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家庭的养老困局】【 如何面对老年、疾病与死亡】

父亲八十:一个家庭的养老困局作者 刘济阁

多想和从前一样 牵你温暖手掌

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

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一大早,放完开门炮,父亲就醒了。于是帮他穿衣洗漱。突然想到,蹦出一句:爸,今天,你八十岁了!


父亲怔了一下,笑了,难得,笑得像孩子。老家论虚岁。记得5年前的今天,他说,希望可以活到80岁。15年前,目标是70岁。这一次,他没有表达自己的新年愿望……

病发


2002年夏,我拄着拐杖参加了人大新闻学院毕业典礼。之前不久,一场篮球赛伤致左脚跖骨骨折。离开校园之后,借住了亲戚房子。父亲从老家温州乐清赶到北京,照顾我的生活。那年,父亲64岁。


当时偶然发现,父亲端着碗碟时,右手会微微地抖。问过他两次,他说没事,可能休息不好。等到我可以双脚直立行走时,父亲便回了老家。


几天之后,姐来电话:父亲病危。中风。正在抢救。


所幸的是,父亲倒地昏迷时被发现及时,哥火速赶到,背上他奔赴医院抢救。之后迅疾转到温州附一医:浙南地区最好的医院;嫂子便是该院神经内科的骨干医生。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一番惊心动魄抢救,终于将父亲从死神那里拖了回来。


中风导致父亲右侧偏瘫。说话含混不清,音量渐弱。一开始叫不出家人亲友的名字,但可以听懂亲友的话。见到熟悉的人,会有兴奋的反应,表示自己认识,而且知道是什么关系。后来慢慢地发明出一些称谓表述。比如,管我母亲叫“老老娘”。温州话“老老娘”是老婆的意思。管我叫“小的”。我是他的小儿子,算被对上号了。半年之后还被叫出名字,待遇不一般,荣幸。可能因为无聊,脱离病危之后,父亲也爱翻翻报纸。问他这是什么字,摇摇头,表示自己原来是知道的。


自此,父亲开始了漫长的中风病人生涯。今年,是第16年。

康复


出院之后,在医生和家人的鼓励下,一度悲观的父亲鼓起勇气,开始艰难的康复训练。每天苦练伸臂屈腿、蹒跚走路等等。在母亲、姐与哥嫂的悉心指导监督下,进步明显。一年之后的夏天,可以自己拄着拐杖,在小区里慢悠悠地独立行走了。


其间,得益于亲戚介绍的一款藏药,服用几个月后,父亲语言功能显著改善,可以叫出越来越多人的“代号”。而且,声音日渐清晰洪亮,不再渐弱。


还有一点惊喜:原来父亲有点耳背,病后居然好了许多。不知该归功于药、康复训练,还是病本身。说他坏话时,通常是听不见的。远远地夸他两句,他却都能听得见。比如客人夸他帅,他会叫家人把相册拿过来,咿咿呀呀指指点点。还一如既往地喜欢别人夸他聪明。以前提到他的同学路甬祥,他的评语总会归结一句:学习不如他。两年前外甥考上剑桥博士,亲友来祝贺,他开心得像小朋友,并猛夸宝贝外孙,说比他还聪明,开心。


更加神奇的是,康复训练这一年,父亲还会下象棋。而且功力不减当年,一般人还是下不过他。尽管,他叫不出任何一个棋子的名字。父亲智商可以,青年时曾是家乡小镇上罕见的大学生。喜欢棋牌,象棋水平最高,在县城很有名气。


病后一年间,如浴火重生,充满希望。

放弃


2003年秋某日。接母亲电话:父亲重伤。


父亲前一天夜里上卫生间,未开灯,未叫醒母亲,自己独立摸索。结果衣服绊到门把手,身体失衡摔倒。母亲说,当时摔倒时先听到一声巨响,然后听到父亲一声惨叫。医院诊断:右侧肩关节、大腿股骨骨折。植入钢板,现在还未取出。想必,这块钢板会一直陪伴着他,直至终老。


