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点击上方“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可订阅!


百年大变局:世界与中国

任剑涛

催熟民族国家:两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国家建构


黄金辉,魏  倩

大变局下英美霸权转移的路径及其启示

——以美国国际战略为中心的考察



中国史研究

罗志田

知人与论世:郭嵩焘与近代中国的转折时代


傅  正

改革开放以来近代史叙事的转型

——兼对一种流行观点的商榷


马亮宽

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生培养述论(1928—1949)

——以史语所档案记载为主的探讨



早期道教研究

郭  武

从“黄老学”到“黄老道”:关于其中一些问题的再讨论


赵建永

黄老易学与道教关系研究的肇基

——以汤用彤陈寅恪论历数为中心



外国哲学研究

胡  波

论社会正义是一个恰当的道德修辞

——对三种反社会正义论的驳论


翁少龙

体系中的人

——罗森克朗茨与黑格尔《伦理体系》中的整体主义



佛教与文体研究

哈  磊

论《文心雕龙》篇末“赞曰”与佛教偈颂的关系


张慕华

佛教唱导文本与上梁文经典体式的成型



语言哲学与翻译研究

霍永寿

论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的语言哲学基础及其建构


方仪力

异域“折射”:斯宾诺莎汉译及阐释探察(1929—1943)


新时代与治理转型

郑敬斌,万坤利

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四维向度


王国敏,王小川

从空间偏向到空间整合:后小康时代我国贫困治理的空间转向


经济理论与社会治理

邓曦泽

利益背反作为打破串谋的一般策略研究

——兼对诺奖得主梯若尔“防范串谋原理”的批评


经济与管理学研究

李  旸,郑培江

社保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协调及长期适度均衡

——基于OECD国家的经验研究


朱欣民,梅  裔

风险创业中的对赌机制及其风险识别

——基于创业者保护的视角



本期论文速读

催熟民族国家:两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国家建构


任剑涛

摘要:

        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具有内生与外生两种交互作用的动力。在内生力量方面,经济社会的变迁是一个动力,而内战也是不可忽视的驱动力量。在外生力量方面,国际经贸往来固然发挥着推动作用,但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建构民族国家也发挥了显著的推进作用。一者,“婴儿”民国在形式上确立的民族国家还需要坐实于国族建构与现代政体的平台上,以成熟起来。二者,两次大战让中国从一个长期的战败国转变为战胜国,进入国际条约体系的处境有了结构性的改变:此前,中国以民族国家身份加入国际体系的条件是给定的,因此中国总是处在挣脱国际条约体系束缚的修约与废约被动状态,传统帝国机制并没有受到根本撼动;此后,中国便以争取民族国家的正当权益的态势进入国际社会,或寻求收回丧失的国家权益,或致力建构新型国际秩序,已经在形式上建构起来的国家终于坐实为民族国家的机制。简言之,两次世界大战让中国在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制度建构与国际交往方面进入成熟状态,从而真正作别了传统帝国,转进为民族国家。

关键词:

民族国家;世界大战;国家建构;动力机制;中国

大变局下英美霸权转移的路径及其启示

——以美国国际战略为中心的考察


黄金辉,魏   倩

摘要: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叶,第二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和全球殖民体系的瓦解,使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前所未有的世界变局,美国根据国际局势与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通过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国际战略,在赢得世界霸权的同时避免与守成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美国国际战略的谋划和实施能力,为其赢得世界霸权发挥了重要作用。英美霸权转移的过程表明,制定并实施与国家实力相匹配的国际战略,妥善处理与守成国之间的关系,把握国际机遇,善用巧实力,对国际大变局下的大国成长至关重要。

关键词:

霸权转移;国际战略;大变局:巧实力

知人与论世:郭嵩焘与近代中国的转折时代


罗志田

摘要: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既重要又特殊的人物。他身处近代中国的转折时代,当时饱受诋毁,却被后人视为先知,最能体现一种正在发生发展之中的根本性转变。如何因应满汉和中外两大矛盾相互缠结的大变局,是当时最大的时代问题。郭嵩焘善于从根本处认识和思考问题,既回向经典去寻找思想资源,也从西方的经验中探索长治久安之道。他提出了一个立章法以变风俗的在地治理模式,以“通绅民之气”的取向达成地方安则上下相安的局面,使中国由衰转盛。最重要的是,郭嵩焘立足于“道”的高度,开后来从文化竞争看待中西交往的先河。他强调中西相通而非相异的一面,在一个崇尚物力的时代,开辟出一条回归政教人心的新思路。

关键词:

郭嵩焘;近代中国;西方冲击;太平天国;天下与世界;民族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近代史叙事的转型

