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节日里,看看记者们怎么说

Hi!读懂遵义,请点上方“遵义日报社 


编者按:

        谁能如此幸运,在历史长河中徜徉漫步含英咀华?谁能如此坚守,在社会变迁中记录人间百态?

  

        心中有梦想,脚下才有力量!转眼之间,我们迎来了第19个记者节,作为一种职业,新闻记者有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更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理想情怀,他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奔跑……

纸上年华又一年


本报记者  陈仕

         

        又到11月8日,记者节。

        从2006年大学毕业进入报社当一名记者,这已经是我过的第12个记者节了,整好一轮生肖。

        在这样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静下心情,细细回味起自己的从业之路,不由得思绪万千。

        坚持,未曾改变

        12年好长,我从一名“新人”变成了“老记者”。

        电脑里的文件夹已经占满了内存空间,堆积如山的采访本也落满了尘埃。一次次采访、一篇篇稿件,数字的累积绝不仅是空间与时间的转换,还在于磨砺、经验与教训,以及一直以来的坚持。

        坚持好难!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每接到任务,便会全身心地投入,思考要采访些什么?要写些什么?大家爱看些什么?

        而众多的新闻报道,你可能只看到了那最终呈现在报端或者平台上的几百字、几千字,却不知道这背后,是一场漫长和无休止的战斗。

        做记者,有时候痛感要比快感更强烈。

        坚持不难!

        记者与其他职业其实也没有太大分别,正如教师不能不上课,医生不能不看病,选择记者这个行业,也就不能不采访写稿。

        既然如此,那就脚踏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守护好那一方天地,该采访就采访,该写稿就写稿,哪怕熬夜写稿、哪怕忍饥挨饿、哪怕风尘劳苦……

        也许默默无闻,也许身心疲惫。

        不求无怨,但求无悔。不管难与不难,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我想,皆因其中有太多的不舍与眷念。

        12年长吗?不长!因为新闻事业的常新魅力,更因为自己对这份事业的敬意与期许。

        情怀,一直都在

        白天,奔走在路上;夜晚,守候在电脑旁。等着天亮,闹钟经常要调好几遍;邻近出门,天气预报必须要看……

        似乎这已经成为了工作中的一种常态。

        12年来,走过了很多地方,亲临了许多事件,采访了很多人,好些都已模糊,记不清楚了。

        然而,当再次打开电脑,翻看一篇又一篇曾经印在报纸上的稿件,那时、那地、那些人,又会鲜活如昨日,浮现在眼前。

        我想,记者应该是幸运的!

        记录城市的变迁、乡村的嬗变。每一个政策的落地、每一次活动的举办,我们都在现场。

        我想,记者应该是幸福的!

        可以听到最动人的故事,可以看见最美丽的风景……

        我想,记者应该是温暖的!

        脚上有泥土,胸中有情怀,轻轻敲动键盘,触摸人生的喜怒哀乐、人情冷暖。

        讲出好故事,传递好声音。既然选择了记者这份职业,便等于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一份责任、一种情怀。必须坚守。

        继续,走在路上

        已经立冬了,空气中充满了寒意。纸媒的寒冬也在悄无声息中到来。

        不止一次,我这样问自己:记者这份职业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事业?是名分?是书写青春年华的幸福感?是见证世事变迁的存在感?是守望公平与正义的使命感?

        是!似乎也不全是!

        不止一次,有朋友问我:既然那么辛苦,为何还要坚持?

        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回答。我想,有些问题原本就不需要答案。

        世上的事就是这样,当你去做的时候,总是义无反顾,不问为什么,也并不会觉得怎样。可是,当你在某个时刻坐下来,静静思考的时候,你发觉,原来自己竟然走过了那么多的日子,去过了那么多地方,经历了那么多的苦累甘甜。

        又是一年记者节,我又老去了一岁。

        这是一个节点,更是一个起点。面对即将到来的寒冬,我已经整理好了心情,做好了准备。因为我深信,冬天更需要温暖。

        不畏过往,不惧将来,继续前行。

新闻伴我同行

本报特约通讯员  刘文先


        退休前夕,我在《贵州日报》的《记者通讯》上留下人生感言:“新闻,生命,我都珍惜。具有生命力的新闻给人以喜怒哀乐,充满新闻性的生命让人难以忘怀。”

  

        之后,我把这句话放在精选出版的《刘文先新闻作品集》封面上。《贵州日报》原总编辑、高级编辑干正书为我这部作品作序时也引用了这句话,他写道:“作为深知文先的朋友和同仁,我比一般读者或许更能体会这两句感言之意长情深。这是一位视新闻如生命的老记者挚爱事业、感悟人生的肺腑之言,也是他自身数十年如一日恪尽职守勤奋笔耕的真实写照。”