2002年,我经历过下肢骨折,深知寸步难移的艰辛。去年夏天,又经历过右肩锁骨骨折,深知无力抬手的痛楚。现在仍在康复中,右臂无法高举。父亲上下肢同时骨折,而且,摔伤的,正是偏瘫的一侧。可以想象当时的痛苦程度。一年的康复成果,瞬间归于零点。事实上,已坠至零下。这次受伤,将他努力积累一年的信心彻底击垮。


骨折后的一年时间内,家人与父亲就康复训练进行了拉锯战。最终父亲完胜:放弃。尤其是右臂,中风后遗症加之肩部关节粘连,令他再也没有勇气去尝试伸展,宁愿始终保持九十度的蜷缩。右手手掌也再没有摊平过,哪怕是借助外力。只有小指保持着伸直,其他四指紧缩握拳,整体类似一个Rock的手势。


每日唯一可称得上的运动,就是由人搀扶,拄着拐杖在房间里走两圈。这几年,走两圈的兴趣也渐渐没有了。唯一的剧烈运动,是从卧室挪步到洗手间,全程约十米。前些年,白天时间基本可以坐在藤椅上,看看电视,也会聊聊天。这两年,卧床时间越来越长。今年春节,基本上每天要躺16个小时。


他说,坐不住。

时间


父亲年轻时看重守时。宁可等别人一小时,也不愿别人等他一分钟。


我们姐弟三人以此为美德家风,并承袭之。中风后,尽管已经极少有他需要等的人,也应该没有了等他的人,但守时却渐成极致。等或被等的对象,聚焦成一点,就是他自己。时间,成为父亲难以名状的执念。


不知道从何时起,他每天最为牵挂的就是家里的一口时钟。每天有关吃喝拉撒睡的作息时间表,都通过时刻观察时钟来严苛执行。如,上午七点,起床穿衣洗漱;中午十一点,中饭;十二点,午睡;下午三点,晚饭;晚上七点,上床睡觉。以上规则,不算夸张。再如,上午八点,上洗手间;上午十点,上洗手间;下午三点,上洗手间……


上洗手间的一半次数,是没有任何成果的。此时,他会说,那就算了,一会儿再看看。脸上写满了失望,却对下一次可能的成功充满了急切期待。


无数次跟父亲说,上洗手间不用定点,有就上,没有就不用惦记。每每讨论这个话题,他经常会变得激动,说自己明明感觉可能会有的,时间差不多的。并对我们不理解表示无奈。


为此,我们问过医生,解答是:父亲中风后,便秘和前列腺炎的老毛病会给大小便带来一点困难,但不会严重。盯着时钟安排自己大小便时间,如此严谨,一丝不苟,更多地基于精神偏执,归于强迫症。这种执念的习成,除了基于病理与精神因素,还与母亲的一再妥协退让有关。


执念的经典表现,是一度执意要起夜两三次,而且认定自己无法独立完成,必须叫醒身边伺候的人。保姆因为休息不好,一段时间之后,便生物钟大乱,心生烦躁。前年春节,我当临时保姆,陪父亲同房睡。连续几天夜里被他叫醒数次,伺候起床小便。终于,我再也耐不住性子了,“战术性发飙”了,把他狠狠地教育了一通,并厉声警示:请他夜里必须自己在床上用尿壶解决。那一夜,我没睡着,一直暗中观察。第二天早上,他指着床头边的两壶尿,对我笑了。那一刻,我有些想哭。一为战术成功开心得想哭,二为自己前夜对父亲的粗暴态度而自责。


今年春节回家,父亲主动跟我说,谢谢我当时把他教训了一顿,现在每天夜里他都可以自己解决了。我听到,还是觉得心酸。

保姆


父亲中风16年,家里保姆换过10来个。不算多,也不少。除了有一位阿姨在家待了11年,其余的待上半年都算长了。换保姆的原因大同小异,有的与保姆自身有关,也有与生活习惯和性格磨合有关。有相处和睦惜惜相别的,也有磨合不顺一拍两散的。这几年,保姆薪水一直在涨,但合适的保姆越来越难求。总之一言难尽,也可一语道尽:请一位合适的保姆比找一位合适的对象谈恋爱要难得多。


