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木兰潮涨——湄洲篇



湄洲岛,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素有“妈祖圣地,海上明珠”之美誉。1983年莆田建市时,湄洲岛还仅是东南沿海的一座蕞尔小岛。1988年6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湄洲岛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1992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湄洲岛成为了首批国家旅游度假区。从此,这座在湄洲湾畔的海岛拉开了华丽蝶变的恢宏序幕……



四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七次关心支持湄洲岛,嘱托莆田要保护好湄洲岛。湄洲岛党工委管委会历届领导班子牢记嘱托,始终以富民兴岛为己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全面开创了湄洲岛改革发展新局面,打造了“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海洋公园、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以及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非遗所在地”金字招牌,海岛生态样板逐步成型,妈祖文化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作用持续彰显,一个文化繁荣、生态优美、产业创新、治理先进、社会和谐的“两岸同胞幸福家园”正逐步形成。


情系两岸·融合湄洲



1987年,湄洲岛举办“妈祖千年祭”,首开两岸大规模民间交流的先例。1989年,台湾宜兰县南天宫组织信众乘20只渔船直航湄洲岛,成为两岸隔绝40年后第一个有组织、大规模民间直航,促成了两岸“官不通民通,明不通暗通”的现实。1997年妈祖金身巡游台湾,创造了入岛交流时间最长、覆盖区域最广、牵动人数最多的纪录。2002年妈祖金身以海上直航的方式巡安金门,第一次实现湄洲岛与金门、乌丘的直航。2009年,湄洲岛与台湾嘉义市布袋港实现客运直航,开启了两岸全面“三通”后海上客运直航首航。四十年来,湄洲岛秉承“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坚持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出台了《构建两岸同胞幸福家园实施方案》,赋予台胞“岛民待遇”,“一事一议”解决台胞政策保障问题,鼓励台胞台企发展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业态。由两岸同胞共同开发的妈祖平安里成为湄洲岛“两岸文旅融合示范点”。以机制融合、文化融合、生态融合、产业融合、社区融合和创新融合“六个融合”为抓手,湄洲岛创新拓展线上线下交流合作模式,形成两岸同胞生活相互交融、产业相互合作、文化相互激荡的融合发展新局面。现在,每年来到湄洲岛谒祖进香的台胞超过30万人次。湄洲岛成为大陆吸引台胞最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并被批准设立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台胞旅游专项落地办证点等。


天下妈祖·祖在湄洲



湄洲妈祖祖庙,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弘扬,妈祖文化从这里起源,走出湄洲,走向全国,走遍世界,造就了全球近1万座分灵庙和3亿妈祖文化敬仰者。四十年来,湄洲岛审时度势,先行先试,主动作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地做好妈祖文章。湄洲岛成功举办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海峡论坛·妈祖文化活动周、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天下妈祖回娘家、妈祖春秋祭、跨年祈福、新春祈年、晨拜妈祖等大型节庆活动,妈祖祭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立首个全国性“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妈祖信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这标志着妈祖文化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现象,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2016年,“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标志着妈祖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湄洲妈祖祖庙也入选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批文物点。“妈祖下南洋·重走海丝路”成为“千年第一回”的跨越国界、跨越族群、跨越层级、跨越时空的“四跨”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湄洲妈祖巡天下品牌逐步形成,妈祖文化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妈祖文化的“同心圆”越来越大,妈祖文化的“合作面”越来越广。


山海画廊·生态湄洲


从过去的“风卷石子飞,草帽当锅盖”,到如今绿树成荫、花草相映。天更蓝、岛更绿、滩更净、水更清,“生态花园之岛”已初现雏形。四十年来,湄洲岛把生态作为度假区产业发展的资源支撑和开发建设的重要主题,以执行《莆田市湄洲岛保护管理条例》为着力点,统筹推进湄洲岛山水林田湖草沙礁综合保护,打造美丽绿网、美丽村落、美丽岸线、美丽水系的“四美”生态旅游金名片,全岛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位居全国海岛前列。打击非法采砂行为,严禁污染项目落地,实行污水收集全覆盖、垃圾不落地,推行低碳生活方式。2018年获评“中国十大最美海岛”。2020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建设县评估结果,湄洲岛获评“优秀”等次。湄洲岛《贡献智慧能源 创新污染治理》典型案例亮相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向全球发布了湄洲岛绿色低碳发展成果。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以全国第一成绩(全国共28家参评)通过部委评审,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项目,获建区以来最大单笔3亿元中央补助资金。2023年,湄洲岛荣获自然资源部颁布的“和美海岛”国家级称号。

文旅融合·魅力湄洲



来湄洲祖庙拜谒妈祖,感悟人类非遗魅力;到鹅尾夕阳度假区品一杯咖啡,看潮起潮落;去网红民宿打卡,拍照分享朋友圈;在沙滩音乐节吹海风喝小酒,随歌声尽情摆动;漫游“梦幻森林”“卧佛寻禅”“平安塔秀”等打卡点,感受“夜游湄洲”乐趣……四十年来,湄洲岛立足禀赋,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和超常规的举措精准发力、综合治理,奋力跑出“湄洲速度”。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湄洲岛建设了一批影响深远的重点文旅和基础设施项目,形成了“一环一贯N横”的道路网络,形成北部朝圣观光、南部休闲度假的旅游格局,策划生成湄洲十二景,积极引进实景演艺、元宇宙等新兴业态,婚纱摄影、海上运动、渔旅结合提速发展,“吃住行游购娱会赛展”全要素补链强链,全域旅游架构不断拓展。以“福往福来”湄洲岛-平潭、湄洲岛-南日岛海上游航线开通为契机,加快构建以湄洲岛这一海上明珠为核心的海上旅游通航格局。以“湄洲人家”为品牌的民宿实现了星级评定,七家民宿获评五星级民宿称号,湄洲岛民宿朝着差异化、高端化、现代化迭代升级。2023年5月,湄洲岛入围福建省首届品牌价值百强,有力擦亮了湄洲岛旅游品牌。四十年“赶考路”,湄洲岛经济数据弧线平稳攀升,经济综合实力登上新台阶。


民生福祉·幸福湄洲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四十年来,湄洲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之以恒加大民生投入,用民生工作的新成效,不断满足人民对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幸福底色更加绚丽。湄洲岛主动“走出去”“请进来”,高位嫁接外部资源。全岛推动“一线考察干部”,以看促干、以干促上,做到“群众吹哨、干部报到”。优化功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海岛面貌、提升旅游品位,推动公共服务更加优质,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群众的日子过得更加红火,让百姓收获满满幸福感。全岛环岛路全部实现了白改黑,居民可以更加舒适地骑行、慢跑。推动原湄洲二中等地块约300套安居住房建设,解决无房户住房难题。坚持每2个月组织省内外顶级医疗专家来岛普惠性义诊,把优质、贴心、便捷的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推动“教育集团”化建设,争创全市唯一“全国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品牌……一件件民生实事看得见摸得着,一项项惠民举措接连出台,一份份有温度有质感的民生答卷,已然生动地写进了全区百姓心间。40年来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高速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2年的116元增加到2022年的25300元,增长了217倍。 



已见繁花结硕果,更立壮志谱新篇。湄洲岛上下正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岛岸一体化融合发展为新契机,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湄洲岛,以久久为功的韧劲、踏石留痕的干劲、驰而不息的闯劲,在新时代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编辑:周晨

更多资讯





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