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点击上方“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可订阅!


国家与社会治理

李金华

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中科技资源与科技活动的多维测度


韩喜平,杜一名

新时代廉政文化三维矩阵建构与解读


钟仁耀,王建云,张继元

我国农村互助养老的制度化演进及完善


陈  硕

“硬指标”的“软约束”:干部考核“一票否决制”的生成与变异




反贫困理论与制度研究

朱方明,李  敬

中心市场偏离度、交易参与度与贫困程度


李正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制度和道路述论


杨万东

中国扶贫脱贫的实践模式、现实效果和演进方向




道家道教研究

葛焕礼

晚唐五代小说中的“仙境”:文士与道士构建之比较


刘固盛

论北宋的黄老思想


汪小洋

汉代以后西王母信仰的道教化演变




法律、历史与社会

龙宗智

法学与史学印证方法比较研究


尤陈俊

批评与正名:司法档案之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刘昕杰

后民法典时代的法律实践:传统民事制度的法典化类型与民国基层诉讼


凌  鹏

习俗、法规与社会——对清代巴县地区“减租”习俗的法律社会史研究




宋文化研究

诸葛忆兵

宋人贡院记论略


朱  刚

“诗史”观念与苏轼的诗题


周裕锴

破碎的摩崖:北宋诗人对《中兴颂碑》的多元演绎


戴  路

礼仪话语建构:南宋荐举制度与谢启的文体功能




  博士生论坛

张佩芷

知识建构、议题设置和框架效应:北极理事会与北极航运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




本期论文速读


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中科技资源与科技活动的

多维测度


李金华

摘要:

       科技资源是支撑科技活动、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表现为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规模、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研发是创新活动的重要表现,研发成果也就是创新活动成果。近些年,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研发水平也不断提高。总量上,中国科技资源是较充足丰富的,但以人均水平而论,中国科技资源的拥有量并不占优势。统而观之,中国从事研发活动的企业数、研发项目数均呈增长之势,整体上中国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都有较好的表现。未来,中国要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研单位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强化企业的科研主体地位,推动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动地区科技资源和科技力量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科技资源;科技活动;多维测度

新时代廉政文化三维矩阵建构与解读


韩喜平,杜一名

摘要:

       廉政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类型,可以依据文化的构成要素进行架构识别,这是廉政文化三维矩阵的基本立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政治、社会和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与廉政精神文化、廉政制度文化和廉政行为文化相契合,是廉政文化三维矩阵建构的核心依据。分析发现,廉政精神文化包括理想与价值观两个要素,精神要求“不想腐”;廉政制度文化包括主体机关、职能定位、权力分配、运行流程、自体监察、法律法规政策六个要素,制度约束“不能腐”;廉政行为文化包括行为大数据、行为AI和行为区块链三个要素,行为表现为“不敢腐”。通过降维方式,分析了廉政精神文化、廉政制度文化和廉政行为文化的操作子矩阵。

关键词:

廉政文化;三维矩阵;廉政行为大数据;新时代

我国农村互助养老的制度化演进及完善


钟仁耀,王建云,张继元

摘要:

       农村互助养老能弥补现有农村养老保障的不足,提升农村老人的养老服务质量,但农村互助养老尚存在定位不明确、资金难持续、管理欠规范和专业服务缺乏等问题。提升农村互助养老效果的最佳路径是制度化。根据新制度主义理论,从价值共识、规范制定和组织管理三个要素和普适性、稳定性两个维度分析发现,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正处于由自发地、无序地互助到有序、规范、稳定、普适的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制度化演进中,现阶段还存在互助价值偏离、资金人员匮乏和结构功能失衡等文化认知困境、组织困境和规则困境,需转变理念,增进共识;整合资源,多元筹资、合理配员、明确权责,以理顺秩序,提升效果。

关键词:

 农村养老;互助养老;农村老人;制度化

“硬指标”的“软约束”:

干部考核“一票否决制”的生成与变异


陈硕

摘要:

       “一票否决制”是一项极具威慑力的干部考核手段。“一票否决制”以科层制政府体系、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及基于目标责任制的分层考核为制度要素,通过将“硬指标”完成情况与地方官员的职业前景挂钩,形成为一种刚性激励措施。然而,强制命令与刚性激励并不总是能够带来高度服从与有效回应。地方官员的“应付性服从型”和“蓄意偏离型”规避策略,以及“硬指标”的无限扩大、内生性缺陷与非正式制度共同导致了“一票否决制”约束力的弱化与政绩激励的扭曲。为消除“硬指标”泛滥的负面影响并化解政绩激励扭曲问题,除清理和规范“硬指标”外,还需从管理思维、行政模式以及干部人事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整体提升干部考核的理性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关键词:

一票否决制;硬指标;干部考核;基层治理;干部人事制度

中心市场偏离度、交易参与度与贫困程度


朱方明,李敬

摘要:

       与中心市场的经济距离较远,交易参与度很低,几乎是贫困人口的共同特征,而不论他们生活在偏远山区还是中心城市。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人口因素决定论、自然条件决定论、制度因素决定论等很难解释勤劳与贫困并存,以及在相同自然条件和制度环境下贫富差距巨大的现实景象。贫困问题受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随着市场经济所创造的中心市场的规模扩张和辐射范围延伸,竞争和信用必然加速财富在地理和人口上的集中,导致与中心市场的时空距离越远的部分偏远地区发展越滞后,进入中心市场的经济门槛提高。部分偏远地区的居民,甚至部分身居中心市场的居民,与中心市场的经济距离越远,交易参与度越低,贫困程度越深。市场排斥没有交易能力的人,也会挤出失去交易能力的人。在中心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那些远离中心市场的人们,如果不积极寻求交易机会,克服交易障碍,提高交易能力和交易参与度,就会“被财富遗忘”陷入生活贫困。要解决贫困问题,需要积极发展市场经济。同时,政府和社会需要帮助那些被“市场排斥”或“挤出”的劳动人口进入市场,并给予那些缺乏劳动能力和基本生存条件的深度贫困人口必要的人道救济。

关键词:

中心市场;交易参与度 ;贫困程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制度和道路述论


李正图

摘要:

       中国反贫困制度和道路可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基本道路和具体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反贫困基本制度和基本道路思想,邓小平丰富和完善了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指导下,全面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反贫困具体制度和具体道路的研究成果后发现:正是反贫困基本制度和基本道路与具体制度和具体道路构成内在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完整性,才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反贫困制度和道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反贫困理论和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制度和道路。这一制度和道路的理论集大成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反贫困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是在指导中国反贫困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由此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角度进一步提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制度和道路的一般原理。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基本道路和具体道路

中国扶贫脱贫的实践模式、现实效果和

演进方向


杨万东

摘要:

      中国的扶贫脱贫模式通过政府及众多参与者70年的艰辛探索,对社会贫困群体从一般性救济演进到精准扶贫,实现了从大水漫灌的救济式扶贫到赋能与保障同时并举,赋能为本,保障保底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新模式,这是中国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并对国际反贫困实践贡献了中国经验。2020年中国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全面脱贫已无悬念,并将作为历史性功绩载入史册,但相对贫困问题和激进扶贫后的返贫问题将是今后更为复杂和持久的挑战,需要各方参与者毫不松懈地继续努力。

关键词:

扶贫脱贫;实践模式;现实效果;演进方向

晚唐五代小说中的“仙境”:

文士与道士构建之比较


葛焕礼

摘要:

       晚唐五代文人小说中的仙境与以“洞天福地”为代表的道教仙境教理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无论仙境场域类型的比较,还是与司马承祯、杜光庭“洞天福地”关系的比较,皆显示文人小说中的仙境与道教仙境有着相当程度的重合性和关联性,这或许表明晚唐五代文人小说中仙境的设置,受到道教仙境教理说的影响应该远较之前文学传统中的仙境说大;再加杜光庭大规模抄编文人小说之事实,表明当时文人与道教界有着广泛的思想融通和知识交流。另一方面,晚唐五代文人小说中的仙境有着鲜明的世俗特色;杜光庭的狭义“洞天福地”系统之构建,严格遵循了道教内部的教理传统,几乎未受到文人小说仙境说的影响,而且除着重表达“二十四化”外,并未特意用仙境的形式在其小说中阐扬其他洞天福地;他突破司马承祯的“洞天福地”说而将十洲三岛、仙地两界五岳及诸神山海渎等仙境组合纳入其广义“洞天福地”系统,又显然受到世俗仙境传说的影响。

关键词:

晚唐五代小说;仙境;杜光庭;司马承祯;洞天福地

论北宋的黄老思想


刘固盛

摘要:

       北宋是继西汉以后黄老思想流行的另一个高峰。北宋多数帝王有崇尚黄老之举,君臣上下共同推行,思想界互相呼应,黄老思想几乎漫延于整个北宋王朝,其中仁宗朝尤为显著。宋仁宗不仅对黄老十分推崇,并且更加自觉,在位期间被时人及后世称为太平之治,故宋仁宗才是北宋崇尚黄老最有代表性的皇帝。而宋神宗言及他对汉之文景、唐之太宗、孔子均无间然,可见黄老与儒学在国家治理上同样具有相融之处,这也是北宋黄老与西汉黄老区别之所在。

关键词:

北宋;黄老思想;宋仁宗

汉代以后西王母信仰的道教化演变


汪小洋

摘要:

       汉代的西王母信仰有两个体系,一个是上层社会接受的仙化西王母,是长生神体系;一个是中下层社会传播的神化西王母,是至上神体系。汉代以后,这两个体系的传播走向逐渐道教化。在道教化的进程中,神化西王母更多的是在上层社会发展,是官方道教化的走向;仙化西王母更多的是在中下层社会发展,是民间道教化的走向。与此同时,西王母的居住地昆仑山向符号化方向发展。梳理西王母信仰的两个走向与符号化的主要脉络,可以说明道教对西王母信仰所进行的改造。

关键词:

汉代以后;西王母;道教化;仙化;神化;昆仑山符号化

法学与史学印证方法比较研究


龙宗智

摘要:

       中国史学一直有“孤证不立”的传统。陈寅恪提出并实践“诗史互证”研究方法,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主张地下文物与传世史籍的互证。后又有“三重证据法”“四重证据法”提出,以拓宽史料领域,增强史实客观性。多重证据法即互证法亦即印证法。它与兰克(L·V·Ranke)提出的“外证法”和“内证法”学理上一致。多重证据法“由一到多”的发展,体现出对印证广度与厚度的关注。而且多重证据法重视新证据的发现,在研究中,史学家已注意到历史证据的不同类型及其不同功用。不同证据相互印证的证明方法在法证据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史学的多重证据法与法证据学的印证证明方法相比较,共同之处表现在二者的证明目的、性质与对象以及对印证方法使用的基本方式具有相同性,参与印证的证据材料类型也具有相同性。但二者也有一定区别:包括印证材料的类型有别,印证证明的要求和标准不同,法学运用印证的广度与深度明显大于史学。为保证客观性,法学印证过程中运用的推论方法与阐释方法受较严格限制。法学与史学运用印证方法“和而不同”,但亦可通过比较研究获得启迪,改善各自的证明方法。

关键词:

证据学;法学;史学;多重证据法;印证


批评与正名:

司法档案之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尤陈俊

摘要:

       晚近十余年来,利用司法档案研究中国法律史逐渐成为一种新潮流。与此同时,亦出现了一些针对此类研究成果的批评。例如认为这种方法乃是欧风美雨对国内中国法律史学界的侵袭,故而强调我们不应该盲目效仿国外学者的做法;又如强调司法档案中也可能存在着某些“虚构”,故而不应该一味推崇乃至刻意拔高司法档案的史料价值。这些批评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忽视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当下备受关注的利用司法档案来研究中国法律史的做法,尽管确实受到一些国外学者所做的示范性研究的影响,但它在国内中国法律史学界中亦有其学术渊源。司法档案当中确实可能会存在一些“虚构”,但那些“虚构”主要存在于司法档案中关于案情的叙述部分,因此其主要影响司法档案作为“社会史”研究素材的学术价值,只要研究的议题选择适当,并不会对司法档案作为“法律史”研究素材的学术价值产生太大影响。

关键词:

司法档案;中国法律史;档案虚构;史料价值;法律史研究方法

后民法典时代的法律实践:

传统民事制度的法典化类型与民国基层诉讼


刘昕杰

摘要:

       民国时期立法机关移植大陆法系民法体例制定中国民法典,传统民事制度面临三种遭遇,一是通过独立保留原有制度的方式嵌入到新的民法体系中;二是以西方民法理论重述原有制度的内容,将传统制度重新界定后纳入民法典体系;三是不再作为正式的法律制度而成为民法典之外的民间习惯。这种以不同方式赶搭法典化班车的“搭车模式”,是中西民事制度差异及法律移植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导致的。在民国基层仍讲求化解纠纷的实用主义司法程序中,不同类型的传统民事制度在基层诉讼中也就表现出不同的法律实践样貌。

关键词:

民法典;法律实践;传统民事制度;基层诉讼

习俗、法规与社会——对清代巴县地区“减租”习俗的法律社会史研究


凌鹏

摘要:

        在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租佃关系”时,除“租制”“租额”等问题外,还有一个经常被提及的问题——“减租”。但是学界对于减租的具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官方的减租规定上,而对于民间原有的减租习俗研究不够。本研究首先从清代减租规定的前后变化入手,切入对于减租习俗的理解。随后利用清代巴县诉讼档案中与减租相关的案例,探讨租佃契约中对“减租”习俗的规定,指出“如年欠丰,照市纳租”的重要性。并以巴县档案中涉及减租的具体案件为例,详细分析“减租习俗”的具体实施过程,说明在减租过程中团邻、团众参与的重要性。正是在“团”的参与下,“照市纳租”习俗才得以形成。最后,联系在四川地区“团”的重要社会意义,论述中国传统社会中习俗、法律与社会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

 减租;照市纳租;法规;习俗;“团”