每次换保姆,家里必定鸡飞狗跳。母亲仅比父亲小一岁,体力精力经常不济。常年守候病榻上的父亲,导致多年压抑,有时情绪失控。加之心脏血压情况不佳,一有情绪波动,母亲就容易面红耳赤,将心血管疾病的信息警报写在脸上。每每此时,我们三个子女就提心吊胆。换保姆,早已成为一家人的敏感词。


保姆都是外地人,过年都要回老家。父亲病后16年,15个春节,姐和我客串了15年的临时保姆,也让一年从头忙到尾的哥放假几天。


临时保姆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伺候父亲的吃喝拉撒睡。其中,伺候父亲洗脚是最快乐的一件事。每次给他洗脚时,都会发现他的神情比常态要轻松愉快一些,有时候会主动地跟我说,很舒服。


还有,最开心的一次,是今年大年初四夜里的一次擦屁股。因为连续三天没有排大便,母亲有点急,给他服了通便的药。当天白天就排了三次,让他很有成就感,感觉把前几天欠下的都给补上了。当天夜里,他突然叫我,指着被子说有脏东西。我掀开被子一看,哦,绝对是大惊喜——大便失禁了,床单被子上都沾上了。父亲那一刻,非但没有表现出懊恼,反而非常地开心,不断地跟我说:是他自己发现的。我也开始逗他,表扬他这么厉害,因为这是一般人发现不了的。等我和母亲把他收拾干净,他还在开心,还在继续对我刚才的观点表示认同。第一次为父亲擦屁股,想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没想到,这几年来父子间最开心的一次交流,缘于大便失禁。

孝道


关于孝道,自问,心中汗颜,充满无奈。


无法陪伴身边,无法亲力亲为照顾父母,是心中始终贯穿的自责。家中姐弟三人。我在北京,姐在杭州,哥在温州。哥作为长子,责任感很强,平时父母有点事都是他忙前忙后。姐每逢节假日都回老家帮忙处理家事。而我,每年几乎只有春节假期,有机会尽一点孝心。与他们相比,实在羞愧,尽管有离家最远的借口加以冠冕堂皇地掩饰。


有一段时间,开车路上会不由自主地放《父亲》这首歌,听得眼睛发酸,甚至热泪盈眶。按老家风俗,老人80,家人往往张罗做寿,但对生病的老人有忌讳。父亲病倒之后的七十、八十整寿,没有好好地庆贺。很可能,以后也不再有这样的机会了。


父亲病倒后最初几年,我一直想接他到北京住一段时间。当时想,父亲大学毕业后就在北京工作,一待就是9年。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应该会适应。反复劝说,被父母反复婉拒。终于有一次答应了,但事先跟我说好条件,只待一周。主要是想来看看我在北京过得怎么样。一路周折到北京,好不容易安顿好。没想到,待了第一天就坚决要回老家。最后软磨硬泡,坚持到三天,还是拗不过,送回老家了。父亲说,实在太给我添麻烦,而且,他在这里很多不习惯,也感觉很陌生。那次之后,父亲再也没有来过。第二故乡,离他已经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遥远。送父亲上火车的那一刻,感觉到,他已离我远去。


没有背过父亲,可能成为我一生的遗憾。今年春节前几天,父亲因胃出血住院,还好不算严重,终于可以在大年三十出院。那天,本来有机会背父亲下楼。但我的肩伤后遗症关节粘连导致目前无法自如将右臂别到背部,也较难发力。考虑再三,最后还是哥来背。想在父亲有生之年背一背他,在我心中,成为一个仪式感的结。


