动范围。同样是由于食物稳定而充足,山地大猩猩们每天的活动距离相对也较短(平均0.5~ 2 km),这使得在确定头一天位置的前提下,第二天能够比较有把握再次寻找到它们。事实上公园里的工作人员也正是依靠这样的技巧来定位被习惯化了的大猩猩家庭群。同时,以成年雄性为核心的家庭群成员稳定性较好,这样一旦能够习惯化身为家长的雄性银背大猩猩,整个群体也就能顺利地被习惯化,并且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此外,大猩猩家族群通常由不同性别、年龄的个体组成,同一群体中能够观察到不同状态的个体,这能为观察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最后,每天接近中午时分大猩猩们会有个约1小时的休息,这期间家庭成员多会聚集在一起,也不太爱移动,为人们跟上观察它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时间。这些特点集合在一起,让经过良好管理/控制的大猩猩旅游最终成为了现实。

休息时家庭成员都倾向于聚在成年雄性周围,雄性大猩猩在约14岁之后完全发育成熟,最典型的标志就是背部的银灰色毛发,也因此被称作”银背“(silverback),有观点认为这种深浅颜色的反差能够使体型比实际显得更大


造访有山地大猩猩的4个国家公园,都要事先获得许可。乌干达的两个公园可以向乌干达野生生物管理局(Uganda Wildlife Authority)提出许可申请。由于前述卢旺达太贵,刚果民主共和国维龙加公园局势不太稳定的因素,使得乌干达大猩猩旅游非常红火。我们在布温迪的时候甚至看到了挂卢旺达牌照的越野车载着客人到乌干达这边来看山地大猩猩,而且在7月中旬就已经被告知许可排号已经到12月份去了!


在整个布温迪国家公园,目前一共习惯化了16群大猩猩(应该没记错吧...),其中有两群只供研究人员观察而不向游客开放。剩下的14群大致分布为Buhoma有3群(这里也是布温迪最早开始大猩猩旅游的地区),Nkuringo有4群,Rushaga有2群,Ruhija最多有5群。每天每个家庭群只允许一组8名游客访问,停留的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且向导有权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前终止访问)。也就是说,每天在布温迪只有112个许可的名额,自然是一“票”难求。我们由于预订的时间比较晚,所以最后的安排是住在Rushaga附近,但许可却是去Nkuringo看,另有一天到Ruhija观鸟。所以这次到布温迪,最有名的Buhoma反倒没去,却把东西南边都走马观花了一下。

布温迪与维龙加山脉的位置示意图,图下方的绿色区域即为维龙加山脉,目前在布温迪共有4个地点可以观赏山地大猩猩,分别是北边的Buhoma(该公园最早开始的地点)、西边的Nkuringo、南边的Rushaga和东边的Ruhija


应该是出于支持当地旅游的考虑,大猩猩许可更倾向于对旅行社发放,因此联系靠谱的当地旅行社帮助取得许可才是正经事,不建议个人去碰运气。另外,布温迪现在还开放一个参与习惯化的项目,就是跟随公园的工作人员一起造访正在习惯化过程中大猩猩家庭群。通常是一大早就得出发,找到目标群之后,可以跟它们在一起呆4个小时。这个项目的许可费用为1500美元,对体力和财力的要求都比较高。而且被习惯化过程中的银背大猩猩也许会出于保护“家人”的本能,做出仪式化的威胁动作。嗯,在一个150 kg的边吼叫边捶自己胸口“巨人”面前保持冷静,对心理也绝对会是种考验。

Ruhija等着出发去看大猩猩的游客们,因为这里开放的家庭群最多,因此游客数量也最大,布温迪其他3个点现在并不会见到这么多的人和车


大猩猩旅游的影响

大猩猩旅游到底有着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这个题目很大,也已有了不少相关的研究和论文,单就我个人的观感来说,有没有大猩猩旅游至少在视觉上是非常直观。上图中还保有森林的一侧就是布温迪国家公园,另一边几乎光秃秃有着大量田地的则属于当地社区。如果没有大猩猩旅游,当地的景观还会是这样的么?对布温迪森林的系统保护始于1932年,这一年殖民当局将这里划定为了森林保护区。1962年乌干达独立后,保护这片森林的初衷得到了继续贯彻,这里于1964年被划作野生动物保护区。到了1991年被提升为国家公园,至此当地人被完全禁止进入公园以内获取及利用森林中的相应资源。

Batwa人(也称俾格米人)世代在雨林中行传统的狩猎—采集生活,布温迪成立国家公园之后,他们全部被从森林中迁移了出来,被迫放弃过去的生活方式,有些国际NGO在当地开展工作以帮助他们适应“外面世界”的生活


