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莆田——回家的路






我的老家在莆田市荔城区拱辰街道张镇村


木兰溪流经这里,把我们村与东边的黄石镇西洪村、南边的新度镇港利村隔在了对岸。天气晴好时,从老家向西望去,可以清晰看见城里的高楼和凤凰山山腰的石室岩。由于沟渠纵横,曾是水网稻田地带,以前修不起公路。老家离莆田城里直线距离很近,走路却需要1小时。
莆田建市前,我从驻厦部队返乡探亲,在莆田长途汽车站(当时在南门)下车后,每次都颇费周折才能到家。我得先带着行李坐“脚车背”或三轮自行车到东门兜下车,尔后走乡间小道回去。或是到老福厦路镇海段(现八二一中街)水关头下车,乘坐城涵的区间汽船,在莘郊上岸后走路回家。每次返乡,全程需要七八个小时。


1985年11月底我所在部队从厦门同安移防莆田后卓

我常常利用周末时间,回老家看望老人。后卓离老家不到10公里,由于那时老家周边仍不通公路,返乡单程需要2—3小时。我从后卓出来,在水关头下车转坐“挂机”(原来由人工划的沟船,那时改由烧柴油的马达挂在船尾驱动,人们称它为“挂机”),从水路回家。我一般是上午9时许到那里,“挂机”也从老家载人载货刚到,得等到进城的人,有些办完事、买好货要回去了,且凑够一定人数,才会开船。短则要等1小时左右,长则要等2小时左右。


有几次,我和老乡、宣传科长潘国民一起坐吉普车从后卓部队驻地出来,我先在水关头下车候船,潘科长径直去他笏石老家。事后得知,潘科长比我早到家。要知道,从水关头去潘科长笏石老家的路程,要比去我老家远几倍。因此,更多的时候,我是坐车到八二一中街有桥的地方,下车后过桥,然后走乡间小道回家。由于省去了候船时间,比选择水路回家,会快一两个小时。




镇海旧村改造开始后
八二一中街与仓后路交叉口新建了一座桥

过桥有便道与去我老家的乡间小道相连。我从后卓坐车出来后,就从这里走路回家。后来,仓后路口通往老家的乡间小道,经过梳理修整,可以勉强走自行车、摩托车了。我从后卓出来到那个路口,就坐营运的摩托车回家,或是借自行车骑回去。但那时摩托车和自行车只能顺畅骑到离我家一二公里远的地方,之后的路绕来绕去,有的需穿过村庄、院落,有的要过沟坎坑洼,自行车只能时而骑行,时而推着走,特别是遇到上下桥必须迈几个台阶的,得把自行车扛起来才能过得去。


后来,镇海旧村改造基本完成,那一带成为新的城区,原来的便道升级成市政道路,两旁开了不少商铺。配合城市化的推进,县、乡政府多方筹资,把与之相连的通往我老家的乡间小路,拓宽改造成简易公路,可以走汽车了。再后来,简易公路又延伸到张镇村部和西洙村后亭社,随之有很多营运的双轮摩托车和驾驶员在前、客人坐后厢的“摩的”。我返乡就方便多了。吉普车从后卓出来,可以一直送我到老家南边的张镇村部,或老家北边的西洙村后亭社,我下车后走五六百米就到家了。或者是我在仓后路口下车,转坐“摩的”到西洙村后亭社,再走一段路。





莆田建市10周年
也是我从部队转业到厦门工作的第3年

从张镇村部经过我老家到西洙村后亭社的这段小路,打通修成简易公路,有一段还铺设了水泥,返乡的路更顺畅了。我每次从厦门坐大巴到莆田八二一中街与仓后路交叉口下车,再坐营运“摩的”直达老家,全程只需3个多小时。1999年9月,福厦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我返乡就走高速了,虽然下高速后仍需要绕行阔口,过木兰溪后折回向东,但也只需绕行几公里。比以前绕行天九湾、八二一中街再回去,还是近了很多。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荔港、城港、荔涵三条大道的陆续开通,莆田城区拉开了框架,交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返乡的路不但多了、宽了,而且距离也大大缩短。下高速后,我再也不必绕行,只需从天妃路、迎宾大道直行,过木兰溪大桥右拐,到家全程只需2个多小时。


特别是福厦铁路通车后,我还可以选择坐动车,一个多小时就从厦门到达莆田。返乡的路越走越快,越走越爽!





如今
老家已嬗变成为莆田新的城区

“张镇水乡”和“玉湖新城”高楼林立,木兰溪边带状公园花草繁茂,市政道路纵横交错,文教体育设施日臻完善。昔日从我们村去往对岸的黄石镇西洪村或新度镇港利村,必须从木兰溪(感潮段)上摆渡过去。涨潮时水流湍急,虽然有人在边上牵着缆绳,但渡船仍在水上不断颠簸摇晃,上下船总是提心吊胆;退潮水位很低时,得踩着一块块陷在烂泥中的滑溜的石块,一步一挪小心翼翼上下船,裤腿还会沾上污水污泥。这种情景,已成为历史的记忆。


窥一斑可知全豹。返乡路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巨变。我为建市40年来莆田的崛起,感到骄傲和自豪!



祝愿家乡的明天更加美好!

何清秋2023年7月2日




来源|中共莆田市委宣传部、湄洲日报社
制作|骠骑传媒


编辑:许亦璇

更多资讯





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