没有足够的意识和能力帮助父亲进行系统康复、心理治疗,是近年来日渐自省所获的愧意。父亲在骨折受伤之后,理论上还是有可能在康复上取得进步。父亲决定放弃康复,以及后来出现的时钟强迫症等,主要源于心理因素,必须经过心理干预治疗才可能有成效。但16年来,除了极少数几次发心善意的粗暴矫正之外,我没有给父亲提供过其他有成效的心理建设辅助,更谈不上专业、耐心。至于色难二字,难以直视。


《论语·为政》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做到孝道,最难的就是对待父母长辈始终保持发于内心的和颜悦色。自问,极其汗颜。不是不想做到,但经常就是做不到,尤其是面对父亲的各种执念表现时,会不自觉地将心绪控制的修为和能力暴露无遗。


尤其那次粗暴矫正父亲独立起夜之事,虽然部分基于“战术性发飙”,但一直以来仍无法心安,无法不自责。自己平时极少对人动怒。少有的几次,竟有一次是对自己的父亲。


此后,父亲取得独立完成夜尿成就的同时,也会更多地和我说对不起。我说,我是你儿子,伺候你是应该的,不用那么客气,以后不用说对不起了。父亲一脸歉意,说,对不起,以后不说了。


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时而扎着我的心。

尊严


父亲养病16年,生命质量日渐低下,身心健康如西山落日,每况愈下。如此居家养老,主要两点好处:表面上可以让父亲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同时维护了家人在小镇上的“孝道面子”。


但事实上,留下的缺憾远远多于所得:父亲并未表现出由居家安全感带来的快乐。反而,因无缘专业照护,失去了系统科学改善身心健康的机会,失去了大量与家人、邻里其乐融融的机会,也渐渐失去了晚年本来应有更多的生命尊严。再者,父亲居家养老的悲观偏执,也极大地影响了母亲的晚年生命质量,伤及她的身心健康。


为了改善父母的晚年生命质量,家人曾多次商议过,想送父亲去专业医疗养老机构,并借此解开一家人的养老困局。近年来,我们也打听走访了温州地区口碑最好的几家。在保姆断档时,也曾不畏小镇上的舆论压力,有过两次尝试,将父亲送到当地的养老机构。虽然这两家已是传说中当地医养及照护条件相对最好的机构,但“最好”只是一个名叫“相对”的传说。


事实上,总体令人相当失望。尽管有了五花八门的康复项目,乍一看上去,的确新鲜。但机构照护人员专业程度及职业道德的总体低下,及医疗养老机构本身超乎想象的逐利欲望与手段,让知情之后的我们寒心,乃至愤懑。母亲有一次拿到养老机构开出的账单,仔仔细细地辨认出其中的种种猫腻,其中竟有不少无中生有。比如,医生给父亲开了不少根本不对症的药,其中,竟然还有镇静功能的精神病药物!专门请教权威专家,得到的答复是:绝对吃错药!


保姆让小孩老人服用安眠药,这样的案例在当今社会已屡见不鲜,令人愤慨。但当这种恶意事件发生在自己家人身上,自己的父亲成为这样的小白鼠,油然而生的不只是愤慨,还有痛,钻心之痛。


如此两次下来,家人不敢再尝试第三次了。

夙愿


离家不远、融入社交、专业照护、科学医疗、关爱精神、服务全面、价格公道——找一个值得托付的理想化的养老机构,是我一家人多年来的夙愿。但16年过去了,夙愿仍只是夙愿。


这些年来,因为家有年迈病父,加之长期对老龄社会养老问题的关注,我自己会时常留意国内健康医疗养老照护的信息。


国家统计局今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量已超过2.4亿,占总人口的17.3%,其中失能失智老人超过4060万,老龄人口及失能失智人口均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数据逼人,形势逼人。


今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十次提到“养老”,并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报告中的养老“宣言”,点亮了无数陷于养老困局家庭的灯。其中一盏,是我家的灯。


盼望这一天早点到来。只是不知道,父亲有生之年还能不能等到……


以上,纪念父亲八十。


转载自:中国人寿投资控股微信号(ID:chinalifeinvest)

