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娄山越丨一抹遵义红,芳华天地间

袁航 瞭望遵义 2021-08-13

Hi!读懂遵义,请点上方“遵义日报社



有一种奇迹,叫“大发渠”——过绝壁穿悬崖,引来清泉涌流,滋养一方大地。2017年4月,中宣部授予带领乡亲绝壁凿天渠的“当代愚公”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有一种青春,叫“杜富国”——穿军装上沙场,为民排除雷患,换来一方安宁。2019年5月,中宣部授予扫雷英雄杜富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这是遵义近两年来的第二位“时代楷模”。




新华社报道说:杜富国是红色老区培养出的优秀儿女,是用生命担当使命的新时代英雄战士。


  一位是历久弥坚的“年份英雄”,一位是热血壮志的“青春英雄”——遵义,英雄辈出,尽展时代芳华。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雄精神——遵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个个遵义故事饱含家国情怀。


  遵义,这座红色城市,与革命之情结可上溯至100年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的5月3日夜,北京十几所大中院校的学生代表集会,共商救国大计。群情激愤之际,在北京大学就读的遵义青年谢绍敏悲愤至极,咬破手指,撕破衣襟,愤怒血书“还我青岛”。6月19日起,遵义城开始进行有组织的集会、罢课、罢市、罢工,成为贵州全省唯一开展“三罢”活动的城市,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1929年底,贵州省境内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在赤水成立,随即领导开展了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反帝斗争、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壮大党团组织等活动。


  1934年至1936年间,红军长征多支部队转战黔北。红军初进遵义城,遵义人民夹道欢迎,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盛况空前;红军转战黔北,遵义人民为红军筹粮数十万斤、筹款数万大洋、赶制军衣数千套;红军两渡乌江、四渡赤水,遵义人民找渡船、拆门板、搭浮桥;红军离开时,追随队伍踏上征程的,有近5000名遵义参军青年;红军离开后,遵义人民抢救、安置红军伤病员,掩埋红军烈士遗体、保护红军文物,有的为此献出生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遵义有15万人奔赴前线,数千遵义儿女血洒疆场,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同时,遵义人民在党组织领导下,在后方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解放战争期间,遵义人民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争民主”斗争,最终迎来了解放……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名单,遵义名列其中。以长征文化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是遵义文化之魂,也是这座城市亘古不变的底色。


  遵义拥有“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等众多城市名片,其中“中国革命转折之城”是遵义最为熠熠生辉的一张名片。


  党举旗帜,民有信仰,不忘初心,无往不胜。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


  铭记历史,才会不忘初心。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遵义。在遵义会议陈列馆,总书记叮嘱“要给大家好好讲,告诉大家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


  遵义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致力于打造全国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展现了红色老区应有的使命担当。


  遵义会议会址、红军烈士陵园、娄山关战斗遗址、苟坝会议会址、四渡赤水渡口等地成为遵义红色旅游最具人气的风景;遵义成为全国各地开展党性教育、红色培训、红色研学活动的“大课堂”——追寻红色足迹,长征原来如此青春。 


  “行进中的遵义会议纪念馆”“清明祭英烈”“长征故事进校园”“小小红色义务宣讲员”等主题活动、《遵义会议》《伟大的转折》等红色文化影视剧精品,成风化人、润物有声。


  2017年6月27日,老城小学操场上,风雨中那一幕“一个人的升旗礼”,震撼了国人心灵。“小孩虽然上学迟到了,但是他的心里有国旗、有国家。尽管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举止和画面,但却饱满真实地展现了这座城市深入骨髓的红色基因。”偶然拍下这个场景的作者感慨万千。他找到校长,建议表扬这个小学生。校长告诉他,国歌响起要立即面向国旗行注目礼和敬少先队礼,学校每一名学生都会这样…… 


  红色基因的传承,促成了杜富国的成长。他的家乡湄潭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走过的地方,他从小听着红军故事长大;每年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为红军烈士扫墓,参观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浙大西迁纪念馆;他喜欢看《林海雪原》《狼牙山五壮士》等电影,崇尚英雄、崇拜军人,立志长大后参军保家卫国……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遵义人民把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有一种人,叫“共产党员”——有“家是小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有“舍我其谁”“让我来”的使命担当。 