——兼对一种流行观点的商榷


傅   正

摘要:

        讨论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代史研究转型,就不能不谈及“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和“后现代范式”。按照流行的见解,40年来的学术发展先是“现代化范式”逐步代替“革命史范式”,后有“后现代范式”起而挑战“现代化范式”。这样的划分简洁明了、整齐划一,然而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不可能如此齐整。1980年代学界争论的焦点在于“什么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动力”“谁才是革命的阶级”,而“现代化范式”的说法是1990年代中后期保守主义史观兴起后的产物,后者无法涵盖前者。“后现代范式”虽在表面上否定了革命史叙事,但其源头却与中国的革命思想具有潜在联系。总之,近代史研究的转型不是后一种范式否定前一种范式的断崖式跳跃,而是前后相系、不断变化的过程。

关键词:

范式危机;革命史观;现代化研究;保守主义叙事;反帝反封建

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生培养述论(1928—1949)——以史语所档案记载为主的探讨


马亮宽

摘要: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建立,将招收和培养研究生作为培养后继学术人才的一项重要目标。在以后的20多年间,史语所先后招收了数十名研究生,由于招考制度科学、培养精准、管理严格,这些研究生几乎全部成为其研究领域的学术骨干和领军人物。史语所培养研究生的理念和管理措施,有许多方面值得后世总结和借鉴。

关键词:

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郑天挺;研究生培养

从“黄老学”到“黄老道”:

关于其中一些问题的再讨论


郭   武

摘要:

        “黄老道”一般被认为是道教的前身,作为“黄老道”渊源的“黄老学”不仅是一种“言”,同时更是一种“术”。黄老学的重心由“治国”转向“治身”,并在东汉发展成为“黄老道”,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更是其自身发展的逻辑需要;在此过程中,推动“黄老学”向“黄老道”发展的方士,并非仅属“方仙道”一系人物,还应包括“方技”与“数术”两类人士。此外,“黄老道”在东汉时期已经具有宗教性质,其间佛教的传入曾产生了很大刺激,东汉统治者也起过重要作用。

关键词:

黄老学;黄老道;方士;早期道教

黄老易学与道教关系研究的肇基

——以汤用彤陈寅恪论历数为中心


赵建永

摘要:

        作为20世纪中国学界的代表人物,汤用彤和陈寅恪对黄老学与道教关系的研究具有典范意义。陈寅恪的道家道教研究,证实了汤用彤关于《太平经》与历数关系的观点,并对汤说多有指引和启发。汤用彤则揭示出黄老易学与早期道教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开创了学界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完善了陈寅恪的有关论断,并由此解决了《太平经》成书年代问题。汤用彤和陈寅恪的研究,开启了从文化融合发展层面解析黄老道家易学史的先河,为海内外学者所重视。

关键词:

黄老;易学;道教;历数;《太平经》;汤用彤;陈寅恪

论社会正义是一个恰当的道德修辞

——对三种反社会正义论的驳论


胡   波

摘要:

        社会正义是现当代政治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和核心论题,自被提出以来便倍受质疑与反对。围绕着该概念是否能够成立的问题,有几种比较典型的否定性观点——哈耶克提出的“概念错误论”、桑德尔的“反道德论”以及布坎南阐释的马克思的“缺陷环境论”和“终将消亡论”,都旨在否定“社会正义”是一个恰当的道德修辞,进而反对以正义作为社会基本秩序和制度建构的价值范导。这些反对的观点涉及了任何一个合法的道德修辞都应具有的合逻辑性、合道德性和普遍适用性,而事实上,社会正义是符合这些要求的,从而是一个恰当的道德修辞。

关键词:

社会正义;反社会正义论;概念错误论;反道德论;缺陷环境论

体系中的人——罗森克朗茨与黑格尔《伦理体系》中的整体主义


翁少龙

摘要:

        德国文献学家罗森克朗茨在整理黑格尔的遗稿时,将其中的一部誊清稿命名为《伦理体系》,虽然这个命名遭到诸多批评,然而这部手稿的主题精神却为罗森克朗茨作出了辩护。在《伦理体系》中,黑格尔以体系化的方式对个体的社会化做了整体主义的论证,认为只有将个体变成“体系中的人”,才能让绝对精神得以现实化。罗森克朗茨通过对黑格尔生平的研究,揭示了这部手稿与政治经济学的关联性,即黑格尔从自然伦理性出发,将个体的经验意识作为形成道德情感的因素,这个因素恰恰就是从劳动生产的实践之中形成的。罗森克朗茨接着揭示了黑格尔其后的哲学体系发展的胚芽,即从否定伦理性出发,黑格尔才设想出个体摆脱其自然因素的方式,便是以否定性的方式对自身加以改造,用以实现向绝对伦理性的过渡。最后,罗森克朗茨将绝对伦理性视为《伦理体系》中的个体所能达到的最完美的存在方式,也是个体能够将他在自然伦理性中潜藏着的整体主义倾向予以现实化,进而成为“体系中的人”的方式。