陈老师的最后一课:
如何面对老年、疾病与死亡

作者:曹培
这是一位睿智的九旬老人对老年、疾病与死亡的真实而深刻感悟,没有焦虑恐慌,沉重悲痛,只有智慧豁达,轻松爽快!文章有点长,但值得每位中老年朋友认真读完。对如何过好我们后半生的生活,非常有指导意义。

2015年5月10日,我们第二次采访陈司寇老师的文革经历,采访过后陈老师关切地问我,你今年多大了?想过今后应如何安度晚年吗?看着我一脸茫然,陈老师说她自己积累不少经验和心得,愿意介绍给我们,可保证我们晚年享有身心健康。下文是根据当时的笔录整理的。


时间真快啊,你们老三届学生都快要七十岁了。一般来说,人在七十岁以后是很难过的。第一是因为病痛,一身患有多种疾病,整天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疼。第二是因为孤独,人老了活动空间小了,与社会渐渐隔绝了,越来越多地待在家这个狭小空间里。因此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忧郁症。


中老年人是弱势群体。身体弱,精神也弱。在我们院里(蓝旗营,北大清华的家属院)有很多老人都是如此,可怜兮兮地期待着他人来关怀照顾,变成了弱势婴孩。看到这种情形,我就想,难道人的晚年一定要这样过吗?


我今年94岁了,老公(赵宝煦教授)两年前去世了。我现在一个人生活得很好。身体健康,头脑清楚,除了一个每周来两次的清洁工,生活基本自理。

赵宝煦教授1982年在美国讲学

赵宝煦教授是北京人,当代中国政治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政治学与国际政治双学科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当代中国政治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于2012年1月22日卒于北京。


我不习惯与保姆同居,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做。每周子女们都来看望我。我还要儿子不用每周都来,两周来一次就行了。他们也忙啊,而且他的家与我这儿离得太远了。


我自己平时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读书看报看电视散步做家务,保持着自己不紧不慢的节奏,最近正在研读《易经》。我已经准备好了,随时都可以“走”。我没有任何遗憾。现在只求活一天就要生活得有质量,即便明天就走,今天也要活得有质量。


我认为人生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有目标。例如童年时期的目标就是玩,青年是学习,中年是工作养家,中老年也要有目标啊,没有目标的人生特难受!那中老年人的目标是什么?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要尽量使自己减少病痛,过得健康愉快。


第二,要争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既减少自己的痛苦,也尽量避免给他人造成的负担。

第一目标
怎样尽量减少病痛,过得健康愉快?

我从55岁退休到今年94岁,已快40年了。我这些年一直身体很好。我是怎样做到的呢?

1、知识就是健康,最好的保健医是自己

人的健康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形成,第一遗传占三分之一,第二是锻炼和养生,第三是生活习惯,例如抽烟喝酒熬夜都会损害健康。


上了年纪,都一定要注意学习吸收医学保健知识。要看许多书,对于人的人体构造与功能、体育运动、食疗、生活习惯、保健按摩、心理健康等都要有比较全面的知识。


此外,要全面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综合分析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摸索其中的规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一旦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的,就要身体力行,一旦认识到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就要令行禁止。并且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


有些人没有自己健康上的主心骨,动不动就看医生,乱吃药。其实医生不过是听你的陈述。再说各科医生也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可能掌握你的全面情况。所以一定要靠自己,而不要盲目依靠医生。


有些人一心想依靠什么名医,或者什么灵丹妙药来保健康,经常跑医院,频繁换医生,换药物,结果总是失望,因为他不懂得靠医生不能获得健康,关键还是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我曾经患过皮肤瘙痒症,痒起来钻心,夜不能寐。去看医生,只能给些药膏涂抹,没有效果。后来我自己看书,明白瘙痒症是有很多种类的。我分析了自己的类型,注意改变生活方式,采取适当食疗,保持心里的平静,并学会了按摩相应的穴位,后来就慢慢地好了。


