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米拉日巴尊者最后的嘱托:不要做表面的功德

2017-10-08 居士亭


米拉日巴在圆寂前跟弟子说:“又有某些只有少量福德的学佛人,为了今生的名闻供养,表面上东做佛事,西做功德;实际呢,他供施一百,心里却想收回一千。这些贪求果报而行佛事的世俗人,就等于把毒药混在美味里进食一样。所以你们不应该为了今生的名闻供养而饮下这个‘好名’的毒药。那些表面上是佛法,而实质上是世法的事,你们都要彻底舍弃,一心精进,修行纯净的佛法才好。”


诸弟子又请问尊者说:“如果对于众生有利益,我们是否可以行一点点世法?”

 

尊者说:“行世法的动机,如果丝毫也不是为了利已,那是可以行的。可是照这样行,实在是太困难了。如果为了一己的贪欲而行利他,则自利尚不成,更谈不到利他了。就像不会游水的人去游水,不但游水不成,反而为水所淹死一样。所以在没有证得实相空性以前,最好不要谈利生的事业!已无修证,就要利生,等于瞎子引盲人,最后终究要堕入自私的深渊中去。


虚空无尽,众生亦无尽,自己修行成就了以后,度生的机会实在太多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度化众生。在未成就以前,你们应该以‘清净意’发‘大悲心’,为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而勤求佛果。放弃衣食名利的思想,身耐劳苦,心负重荷,如是修行才是。这就是度众生,也就是修行入道完成自他一切的究竟利益。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的事业”,但都只是在嘴上这么说说。没有看破没有放下的时候,真正要做到很难。如果你完全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的事业,这样你在精神上不会有压力,心里不会有烦恼,因为你没有“我”,也就没有我执,就没有欲求。如果你做事做得心里难受了、痛苦了,说明了你说得还是空话和大话。追根溯源,这都不是真正清净的发心,也就别给自己找借口。即便是想做买卖,却也没有那个能力,怎么做呢?找了一堆借口也没有用,还是没有这个缘分,没有这个福报。


佛法岂是廉价的交易品,我们和佛菩萨的往来,是信仰清净的增长,是依止修学解脱的利益。上师开示过,师父与弟子,师兄弟之间应该是零利益,只有这样纯粹而清净的关系,我们才会在解脱道路上走得更坚实。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一百两黄金,送到寺庙给诚拙禅师,说明是要捐助建筑讲堂之用。禅师收下黄金,就忙著处理别的事,信徒对此态度十分不满,心想:一百两黄金可不是个小数目,怎么这个禅师拿到这笔钜款,连个谢字也没有?于是就尾随禅师的后面提醒道:“师父!我那口袋子装的是一百两黄金呀!”


禅师淡然的应道:“你已经说过了,我也知道了。”信徒更是生气,提高嗓门道:“喂!师父,我今天捐的是一百两黄金呀!难道你连一句谢谢也没有嘛?”


禅师刚好走到大雄宝殿就停下:“你捐钱给佛祖,功德是你自己的,如果你把布施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从此你和佛祖银货两讫!”


这个故事,警醒我们不可以把布施当成银货买卖。三宝是无上的福田对境。佛陀把布施福德的果喻为虚空,果亦是从因中来,在布施时心如虚空坦荡无为,没有亲疏好恶的拣择,果报就能像虚空广大殊胜。


学佛过程中以米拉日巴尊者的警言提醒自己,从布施到任何利益众生的善行,不断检视自己的发心是否清净,正行是否无缘殊胜,回向是否利益众生,从而一心精进,修行佛法,积累福慧资粮,自利利他,使众生竟得安乐。


推 荐 阅 读


陈坤:我为什么一再地推荐《西藏生死书》?


“这是一次对话,也是一次修行”— 对索达吉堪布感人至深的专访


书 · 籍 · 推 · 荐

《米拉日巴传》

《米拉日巴传》叙述了他一生的经历。米拉日巴逝世也是在12世纪初,本传成书是在15世纪末,中间相隔了三个多世纪,可见米拉日巴的事迹在民间传播的时期很久,而且也很广泛。在辗转传述的过程中,经过了不断的加工,自然会有许多渲染附会不实之词,而且也杂入了很多宗教迷信,但其基本事实仍来源于噶举派的宗教史传记载,是实有其人其事的。


书中在叙述米拉日巴一生的事迹时,概括为两大类:一、世间大行,即未出家前的世间凡俗事迹;二、出世间大行,即出家后修道证果的事迹。世间大行分为三章,出世问大行分为九章,共十二章。

本书重在宣传佛教,但由于这些叙述,也反映了米拉日巴当时所处社会的政治面貌、农村经济、乡里风习以及人民的思想感情等等。这本书又叙述了11、12世纪西藏地方社会历史,是极其珍贵的著作。


点击阅读全文,浏览书籍详细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