面积为331平方公里的布温迪国家公园内仍保有东非地区目前少有的低地热带雨林和山地雨林,四周为人口稠密的地区(超过350人/平方公里)所围绕,区内生活着以山地大猩猩、黑猩猩为代表的典型森林动物,因其中所包含独特而宝贵的生物多样性,199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为缓和公园管理与当地人生计发展之间的矛盾,也为保护募集必要的资金,公园从1993年起对游客开放,自1994年开始将旅游收入中的一部分拿出来与社区共享。截至目前,每位游客所缴纳门票收入(40美元/每天)的20%和每张大猩猩许可中的10美元都将用于支持社区建设与发展。据统计,现在每年造访布温迪的游客数量在15000~ 20000人次,该分享计划理论上能够为生活在公园周边的约35000当地居民带来27~ 36万美元的直接收益。当地社区还可以通过向游客出售手工艺品、农产品、参与旅游服务业等方式获益。

到我们所住lodge来表演舞蹈的Rushaga周边社区孩子,表演结束之后他们会向游客售卖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


各方关注大猩猩旅游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人及野生动物共患病的可能传播上,作为我们的近亲,大猩猩同样也会受到很多人类疾病的影响(反之亦然)。最为臭名昭著的例子莫过于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仅2002-2003年间在刚果西北部与加蓬交界处的一次病毒爆发,就导致了当地约5000头西低地大猩猩的死亡!为了预防交叉感染,加蓬境内仍在进行的大猩猩旅游项目,游客在接近大猩猩时必须戴口罩。而在布温迪,游客如果存在感冒发烧、咳嗽或是其他传染性疾病症状时,将不得参与大猩猩旅游项目。同时,游客也被要求应与山地大猩猩保持7米的距离(但若大猩猩主动靠近,可以保持在原地不动)。

身体不适于参加Gorilla tracking这一条几乎完全依赖于游客自觉来执行,公园并不会有体检测体温什么的,结果还真在网上搜到某大国游客写的游记了...

乌干达野生生物管理局制定的大猩猩旅游规则


密林遇“金刚”

铺垫了这么久,终于可以进入“正题”了... 每天的大猩猩追踪(Gorilla Tracking)开始前,都会在8点钟开始有个简短的情况说明。本着宜早不宜迟的原则,7月27日天还没亮我们就从Rushaga附近的住地出发,驱车约1个半小时前往Nkuringo的公园管理站。结果我们是当天到得最早的一队,在那里又“焦急”等候了约1小时。

Nkuringo公园管理站,情况说明就在绿色屋顶房子的会议室内进行


8点钟说明简会准时开始,一位黑人小哥跟大家简要介绍了一下公园的概况,着重强调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小哥的话很风趣,在讲完1500美元的习惯化志愿者项目之后,他提到如果有人觉得实在是体力不支没法再走出丛林的话,可以呼叫“非洲直升机”(African helicopter)进行救援。其实就是个担架队,依照距离远近和地形难易由8~ 16名当地人组成,收费350美元。在Buhoma这个布温迪最早开展Gorilla Tracking的地方,说明会期间讲解可能会拿着三个家庭群的照片,让游客在拜访之前就能对家庭成员们有个大体印象。Nkuringo可能是因为开始时间不长,还没有准备类似这样的材料。

正在作介绍的黑人小哥,最神的是前面坐着的这位穿浅色外套的荷兰大姐,听到我们讲中文她转过头来用“你好”来打招呼,原来人家25年前在莱顿大学就学的中文,这么多年听说水准依然保持得非常好!


说明简会结束后,我们就被分组并与被指定相应的向导和公园卫队碰面,正好跟荷兰大姐一家四口分在了一组。看着我穿了橡胶雨靴,向导打趣说你准备得很充分嘛,这是最适合雨林的装备(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穿的雨靴)。出发前还可以雇当地人作为背夫(porter),相机、水等较重的物品可以请背夫携带,一人全程15美元。当地的平均收入水平大概在1美元/天,做背夫无疑是笔不小的收入,也是游客为当地社区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之一。

我们的向导在跟大家讲话


所有人准备好之后,就正式开始今天的Gorilla Tracking啦!实际上在8点之前,会有一队工作人员先出发根据头一天离开家庭群的位置去寻找它们,再通过对讲机跟带领游客的向导或卫队成员保持联系。如此一来,几乎可以100%地保证参与游客看到大猩猩,基本只有步行距离长短、花费时间和地形上的区别而已。

先要走过一个长长的下坡,穿过周围社区的土地,才能进入公园,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社区土地植被覆盖较差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这段路上一直有着崎岖不平的沟壑