有一天早上我要起床时,突然发现腰痛得动不了,当时家里只有我自己。我就告诉自己要镇定,躺在床上自我按摩一些穴位,过了一会儿才慢慢地起来了。若是别人早去医院看了,我就坚持自己按摩相关穴位,配合适当的腰部活动,结果腰痛一直没有再犯。


俗话说久病成郎中。我的体会是,身体是自己的,最好的保健医其实只能是自己。冷暖痛痒只有自己最清楚,运动健身只有靠自己坚持,心理健康也只有靠自己调整。任何企图依靠在其他人身上养老的梦想都要落空,无论是再好的医生、再负责任的保姆,或是再孝敬的子女,都不能去靠。

2、要有毅力,要做自己应该做的,而不是只做自己喜欢做的

我坚持生活自理,至今自己买菜、做饭、洗碗、散步、自己洗小件内衣。


我当然也累,也不方便,完全可以让保姆为我做。但是只要一开始不做,以后就再也做不了了。我不到万不得已就不开这个头。这样我一直坚持到目前,还是如此。

3、精神上要有境界,文化生活要丰富

退休了太寂寞,盼望儿女回家看望。国家都有“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规定,可是我不需要。我关心时事政治,对文学、哲学、天文地理、戏剧体育都有兴趣。我建立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规律,每天忙忙碌碌,心里很平静充实。


北大政治系的一位教授去世了,她的老伴特别寂寞,老打电话给我,一说起来就没完。问我能不能一礼拜给她打两次电话。我答应了,转念一想想这不是个办法啊。我一次电话十分钟二十分钟,那其他时间她怎么办呢?我就去找她。


我说我可以给你打电话,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你真正解决问题不能靠外力,只能靠内力。她说那怎么办呢?你就得自己有奔头。那怎么有奔头呢。你喜欢做什么就去做,尽量把你的时间安排紧一点,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有完不成的工作。你就不会感到寂寞了。



每天6:00–6:30起床后,就忙着按摩,做操,看电视新闻、做早饭。一定要在9点之前吃完早饭,9点以后我就开始看书看报。我一个人订了好几份报纸杂志,每天不抓紧时间都看不完。看到我欣赏的地方就摘录下来,或者剪下来,我现在已经积累了好几大本了,经常翻看,乐在其中。


我还爱看电视剧,看到难过处就跟着放声哭,高兴处就放声笑。有时还想不通编剧为什么这么处理。自己就琢磨,要是我做编剧,我就怎么处理。我现在还在研读《易经》,心得也记下了一本。你看,我平时有这么多事情要做,这么多新知识要学,哪里有时间去寂寞呢?此外我还有个办法,就是家里不要太寂静。要经常开着电视,就好像总有人与你说话,向你唱歌,你就不会感到孤独。


我有三个孩子每周都回来看我。我儿子离我挺远,我不希望他每周都来,就对我女儿说,你跟你哥哥说一下,不用每周都来,打个电话问问就行了。他后来就两个礼拜回来一次。我平时过得很充实、愉快,不希望别人来干扰我。老年人要热爱生活,关心时事,心胸开阔,心情舒畅。这样遇到疾病就能顶得住。

第二目标:


要争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既减少自己的痛苦,也尽量避免给他人造成的负担。

人人都希望晚年走得快一些,但死生有命,这也可以事在人为吗?


我认为,要想“走得快一点”,首先要做好“走”的思想准备,该走的时候干干脆脆、无牵无挂、了无遗憾。我来告诉你我的体会:

1、不怕死

其实无论多大年龄都会怕死,死亡总是令人恐惧的,怕临死前的病痛,怕与亲人诀别时的撕心裂肺。谁不怕啊?可是怕又有什么用,这是自然规律,只能坦然面对呀。


从70岁时我就想,人活七十古来稀,何况还有许多偶然因素。黄泉路上无长幼。所以活一天就赚一天。人的生命分为数量和质量。我不在乎数量,而看重质量。只要每天的生活都有质量,什么时候“走”就顺其自然。