  

        我此生本应从事教师职业。不承想,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绥阳师范中师班读书时,一天早上,校长宋翼辉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说的话虽简短却让我十分诧异:“绥阳县委组织部调你到县委会工作。”县委办公室随即把我安排到《绥阳报》任记者,1967年被抽调到县派驻的旺草工作组任秘书,期间写了3篇新闻报道在当时的《遵义报》发表。

  

        回单位后,绥阳县生产资料公司经理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对我说的话同师范学校校长讲的一样简短:“县革委调你到宣传部工作,今天就去报到。”后来得知,就因为3篇报道见诸《遵义报》,才得以从企业调到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工作。

  

        到县委宣传部任专职新闻干事,一干就是17年,专为《贵州日报》和贵州人民广播电台供稿。记得《贵州日报》曾在一月内隔天发一条绥阳新闻消息。后又与人合作采写长篇通讯《舍己为人的农民——李永国》,贵州省委做出决定,号召全省人民学习。时隔一年,全国上下实施机构改革,我得以晋升,到绥阳县广播电视局主持工作。

  

        1989年,我“弃官从记”,到《贵州日报》加入专职记者队伍。

        一生在新闻战线上拼搏了38年,38年间采写新闻6000余篇,新闻作品多次获贵州新闻奖、全国现场短新闻奖、全国省市区党报新闻奖。

        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新闻事业天宽地阔,是成就人才的事业,值得有志者为之奋斗终身;新闻事业任重道远,是呼唤人才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无怨无悔的爱岗敬业者为之奋斗。”

  

        忆往昔,我把对新闻的挚爱转化为工作激情,新闻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及时发现,深入发掘,勤奋写作,每年发稿量在《贵州日报》记者部数十名记者中时常名列前茅。

        退休赋闲十年后,广纳八方人才的汇川区外宣中心又聘我到该中心工作,给我机会重新提笔为新闻事业奉献余热。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趁今日立冬感怀人生,用一句话概言:“新闻伴我同行。”

  

        年逾古稀,友人劝我躲进时光深处,就像躲进幽深的冬日里蓄气养神,修养静息。而我却另有人生解读,正如“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在冬日里期盼“河边垂柳万千条”的梦想成真,许下的心愿在春风吹拂时满枝绽放蓓蕾。

  

        新闻是一盘“营养餐”,食之,让我健身醒脑;新闻是一个大舞台,舞之,让我快乐幸福;新闻是一剂灵丹妙药,服之,让我延缓衰老……

笔锋为戟 良知作灯

本报记者  刘伊霜



        “我是记者。”我当记者4年了,这句自我介绍不知道对人们说过多少次。亮出身份的时候,大部分人会投来羡慕或尊重的眼光,少部分人会露出像猫一样警惕和怀疑的神情。我在后者面前没有怯步,却常常被前者炙热的目光烤得灵魂冒烟。最后,我只有直视无数信任或怀疑的眼睛,直到吐字更加坚定,神情更加恳切,行路更加遥远,思考更加痛苦,让真实在黑字与白纸用力地摩擦出火花,我才认为自己不算太辜负“我是记者”这句如此简单的自我介绍。

  

        我,党报记者,“90后”。我很幸运,因为我的职业是让我永葆青春和朝气的灵丹妙药,这份青春和朝气,永远属于我的心灵。这样一颗健全的心灵,让我对万事万物保持一种探索的热情,追问的乐趣,以及等待的耐心。

  

        我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采访,我都充满了惊奇,由于我的惊奇和快乐不加掩饰地写在脸上,一些同行的前辈笑着说:“刚参加工作都这样,过几年就疲了。”我追问为什么,他们说你以后就知道了。不知道4年算不算久,我非但没有“疲”,反而比最初的我更加饱含热情——那是一种沥干了无知、懵懂的种种水分的热情,一种伴随着我对记者这份工作使命感的认识不断升华而加深的热情,一种充满了“我还很多事要去做、想去做”的紧迫感的热情。

  

        我喜欢去基层,又害怕去基层。因为基层干部和群众投来的那种充满热情、尊敬甚至是崇拜的目光是最令我不能承受的,他们平日里得到的媒体关注太少。我有时候不敢看他们,因为他们一这样我就会感到负罪满满,害怕自己的文字让他们失望。我时常带着这种有些沉重的良知去写每一个字,读了一遍又一遍,有时候还要分享给父母、朋友阅读,问他们感受如何,可读性怎么样,然后再看到它变成铅字,变成手机屏幕上的小像素们组成的字,小心翼翼又充满信心地等待评论。有一年春茶上市,我和一位记者老哥去某县拍摄采摘春茶的新闻图片,为了使人物表情自然,我“套近乎”般地说:“你们好,我们是遵义日报的记者,来拍两张照片,帮你们宣传茶叶了。”他们脸上立刻露出了真诚淳朴的笑脸,手上依然分秒必争地采茶,高兴地说:“你们帮我们宣传,我们的茶会卖得更好吗?”“一定会的,我们一起努力!”我笑着回答,感到脚下的泥充满生机,而眼前的路还那么漫长。