路上的景观,近处的是玉米地,一行一行的是茶叶,再远一点儿的是种植的香蕉,靠近坡下比较高且树冠圆蓬蓬的是种植的桉树,这些速生林为社区提供了重要的薪柴和建筑材料,背后郁郁葱葱的就是布温迪的雨林了,“不可穿越”(Impenetrable)指的就是雨林非常茂密,而且从外面看起来林子里似乎漆黑一片,完全走不通的感觉


越靠近谷底,越接近公园边界,植被越发地变好了起来。等走到谷底,发现竟有条小河,公园与社区土地就以这条小河为界。走过小河上的吊桥,就正式进入公园,进入真正的雨林,山地大猩猩们的家园了。


进入雨林之后,跟随向导的带领行进在已有的小径上,这片海拔约在1200米的区域生长着低地雨林,遮天蔽日的景致跟前一天去的Ruhija海拔约1900米的山地雨林颇为不同。

布温迪的低地雨林景观

布温迪的山地雨林景观,林下的稀疏空地是丛林象(Loxodonta cyclotis)们的杰作,依靠巨大的体型和惊人的力量,象能够改变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


也许是运气好,让我们“追踪”的这个家庭群所处的森林地势较为平坦。由于处在旱季,小径也并不泥泞,仅有一两处稍微需要小心通过的地方,雨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用武之地。一路上都比较安静,除了同行人之间的低声交谈,只偶尔听到几声鸟鸣,但在茂密的林子里自己早放弃了寻找它们的任何企图。之前看到的小河不经意间又出现在了眼前,看到的景象似乎完全满足了有关雨林的想象。


沿着河又走了一段距离,向导让大家在一片稍微开阔的地方停下来,告诉我们如果需要喝水或吃东西的话,就在此地一次性解决。暂时用不上的行装,也可以暂时寄放在这里,而接下来在大猩猩边上的一个小时里,将不再允许饮水或进食。大家都准备好之后,他便带着我们继续往前走,感觉还没走几步,他便往一棵树下指着什么。定睛一看,银背!终于,圆梦了!!!

没记错的话,这头单独的银背叫“帅气”(Handsome),它是这个家庭群里的第二头银背,比较年轻,地位要低于主雄,头后右侧的伤口应该就是被主雄给咬的,它一般也呆在家庭群的外围


向导见所有人看到银背都再走不动道了,便说这一家子共有14头,大部队还在前面了,看好拍好我们接着走吧。果然,又往前没走两步,周遭原本安静的雨林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一大家子山地大猩猩陆陆续续在我们眼前登场了。

这是家里的未成年个体之一,在树上的身手依然堪称矫健

群里接近成年的一头雄性,12至14岁之间的雄性被称作“黑背”(Blackback),它的背部还没有出现标志性的银灰色,但体型已经明显大于成年雌性了


几乎所有人都全身贯注各种看拍这家山地大猩猩的时候,我却使劲地在往树上望着。原来就在大猩猩们头上的树冠里,还有一群猴子!乌干达分布有约24种灵长类,对于首次来到非洲雨林的自己来说,遇到每一种几乎都可能是来福儿(lifer,指第一次在野外见到的物种)。大猩猩应该暂时不会走开,这群猴子可没准,要没看清楚是什么就不美好了嘛。于是,就出现了一堆人专注于地上的大猩猩,而我却在一边生怕错过树上猴子的搞笑场景(以及,其实这群猴子一直都没走...)。

结果树上的是一群红尾猴(Cercopithecus ascanius),根据分布应该是schmidti亚种,大概是因为地上有银背,任何识趣的捕食者应该都不敢靠近,红尾猴感觉到格外安全的缘故吧,直到我们该离开的时候,这群猴子都还在... 图片引自Arkive


人们根据不同大猩猩的长相或性格特征来给它们取名字,这一家主事的银背被叫作“友好”(friendly),据说因为它脾气比较好,与人亲近。但这家伙出场的时候却是相当有气势,从树上下地的时候,掰断了一大枝树丫后从天而降落在我们面前,然后就慢条斯理颇有威严地坐在那儿吃着树枝上的叶子。

在现场能深刻地感受到银背的气场绝对是碾压式的,如果它愿意,分分钟可以把你揍扁(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揍扁)。但实际上,它却非常非常的平和,容许你出现在旁边,观察它和它的家人。那种既心生畏惧,又分明体会到现场宁静祥和气氛的感觉实在是很奇妙。

真·走路带风


在当地人里有个说法,讲雌性大猩猩和人非常相似,都会遮挡自己的胸部(大概是指下图这样?)。在8岁之前,雌雄大猩猩的生长发育差别不大,但在8岁以后雄性就明显加速,并且很快在体型上超过雌性。成年雄性的体重往往会达到雌性的两倍,也使得大猩猩是灵长类当中雌雄体型差别最大的种类之一。雌性8岁之后即可达到性成熟,但往往要到10岁左右才开始繁殖。

看着它们的眼神,很自然地便会去联想它们是跟我们一样具有智慧的生灵


主雄银背吃完叶子之后,在林间走动了一小会儿,随后找了个地方躺下。结束完进食的雌性大猩猩也开始陆续向银背靠拢,也或躺或趴地开始了休息。原本散在林间的一大家子,逐渐聚集在了一起,倒是年幼的个体还在树上玩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棵树,爱上棵树...