关键词:

“体系中的人”;《伦理体系》;自然伦理性;否定伦理性;绝对伦理性;整体主义;罗森克朗茨;黑格尔

论《文心雕龙》篇末“赞曰”

与佛教偈颂的关系


哈   磊

摘要:

        《文心雕龙》“赞曰”与佛经偈颂有无关系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篇终有赞”和“总结上文”两大特点是受佛教影响,还是受《列女传颂》《后汉书》“赞曰”影响的问题上。从总结功能上说,“赞曰”有总结全文、重颂要旨、重颂兴起章、重述得意之笔、别出新意等五种总结形式,其中重述是“赞曰”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这是“赞曰”借鉴佛偈的重要证据。佛偈之外,“赞曰”也受到了《后汉书》“赞曰”等史赞的影响,其句式和审美趣味等受到《诗经》的深刻影响,因此《文心》“赞曰”具有总体承续中国文学的大传统与特别借鉴佛经文学的表达方式之华梵融汇的新特征。而晋宋译经、像赞等中国佛教文学活动,则为“赞曰”借鉴佛偈提供了成熟的路径和友好的氛围。

关键词:

《文心雕龙》;“赞曰”体;偈颂;史赞

佛教唱导文本与上梁文经典体式的成型


张慕华

摘要:

        上梁文是历史悠久的建筑民俗文体,其名始见于唐五代,其体定型于宋代,经典体式为“首尾俪语,中陈六诗”。上梁文经典体式的成型与佛教唱导文本,尤其是斋文、讲经文等关系密切。受佛教咒愿与功德思想影响,唐五代敦煌上梁文形成以赞叹功德和次第发愿为主体的基本模式,然其体式驳杂,寄调“儿郎伟”民间辞曲,尚未具备稳定的文体形态。宋代上梁文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骈—韵—骈”的经典文体定式,其“首尾俪语”的行文布局与宫廷佛教斋文如出一辙;而其“三三七七七”体韵诗及骈韵组合体式,在唐代佛教讲经文等唱导文书中不乏其例。可以推断,宋代文人巧妙地借鉴了佛教斋文、讲经文等唱导文本的文体样式,最终创出别具一格、雅俗圆融的上梁文经典体式。追溯上梁文的成型之路,或可窥见社会文化诸因素对中国古代文体发展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

佛教;唱导;文体;上梁文;斋文;讲经文

论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的语言哲学基础

及其建构


霍永寿

摘要:

        当下社会存在名实错位等话语乱象,先秦“名实之辩”的正名语言哲学正切合当下国内话语使用问题,以及当代中国话语研究实践和理论建构的学科需要。考察先秦正名哲学的语言哲学内涵,可以发现,正名哲学的名实关系也表现为话语在社会、心智和物理诸层面对世界的建构。话语通过指称建构起各层面世界,并在指称义和涵义两个维度生成各层面世界的话语意义:在社会世界,话语意义表现为对语用层面施事语力和言后之效的偏重;在心智世界,话语意义表现为对话语之名指称世界能力的怀疑以及对隐含表意方式的重视;在物理世界,基于真性的话语逻辑语义结构与社会、心智世界的意义结构发生互动,从而生成各层面特有的涵义类型。而这些正是中国话语语言哲学基础与机理的特点。

关键词:

话语事实;名实错位;正名哲学;话语研究;语言哲学

异域“折射”:

斯宾诺莎汉译及阐释探察(1929—1943)


方仪力

摘要:

        斯宾诺莎是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唯理主义哲学家,其哲学思想整体上因循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形而上学思考,确立了“神”作为唯一实体的存在,又因强调“神”和“自然”的同一以及“神”所具有的多种属性和样态呈现出明显的个人特色。自第一本汉译著作《伦理学》问世,到之后《致良知》的翻译出版,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在汉译和引介过程中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折射”。包括实体一元论、自然主义思想以及几何学阐释方法在内的斯氏学说三大基石均被片面解读,打上了“有定”“无定”“唯物”“唯心”等标签,披上了老庄思想、佛学和宋明理学的外衣,引发了中国知识界的持续关注与论争。理解斯宾诺莎哲学思想在近现代中国学界的“折射”及“折射”背后的成因,或能为学界进一步认识翻译在近现代知识生产中的重要价值提供新视野和新途径。

关键词:

斯宾诺莎;西方哲学;翻译 ;现代中国

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四维向度


郑敬斌,万坤利

摘要:

        新时代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四维向度入手。马克思主义人民自治思想、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以及现代国家治理思想是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论向度;革命、建设、改革的社会治理传统是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历史向度;社会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利益诉求多元、城乡社区治理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客观存在是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现实向度;建构群策群力的公民共同体、社会协同的责任共同体、城乡统筹的社区共同体、德法兼治的文明共同体是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向度。四维向度内在统一于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全过程。

关键词:

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

从空间偏向到空间整合:

后小康时代我国贫困治理的空间转向


王国敏,王小川

摘要:

        在不断递进的社会实践中,“空间”已被赋予复杂的政治属性、文化属性和虚拟属性,并从自然空间拓展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彼此渗透的社会空间。立足于空间视野,结合我国贫困治理的具体实际,可以发现,长期以来我国贫困治理策略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偏向”,即侧重于乡土空间中的农村贫困治理和生存空间中的绝对贫困治理。伴随着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后小康时代我国贫困治理的运作空间将实现由乡土空间向城乡空间转化和由生存空间向发展空间的跃升。在贫困治理空间转向的背景下,应坚持促进城乡空间的均衡发展、提升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构建“虚实”共同发展的社会空间。

关键词:

后小康时代;贫困治理;空间转向

利益背反作为打破串谋的一般策略研究

——兼对诺奖得主梯若尔“防范串谋原理”的批评


邓曦泽

摘要:

        串谋是经济、政治及其他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而利益背反是打破串谋的一般策略。运用此策略,以行贿受贿为例,可将之分为受贿阶段和完成阶段。在受贿阶段,只要受贿者主动举报,则他不但无过,反而有功,而对行贿者则予以惩罚;在完成阶段,奖惩关系相反。若此,双方的利益构成背反,并成为利益敌人,从而提高腐败暴露概率。此策略具有诸多特点:不需要考虑信息对称性、中立性、操作性强、成本低、适用范围广。与同时惩罚策略、囚徒困境策略、防范串谋原理和财产公示制度相比较,利益背反策略具有明显优势。此外,利益背反策略可以被推广,成为打破一切合作博弈的一般策略。

关键词:

利益背反;串谋;合作博弈;收益;风险;腐败暴露概率

社保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协调及长期适度均衡

——基于OECD国家的经验研究


李   旸,郑培江

摘要:

        各国调控社保支出的目标在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平滑经济增长,实现社保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协调与长期适度均衡。OECD国家的社会保障实践证明了社保收入增长与支出增长之间的不对称关系;社保支出具有刚性增长且在经济危机期间需增加支出的双重约束特征。相较于社保支出顺周期的增长策略,社保支出“周期性平滑增长”的机制更可持续。对OECD国家社保支出周期性操作经验的考察也进一步检验了“周期性平滑增长”机制的可行性。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显现和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社保支出增速长期高于经济增速的模式将难以为继。对此,中国未来的社保支出调控需做到经济周期内的平滑增长和人口周期内的平滑增长。

关键词:

社保支出增长;经济增长;周期性协调;长期适度均衡

风险创业中的对赌机制及其风险识别

——基于创业者保护的视角


朱欣民,梅   裔

摘要:

        风险创业中的创始人与风险投资方之间的创业绩效对赌,作为一项富有争议的金融合约机制,具有期权特性,发挥严格的下行风险保护作用,为风险投资方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方案。虽然对赌促进了创业企业融资,在创业投资和企业并购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实践中创始人对赌失败的案例却层出不穷,部分原因在于创业者对于对赌体系缺乏理解。我国常见的对赌类型包括上市对赌、股权方式的估值调整和现金方式的业绩承诺补偿,由于法律对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和其他权益所有者利益的严格保护,对赌的创业者承担了对赌失败的所有赔偿责任,在现金补偿的对赌结构中面临巨大的风险暴露,在股权调整的对赌结构中有失去企业所有权的风险;此外,对赌协议中环环相扣的投资退出保障机制,致使创业者难以保护自身合理诉求。对赌的严格的项目管理特质和创业企业的动态非均衡发展特点之间具有内嵌的矛盾冲突,而在业绩和时间对赌压力下创业企业资源和能力的不足,则是创业企业对赌失败的根本原因。目前的创业者面临着复杂的经营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采取外生性成长战略成为一种普遍趋势,创业者需要深入理解并主动参与对赌设计,促成投融资双方的资源整合和价值协同。

关键词:

风险创业;对赌失败;对赌机制;创业者保护


 

欢 迎 关 注 本 微 信 号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官方微信平台 SCDXXB-ZSB


    长 按 识 别 二 维 码 


         关  注  我  们



编辑:一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