不怕死,就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可以超越死亡,享受生期。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就活得自在,活得痛快。解决不好,就终日惶惶不安。我现在就活得很痛快。好多知识学不完的。我从来也不寂寞。我不喜欢跟街坊邻里的老太太们聊家长理短的事。我觉得不如看电视,能得到很多新鲜知识。我爱看足球、网球、台球。我是丁俊晖的粉丝。对于国际上的一些新闻我也很关注。这样我心情很舒畅,对疾病就能顶住。


我前年尿血,在三院检查发现我左肾上有个肿瘤,可能是癌症,医生和家属都主张要做手术切除。我不同意。我说我已经92岁了。我将来走不一定是因为这个肿瘤。即便是这个原因,动了手术后又会出现其他病。那何必呢?我就思量,癌症喜欢什么?它喜欢酸性的东西,不喜欢碱性的东西。我就不吃酸性的大鱼大肉,饿死它!而多吃蔬菜水果。还吃抗癌食品,例如蘑菇、西兰花等。两年来没有任何感觉。


现在我干脆就不去检查了,也不管它变大了还是小了,爱怎样怎样。已经两年了我一直与癌症“和平共处”。现在既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精神负担,每天都生活得很充实,很有质量。任何事情只要想得开,就会战胜它。当然如果将来真是癌症发作的话,后期会很疼,我就留一笔钱打止痛针。我对女儿说,将来我昏迷了就不用打了,没有知觉了还打它干嘛,”走人”就完了嘛!


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精神上只有达到一定境界,才能超越生死。超越了生死,才能放下生死,轻松享受有限的生期。我现在一个人生活,儿女说还是找个保姆陪住吧。否则万一哪天犯了病都没有人知道。我说犯了病又怎样,无非是拉到医院抢救呗。抢救过来又怎样,还不是不死不活地拖着?人的寿数到了,就要顺其自然,犯了病还抢救他干嘛?身体功能衰竭了,无疾而终,顺其自然,这是福气呀,你说是不是?


古人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来不怕死,就活得轻松,生活质量就高。我就是怀着这种心态一天一天活过来的。事实证明越是不怕死,就越是死不了。我现在已经94岁了,而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哈哈,我觉得自己赚到的已经太多了!

2、不爱钱

许多人越是到了晚年,越是锱铢必较,把钱抠的紧紧的。他们真是没想明白呀。我现在每个月几千元退休金,根本花不完。所以孩子们来看我,我都自掏腰包请他们吃饭。儿女过六十岁生日,我每人送上一万元。


我想,自己也就这几十万元的存款,等我死了儿女们继承,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也不会感激我。不如现在就拿出来给大家共享,弄个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哈哈!

3、放下自我

现在很多老人想问题只从自己出发,想来想去总觉得别人对不住自己。或是领导对不起自己,或是同事对不住自己,或是儿女对自己照顾不周,特别是儿媳妇又如何亏欠了自己。内心总是不愉快。这又何必呢。要想得开,就一定要放下自我,换位思维。


你认为自己把儿女抚养大,儿女就应该回报你。儿女都有儿女的事情,哪有那么多时间陪着你?回想一下你自己的父母在世时,你又曾去陪伴了多少?照顾了多少?我从不要求儿女来陪我。我一个人生活的很有规律,说真的,他们来了我还有点嫌打乱了自己的计划。所以一个人生活是常态,儿女来看你,是惊喜。这样就不会心怀不满,常感落寂了。


不要回报,只要奉献,我养大了儿孙,是我的奉献。但我不图儿孙的回报。我一直以助人为乐,若能帮助他人,我就感到快乐。能给周围人带来快乐,我就感到快乐。一位老师经济上有困难,我给了她点钱,她向我表示感谢。我说,你甭谢,我这样做自己高兴。

与人的感情要真挚,但不要太缠绵。我们院里有位老太太的丈夫去世了,她长期一直放不下,总是悲悲切切的。爱情深厚可以理解,但总不能整日泪水洗面,多愁善感,去当林黛玉呀。儿女也一样,我爱他们,当然舍不得分离。但是既然分离是不可避免的,我就不愿意他们将来被悲伤所累,所以现在就不去和他们太缠绵,不要他们一天到晚总往我这里跑。


至于孙子辈儿,哈哈,不用我说,人家早就想也不想了!这是人类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嘛。总之只有放下自我,才能战胜死亡,充分享受生期。至于身后之事,儿孙自有儿孙福,不是我应该费心去想的!