父与子,别看银背长得五大三粗,却是非常称职的柔情老爹,家庭群里的幼年个体若因故失去母亲或是遭母亲遗弃(这种情况罕见),银背往往会接纳并且悉心照料小家伙


在树上玩耍的小家伙不一会儿也下到地上,扑到母亲怀里,先是给母亲理了理毛,然后就旁若无人地开始吃奶了。母子之间的温情互动,让看到这一幕的自己也不由得心头一热。

美好的时光总是尤为短暂,感觉才刚开始,向导却已经在提醒这是最后一张照片了。所有人只能依依不舍离开这一大家子,结束这令人永生难忘的一个小时。

沿原路返回,太阳这时候也从云层背后出来,走在雨林里倒并不觉得闷热。再次经过吊桥过河,向导建议就在河对岸享用从住地打包来的午餐。阳光下的河边飞舞着各种美丽的蝴蝶,除餐盒乏善可陈之外,这一天简直就是完美了。


往回走时先前那个长长的下坡变成了一段爬升,行至中段路边有两个当地孩子出售自己的画作。圆珠笔在作业本纸上勾勒出稚嫩的线条,绘出的形象倒是都还蛮准确的,不知道小画家们有没有亲眼见过这些森林里的邻居。无论大小,都是5000乌干达先令一张,约合人民币10元钱。向导也在一旁说,这些孩子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报酬,而不是直接向游客讨要什么值得鼓励。自己也买下一张,作为此行珍贵的纪念小心收藏起来。

买下画不久,很快就迎面走来一群牛,像是一下又把人从美梦里拉回到了现实之中。相对于我们这样的匆匆过客而言,山地大猩猩能否继续生存下去,或多或少都要取决于当地人的态度、选择和行为。目前已有的研究很多都认为大猩猩旅游有利于提高当地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能够促进大猩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旅游业已经成为了乌干达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山地大猩猩无疑是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明星。

路右边穿蓝色T恤和深色上衣的两个孩子就是上面绘画的作者

落地恩德培机场,很快就能看到山地大猩猩的形象


回到公园管理站之后,还有个简短的小仪式,参与者可以获得一份由乌干达野生生物管理局签发的证书,证明自己完成了Gorilla Tracking。拿到这份证书也就意味着观赏山地大猩猩的旅程正式划上了句号。管理站旁有一些当地人的小商铺,出售以大猩猩为主的纪念品。花20美元给自己买了一件T恤和一个冰箱贴,也算支持一下当地社区了。


Mzungu是班图语(Bantu)里“浅色皮肤的人”的意思,在当地多用来泛指外国人


总体而言,在乌干达旅行都很愉快,观赏山地大猩猩的经历则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独一无二又终生难忘。再考虑到参与这样的旅游活动还能促进山地大猩猩的保护,强烈推荐给有到非洲旅游计划的朋友们。



最后,生活除了诗和远方之外,更有眼前的问题和工作。99公益日马上要到了,能坚持看到这里的各位,应该也会毫不犹豫支持公益事业的,对吧。在此要特别推荐由“美境自然”机构发起的[保护北部湾候鸟家园]公益众筹活动,扫描下面的二维码了解更多详情。捐款、发起一起捐、或转发这样的信息都是支持!本篇推送获得的打赏也将全数捐给该项目(详情将在以后的推送中予以公示)。



参考资料

Albert, C. et al. 2018. The twenty most charismatic species. PLoS ONE, 13 (7): e0199149.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99149


Beudels-Jamar, R. C. et al. 2008. Report on the Conservation Status of Gorilla. CMS Gorilla Concerted Action. CMS Technical Series Publication No.17. UNEP/CMS Secretariat, Bonn, Germany.   


Franks, P. and Twinamatsiko, M. 2017. Lessons learnt from 20 years of revenue sharing at Bwindi Impenetrable National Park, Uganda. IIED Research Report, London.


Harcourt, A. H. and Stewart, K. 2007. Gorilla Society: Conflict, Compromis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Sexe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US.


Vannucchi, I. 2017. Our Great Friend the Mountain Gorilla: A Storytelling of Gorilla Tourism and Conservation in Bwindi Impenetrable National Park. Research Master African Strudies, University of Leiden, NL.


欢迎关注鸦雀有生,这里有关于鸟兽、自然、保育、图书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