宋人贡院记论略


诸葛忆兵

摘要:

       贡院是科举考试的专门场所,北宋末年朝廷明令各地建造贡院,记载贡院建造的贡院记随之出现。宋人所作贡院记存今还有31篇,全部是南宋的作品,其中最早的是李处权作于宋高宗绍兴十七年的《衢州新建贡院记》。此文回顾历代择士选官之方式、表彰当代择士选官之业绩、阐述建造贡院之必要性、叙说衢州科举现状与贡院之建造、阐述贡院建造之深远意义,而宋人贡院记内容与结构大致如此。南宋时期,朝廷对四川特别实施类省试制度,极大地振兴了蜀地的教育和科举风气,存今贡院记中有7篇是记叙四川贡院的作品,包括魏了翁在四川创作的4篇。魏了翁贡院记的独特之处在于对科举时弊之观察到位,描述详尽,归纳精准,其中言及贡院地点之特意选择,涉及宋人“科名前定”思想与风水地理观念,而这种描写和表达在宋人贡院记中也比较普遍。贡院记以古拙典雅之语言、对话体之结构、夹叙夹议之表达,表现出独特的写作风格,在宋代记体散文中是非常特殊的一类创作。

关键词:

贡院记;科举制度;文体结构;语言风格;对话体

“诗史”观念与苏轼的诗题


朱刚

摘要:

       抒情诗如何具备“史”的内涵,亦即诗人要运用怎样的方式使叙事成分在他的文本中发挥其功能,这需要作一番考察,以苏轼为例,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他制作诗题的方式了。不过,呈现于通行本《苏轼诗集》的诗题,实际上有不同的形成途径,需要通过文献学的考订,来确定其当初的原貌;在此基础上,联系北宋时期逐渐丰富的“诗史”观念,可以看出苏轼撰拟诗题时的主观意识。利用题、序、自注等“副文本”与正文适当配合,使“副文本”凸显“史”,而正文仍维持“诗”的抒情传统,是宋人“诗史”观念付诸写作实践的基本方法,知见所及,大约是苏轼有意识地奠定了这一方法。

关键词:

诗史;苏轼;叙事;副文本


破碎的摩崖:

北宋诗人对《中兴颂碑》的多元演绎


周裕锴

摘要:

      浯溪石刻《大唐中兴颂》包含文学、史学、金石学的三大要素,同时满足了宋代士人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在宋代引发文人广泛兴趣。北宋诗人题《中兴颂》诗共计七首,可分为两大类型:在场的怀古和不在场的咏史。《唐鉴》对北宋诗人《中兴颂》诗中史评具有影响,而七首诗歌之间也存在互文性。同一石刻文本被诗人们任意地、多元地联想想象,演绎发挥,这符合中西方阐释学的一般原理和中国阐释学的一般原则。

关键词:

浯溪摩崖;《大唐中兴颂》;北宋诗人;《唐鉴》;黄庭坚;张耒

礼仪话语建构:

南宋荐举制度与谢启的文体功能


戴路

摘要:

       南宋荐举制度推动了谢荐举启写作的流行,这类谢启在官场交际中深化了自身的礼仪功能。作为上行文体,以卑事尊的历史渊源和涉及仕途升迁重要性,塑造了谢启在荐举场合显恭致诚的礼仪性;而南宋荐举科目的增多、荐举信息传播的便捷,让谢启的文本形态通过篇题、自注等形式更加丰富,使其功能从宽泛的应酬走向精细的交际;在礼仪性书写中,谢启对荐举科目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进行了深入描述,从制度层面的循名责实走向文化层面的释名章义。通过荐举制度的推动、酬谢语境的影响、骈文书写传统的调节,谢启建构了荐举话语体系,提升了调节官场交际、规范公共表达的礼仪性。

关键词:

南宋;荐举制;谢启文;礼仪文化

知识建构、议题设置和框架效应:北极理事会与北极航运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


张佩芷

摘要:

       近年来,北冰洋的海冰融化使得北极地区的航运活动持续增加,然而相比由此带来的商业机会和经济利益,航运造成的污染并未受到广泛关注。作为北极地区最重要的区域性政府间组织,北极理事会在北极航运环境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北极区域制度和国际制度重叠、科学知识和原住民知识交织的背景之下,北极理事会利用知识构建、议题设置和框架效应来影响北极海洋污染治理决策,通过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推动了《极地规则》的制定。同时,其他非国家行为体的活跃,也预示着北极航运治理逐渐走向民主化和多元化。

关键词:

北极理事会;极地规则;航运污染;海洋污染治理









 

欢 迎 关 注 本 微 信 号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官方微信平台 SCDXXB-ZSB



    长 按 识 别 二 维 码 


         关  注  我  们







编辑:秋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