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度十佳生命叙事点评(一)| 郝晓东:何以成“钢”

郝晓东 新网师 2024-01-09

作者 | 郝晓东

审核 | 李金艳 刘凤娟

编辑 | 杨茜


何刚老师去年的生命叙事《走进新网师,我的生命冲破外壳》就被入选“十佳”,我曾写了点评《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祝贺何老师继续蝉联新网师年度生命叙事“十佳”。
如果让我选关键词来概括何老师两年的生命叙事,去年的关键词是“冲破”:冲破安逸的生活,卷入专业学习;冲破傲慢与偏见,倾听内心声音;冲破固定的时空,加入新网师卷入更大的洪流......
今年的关键词是“滚烫”:生命炽热,学习火热,工作热腾,学习与工作、生活完美融为一体,酿造了温暖、饱满、芬芳,也有触痛的一年。
01
前几天,广文兄与我交流年度生命叙事,说了一段非常精辟的话: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是新教育的理想愿景。十佳叙事,表面要看其新网师的学习、看其实践,看其实践中的水平、反思、对学习成果的运用,但这一切背后的根本,最重要的,是叙事者的生命状态,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对教育的热爱,对生命完整圆融状态的追求。”
我以为,何刚老师达到了这样的标准和境界。
02
从学习状态来分,新网师中的学员分为四类:生命唤醒,深度卷入者;勇猛精进,勤勉求知者;观望旁听,潜水学习者;徒有其名,无影无踪者。
何刚老师属于第一类,在我了解的范围内还有郭小琴、马增信、郭筠筠、王辉霞等,他们的共同特征是:
一、学习勇猛精进
仅看看这些数字,就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今年,我坚持写打卡日记,在《给教师的建议》课程学习中打卡168天,本学期的学习中持续打卡138天,至今共写577篇日记,获得6339次赞,134次置顶。”
“我建起了自己的公众号——‘水穷斋’,这是我的精神小屋,我日更一文,至今积存196篇,近五十万字。”
这一年,何老师精读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未来学校》《岛上学校》《学校如何运转》《全世界都想上的课》等书籍,每读一本就写一篇读后感,共写了近二十篇。除了在新网师深度学习,还在CCtalk、蒲公英教育智库、深度语文研究群、“云伴读”等学习共同体广泛涉猎。
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教师专业发展“三专”理念(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在何刚老师身上得到最好的呈现。
二、灵魂内在觉醒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我该如何存在。”“谁知道我们该梦归何处,谁明白尊严已沦为何物,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我该如何存在。”(汪峰《存在》)
你能从何刚、马增信、郭小琴、王小龙等许多优秀的新网师学员身上感受到这种强烈的生命觉醒感,“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年已不惑的何老师去年就不断叩问自己:“模仿每个专家名师却一直活在他们的教育词汇里;文章小奖不断,却没有长久深入地研究,也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书上千册只说明“爱书”,却不一定是“阅读者”,更说不上“啃读者”;职称证书里写上了高级,却没有自己专业成长的痕迹;成为教导主任,却不一定有领导力,居然对儿子学业无能为力。”
何老师以加入新网师为生命中的标志性事件,生命大河突然转向,自我意识猛然警醒,再也不想回到过去不自觉、跟大流的生命状态中。
三、行动自觉主动
许多教师在大部分职业时光习惯“被安排”:按照教务处排好的课程表上课,按照学校的通知听报告,按照已成惯例的晋级制度拾级而上......总之,在一切安排好的系统中忙忙碌碌,或喜或悲。更多的人困于自我的本能、诱人的声名、外在的潮流以及旋起旋灭的情绪之中,很少真正理性思考,独立判断,主动追求,自觉行动。
而何刚老师不是这样。他主动成立学校读写社,自觉成为新网师的“推销员”,犹如宗教徒般地对同事尤其是青年教师“劝学”,每天晚上哪怕再迟,也要更新微信号文章......
当一个人的行为超越领导安排,超越他人要求,超越环境限制,乃至超越自身本能,而出自于内在认同时,也就更趋向于生命的自由境界。
四、认知审辨反思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和最鲜明的标志,一个不善于反思的人很难有真正的成长。
在何老师的叙事中,我处处感受到他的这种自我反思:
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反思儿子学习暂时落后的原因;在行动中反思教育的真谛——“不断地打破自己,不断地重组自己,不断地更新自己,用阅读注入活水,用写作砥砺思想,用课堂实证理论”;在专业学习中反思教师成长的要旨——“行动至上才是教育的本质,也是这样一厘米一厘米地得到证明”;在孩子遭遇重大“挫折”时,用博尔诺夫的危机观念给自己以信心和方向;在纷繁复杂的各种事务中,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警醒自己,最终“把一地鸡毛拾起来扎成一个鸡毛掸子”。
03
现代社会深刻塑造社会的方方面面,乃至重新塑造了人。二元对立思维、成功学、应试教育又交织混合塑造了今日的教师。
追求幸福是每一个人终其一生的最高追求。今天的社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应试压力下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也不容忽视,教师如何实现真正的幸福?是选择埋怨、逃避,“世界那么大,想出去看看”,还是与应试教育合谋,在应试的机器系统中麻醉灵魂?是追求纯技术路线,醉心与方法与技巧,还是在本源处反思,回归教育本真?
正如帕尔默所言“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 ”,新教育实验提倡像孔子一样当老师,不单单重视专业发展,还重视职业认同。
如果单纯比学习与工作,或许如何刚老师这样的教师很多,但能从其身上看到孔子、王阳明、苏格拉底、甘地、苏霍姆林斯基、雷夫的影子,就不多了。
我们认为,身心合一,内外统一,回归教育本真,是教师在现代社会实现幸福完整的必由之路、理想之路。
这也正是我想通过叙事和点评来彰显的重要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实现这一点并不是遥不可及,生活中,已经有何老师等一批老师已经实现,或正在朝向。
04
我与何老师有许多相同之处:文科背景、理想主义、人到中年、偏向学术......
在何老师身上,不由看到自己的许多影子,也不断唤起对自己过往中学工作、农村支教、网师修炼等生命历程的回忆。当然如果换一个位置,我处于何老师的位置,很难确定能做到像何老师这样强大而丰富。
何老师对我说,希望提一些建议。
如果要提出一些建议,可以概括为两点:
一是工作做减法。既要学习儒家,也要学习道家,让生命更多一些从容而优雅。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学术与行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学术要求深而专,行政要求广而博,同时兼顾,两者都很难深入而做精。人到中年,是能感受到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的,遵从内心声音,拿起“奥卡姆剪刀”,“剔除”生命中的“累赘”,轻装上阵。其实,在根本处,也并不会真正失去什么。
二是学习有聚焦。广义来说,知识是学不完的,也不必要全学。犹如凸透镜聚光发热一样,学习也需要聚焦。聚焦于问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学习,选准一些重大问题,如文本解读、课堂教学,有计划地攻克一个个“山头”,如作文、诗歌、散文、中考等。像老中医一样,具备“知识图谱”能看病解决问题,而不是卖中药者,只有“知识体系”,只能给人“抓药”。
05
如果把新网师比作一个熔炉,何刚老师就是一块经过炼制的好“钢”。
期待在岁月中炼制的更纯、更精,也期待新网师涌现更多的好“钢”。

郝晓东,苏州大学在读博士,忻州市特等劳模,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执行院长,常春藤读书会会长,中国教育报2017年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中国教师报》2018年全国十大榜样教师,《中国教师报》专栏作者,《教师博览》签约作者。出版《给青年教师的40封信》《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文章50余篇。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新网师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点个在看贺新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