陈老师一席谈,如醍醐灌顶。她那冷静与深邃的理性令我深深折服。她那彻悟后的诙谐幽默又令我忍俊不住,时不时地与陈老师一起开怀大笑。


联想到文革中,我们都亲眼见过陈老师所曾经遭遇过的非人待遇和残酷暴行,多少人因此而积怨积弱积病。而陈老师却成功地战胜了那些摧残,重建了自己的强健身心,享有了健康长寿的晚年。这样睿智坚强的老人实在不多见。


临别时我说:“我们过一段时间再来看您。”“不用来了,打个电话就行啦!”陈老师干脆地说,那口气像是对自己的子女那样随便。这是她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

生命的见证

2017年4月底,陈老师已经满了96岁。这时各种疾病接踵而来。先是肾癌发作,伴随而来的尿毒症、贫血性腔梗。加上中间一次跌伤和小中风,身体脏器衰竭得很快。起初生活还能坚持半自理,终于在9月份两腿发僵,浑身难受,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了。


子女们都竭力动员她去医院住院。可是陈老师一直坚持不去医院就诊,她没有吃药,也没有注射和打点滴,只是坚持自己按摩和做一些腿部练习,希望还能下地步行。女儿也为她问遍了家庭的医生朋友,他们都很坦诚地说:“这么大年纪了,恐怕病情是不可逆的了。”


子女为她请了保姆,24小时轮流守护她。而这正是陈老师最不想要的”没有质量的生活”。她嘱咐女儿:一不要通知学校,二不要通知亲友,三不要让人来探望。她只希望自己能够“走”得更快些,尽量不要拖累别人。她请女儿”帮助”她,女儿难以答应,何况我国的法律也不允许安乐死。于是她果断地决定以自己的方式来结束生命。


10月17日,陈老师开始断食。当女儿把精心烹饪的饭食端到她面前时,她推说吃不下,并掩住口不准别人强行喂食。看着她坚定的眼光,女儿只好含着眼泪把食物端开。由于肾癌开始引起腰部疼痛,她睡觉时总是用双手抵住腰部,并没有打止疼针。


18日,陈老师继续断食,只饮水。


19日,女儿冲了芝麻糊端到已经饿了三天的妈妈面前。陈老师居然一口气吃完了。但是当女儿再次把食物端到她面前时,她又坚决拒绝了。


20日,陈老师已经既不吃饭,又不能饮水了。她的头脑还很清楚,口不能言,就写下自己的要求,如请人帮她翻身、解手等。


21日,陈老师继续水米不进。清早尚能在保姆的帮助下起床解手。下午5时13分,陈老师终于耗尽了所有的精力,安详地合上了眼睛。


听到陈老师的女儿讲述她最后的日子,不禁感到震惊。以断食的方式来结束生命,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多么坚强的意志啊。我立即联想起她的话“要不怕死”,“要争取走得快一点”。她老人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既不拖累别人,也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陈老师圆满地实现了自己晚年的两个目标,终于下课了。她的最后一课不仅向我们倾尽心血,还以生命做了见证。

当我肃立在窗前为陈老师默哀时,脑海里却浮现出那张亲切的笑脸,她诙谐地说:“哈哈,我已经赚到得太多了,下面就看你们的啦!”

2017年10月22日

网友说,这是他看到的关于“养老话题”,最靠谱、最科学、最好的文章。多好的老太太呀,这心态、这思想、这理念,哪哪都透着正能量,使人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转载自:中国人寿投资控股微信号(ID:chinalifeinvest)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