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爱笛:永远的张革


北京知青张革

永远的张革作者:丁爱笛

2016年在延安种植油用牡丹的季节结束了,从八月份一直忙到十月底,真是一天都没有好好歇歇.今年在延川县种了近700亩,在志丹种了约500亩,大多数都是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方式种的,即我们提供有牡丹秧苗.提供种植技术,农户出适宜油牡丹生长的土地,出劳力,最后产品由公司收购。四处看土地、指导种植、解决技术问题,就成了每天忙不完的活。种完后还得验收,于是每天这里上那里下出门就是一两百公里,足足跑了好几个星期,刚刚跑完,宜川合作伙伴丹凤生物科技公司的老板杨伟平先生打来电话,邀请我们去他那里看看。

杨先生今年种了5000亩,有很多独到的经验值得学习,于是又开上车奔了近两百公里直扑宜川。见面后我们商量先看哪块地,我知道他们在张革插队的寿峰镇卓里村种了几百亩油牡丹,马上毫不犹豫地说:“先去卓里,看看张革,烧个纸,上个香,聊聊心里话去。”杨老板笑了:“我就猜着你会先去那儿,就是路远一点,从县城到卓里,来回差不多有一百公里。”


说走就走,杨老板亲自开着我们那辆双排座小卡车上路了,路过城里我们买了上坟的一应物品,寿品店的老板娘拿来一套蓝色的看上去有点厚的纸棉袄,说:“大冬天的,天凉记得给亲人添衣裳。”我应声说:“当然,捍上。”车开到一处叫老虎嶺的山势险要处,突然公路边上冒出几只像是山鸡,又比山鸡大好几倍,足足有一米多长,身上的尾羽向后披去像马尾般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动物来。

杨老板叫了一声:“褐马鸡,天哪我们真有福气,几十年见不到一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我们车停在路边,眼见着这几只褐马鸡昂首阔步不紧不慢的走下坡去,随行的兰警官开玩笑地说:“丁总,你的朋友想你了,知道你来派了几个精灵来迎接你了。”我回到车里一闭眼,张革那矮矮瘦瘦两眼骏骏有神,微微笑着的身影一下浮现在脑海里,心里由不得酸楚楚的。


到了卓里,立刻在卓里村党委李书记陪同下直奔张革插队住的那个后峪沟而去。

路边一片果园,走进果园约六十米,张革的墓就在高约两米的小平台上,墓左手不远处还坐落着另外一个在卓里村插队不幸病逝的西安女知青张伟的墓。李书记悄悄地跟我说:“当年都是好娃娃来的,论受苦庄里人都比不过他们,就是苦太重了把身体作垮了,得了病没下的。”


张革墓前除墓碑外还立有三块纪念碑,都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哀思。语言质朴,情深意切,如:“黄河之水长流不息、知青精神永垂不朽”;“看灯看电看录像、吃水吃果吃核桃、不忘知青张革”。

来到墓碑前,我情不自禁的紧紧抱住墓碑良久,两滴热泪由不得流了出来:“兄弟,我来看你来了。”先烧了纸,听着李书记一边用木棍把纸钱拨拉着架起烧,一边嘟嘟囔囔地说:“张大哥。现在富裕些了,钱够花,不怕的,有好吃好用的多买些。捍来的棉袄穿上,别受了凉,你身子骨单薄。”说了把纸棉袄也烧了。烧完纸就上香,三炷香青烟缭绕。

我双手合十默默的祈祷:“兄弟,18年了,你在天堂可好?从天上望下来你为之奋斗的卓里村想必净收眼底。刚刚你村书记还让我看了你带头种的500亩核桃和村前的果树林,虽说还没有大富,但小康的门总也迈进去了。有这麽多人说着你想着你,人生也算是死而无憾了。”


离开卓里村时我和李书记聊了许久,李书记把张革为卓里老百姓做的事如数家珍,这里多数我都是知道的。但李书记说中铁建设公司要把张革带领大家艰苦奋斗五年修建的那座150千瓦的小水电站重新修复时,全村老百姓唯一的要求是旧有的300米隧道一定要修旧如旧,不能改变原样子,因为那是他们对张革的念想,那是他们与张革在一起流血流汗的成果。卓里老百姓对张革的情分使我震撼,是啊,只要你为老百姓做过好事,老百姓不会忘记你的,因为你在他们心中。

坐车离开卓里村时,车刚刚转弯,左前方有一道几乎是直立的峭壁,在刀子般的峭壁顶端长着一棵挺拔的青松,给人以极深的印象。我想张革的精神不就是这棵青松的精神吗,无论环境条件再艰苦,它都永远昂首挺胸,巍然屹立。


这一天是2016年12月7号。 

来源:丁爱笛的博客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丁爱笛的博客”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公众号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