  

        通过采访,我看到一批西部内陆城市奋斗者的身影,看到贫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看到良知和理性在大地生长,看到一场全世界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大决战正在我的祖国打响,最偏远、贫困和落后的地方没有被遗忘,一双巨手带着某种决心,要将那深深扎根在土地和心灵中的贫根彻底拔掉……我的热情用不完。

  

        记者,体型未必强大,肌肉未必健硕,像我这样个子不到一米六的女记者,在人群中更显渺小。但我们是勇士,势必与丑陋搏斗;我们是孩童,总是敏锐地发现美、捕捉美、散播美;我们是镜子,要抵达更客观、更理性的真实;我们是燃烧真理的火把,要将黑暗烫出一个洞。今年6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布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231564人持有具有采访资质的新闻记者证。有着23万余位同行者,我突然想到了《诗经》中那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一封家书:如果你想做记者

本报记者  樊明富


橙儿:

        11月8日,爸爸迎来了第19个记者节。你是学新闻的,而且你说毕业后要做一名记者,爸尊重你的选择。

  

        10月27日你在微信中问我,你说新闻是不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不是应该去多看、多跑、多听、多写?那几日爸爸正忙,也没有时间给你答复。节日之际给你写这封信,爸大脑中闪现11年前父子二人来遵义的点点滴滴:你放学后一个人在门前睡着了,等采访未归家的爸爸。长期在基层采访,爸两三天没有回家,电话那头你稚嫩的声音问我:“爸,你哪天回来嘛?”每天我叫你背唐诗宋词,背不上爸总是棍棒交加,现在想来真的不应该。当爸爸得到一些新闻奖项后,你高兴地说:“爸,我大学毕业后,一定要当记者。”

  

        而今,你总是认为新闻这个职业是很神圣的,多看、多跑、多听、多写就行了。然而,我要告诉你的是,记者这职业是不好做的,你必须要有三个方面的准备。

  

        一要立德。古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上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们是农村出来的,达不到古人树立德业的最高境界,但起码来说,如果你想做记者,那就是你必须做一个胸襟宽广的人,你必须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你必须做一个没有贪欲的人,你必须做一个勤奋守信的人……先做人后做事,做记者更要把人做好。

  

        二是要立言。古人把立德、立功及立言谓这人之三不朽。如果你想当记者,应该在立言方面苦下功夫。去年,一位新闻老师送给我一本《我的新闻表达》一书,书中就阐述了他的“敢言、真言、善言”的核心观点。他说,敢言,不是胡言乱语、泄愤撒泼,而是反复核实真相求证、责任担当;真言,不是人云亦云,而是追问的本质探底;善言,不是炫技讨巧,而是亲和平实接地气的意识。

  

        如果你要做记者,就把敢言、真言、善言作为记者平生追求。

  

        三要立志。不愿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里不是说一定要成名家,一个人如果连雄心、志气都没有,还谈什么事业有成?凡成名之人都有远大的志向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有坚定、刚毅的性格。为人者,野心不可有,雄心不可无,志气不能丢。

  

        记得刚进《遵义日报》的时候,我就给自已定了一个目标,不下基层不写稿,下到基层写好稿。力争10年内在遵义日报做一个合格的记者。也就是这种小小的立志,一路走来,11年至今,爸爸从一个普通记者走上管理岗位。虽说谈不上什么大业绩,但是对于一个只有中专文化的人来说,对于一个在农村基层种了十来年烤烟的农民来说,是勤奋和坚持带来的结果。

  

        你学的是新闻,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叫你不要走这条路,选择其他专业,但是你执着得很。爸爸在新闻这条路上走了近20年,个中甘苦自尝自知。如今你进大二,为父不得不告诉你,让你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新闻这条路,充满艰辛,充满挑战。你要有一颗坚强勇敢的心,要做好学习一辈子的准备,要做好一辈子在路上的准备,要做好吃一辈子苦的准备,要做好为党的新闻事业奉献一辈子的准备。

        你准备好了吗?

  父亲:樊明富

  11月7日夜


审核:陆天强

插画:林朋

编辑:熊俊   李霞

党媒业务电话:19908522221

党报邮箱:2373232113@qq.com

往期精彩:

点赞,为小编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