  有一种信仰,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唯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追求。


  黄大发的“初心”,是带领乡亲们凿绝壁、引清水、吃上大米饭,告别“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的苦日子。他已经年过半百还到乡水利站苦学技术;在工程测量时,有一个地方需要下到300米深的悬崖作标记,面对生死考验,黄大发毅然说道“我先下去”;运水泥、背炸药等最苦最累的活儿,他干得最多;为了带动乡亲投工,他把儿子派到最远的工队;家里的灶台破了需要修补,他拒绝了妻子要半碗水泥的要求;因担心工程受影响,女儿和孙子因病未能及时医治先后离世……一个人,一辈子,一条渠——30多年含辛茹苦,30多年负重前行,他对家人亏欠太多,但他实现了对乡亲们的承诺!


  杜富国的“初心”,是和战友们一起清除雷患,让雷场种上庄稼,让边境线上的乡亲们过上安宁的生活。英雄虽是遵义人,但把沙场作故乡。他主动申请“转行”,苦练排雷本领,毅然踏上雷场。在危险面前,他挺身而出,不幸失去了双手和双眼……他再也无法给家人一个完整的拥抱,再也不能深情凝望他挚爱着的故乡,但他热血染红的土地,如今庄稼正在生长!


  其实,在腰间捆上绳子吊下悬崖的那一刻,黄大发知道一旦发生危险,他将面对的是什么;在走上雷场的那一刻,杜富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但是,他们都义无反顾选择“让我来”!


  问世间“初心”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黄大发在修渠遭遇困难时,他说:“我拿党籍来作保证,修不好我拿命来换!”在他的心中,“党籍”排在生命之前,比生命还要珍贵。


  杜富国由于扫雷表现突出,成为扫雷大队组建以来发展的第一批党员。他说:“我入了党,就能带头干更危险的任务了。”在他的心中,共产党员就应该冲锋在前,离危险更近······


  当年,黄大发在入党志愿书上写道:“我要求入党是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到底,为群众当好勤务员,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怕流血,有好大的力量办好大的事。我生命到哪一天,就干到哪一天……” 


  当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主持人问杜富国:“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的话,你还会选择扫雷大队吗?”他坚定地回答:“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哪怕一千次一万次,我相信我都会一如既往地去选择扫雷。” 


  初心永在,还有什么能阻挡信念的光芒?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永远在路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逐梦之旅才不会迷茫。


  今天的遵义,正在发起脱贫攻坚总攻,把小康愿景镌刻在大地,实现党对人民的承诺。


  今天的遵义,正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今天的遵义,正在奋力建设“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未来,这里将成为黔川渝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教育科创中心、医疗康养中心,世界酱香白酒产业基地、世界辣椒加工贸易基地、全国红色文化传承基地。


  今天的遵义,正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谱写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时代篇章。


  今天的遵义,以“时代楷模”为榜样,遵道行义、自强不息,为梦想而奋斗,为使命而担当。


  七个县(市)的脱贫出列、以“双机场、动车、高速路网”为通道的空间开放、农村改革乡村振兴的“湄潭样本”、拔地而起的“新蒲新城”、横空出世的“正安国际吉他园”、国际高科技合作项目的“遵义智造”、为中国飞天续航的“遵义电源”、钢丝绳国际标准的“遵义刻度”……这一个个“遵义印记”,是无愧时代的答卷。


  历史把红色遵义刻进“国家记忆”,遵义人民也必将感恩奋进,克难攻坚,不辱使命,谱写新的辉煌!


  峥嵘岁月稠,一抹遵义红,芳华天地间!





签发:周俊南

作者:袁航

编辑:熊俊 张辉


党媒业务电话:19908522221

党报邮箱:2373232113@qq.com

更多精彩:

·车辆停放、户外携带犬只、公共场所吸烟等有了明确规定丨《遵义市城市文明建设若干规定》来了

·存在问题较多|汇川一医院被责令停业整改

·我从山盆的土地走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静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