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苑 | 林正军,董晓明:语法隐喻的转喻属性

林正军,董晓明 语言服务 2021-04-27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哦!



语法隐喻的转喻属性

林正军    董晓明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3AYY010)。


摘    要

语法隐喻研究更多地关注表达同一命题意义不同形式之间的关系,即一致式和隐喻式之间的形式变化,对两种表达式之间的语义关系关注不够。我们认为,概念隐喻表达式所体现的不同语义往往凸显同一事件中的不同概念要素;人际隐喻表达式所体现的不同语义凸显情态或语气的不同要素。语法隐喻不同表达式所对应的表述意义之间存在关联性,即转喻关系。

关键词

语法隐喻;转喻;语义;词汇语法


1

引    言


自Halliday提出语法隐喻概念后,其本人和国内外学者相继发展和丰富了语法隐喻理论。但是,这些研究多停留在对语法隐喻的解读和实现形式的探索上,在语义问题上基本默认隐喻式与一致式的语义等值。总的说来,Halliday本人对语法隐喻的具体分析多局限于隐喻式与一致式在形式上的不同,对语法隐喻中的语义问题一直语焉不详,甚至有前后表述不一致的地方。大多数学者也都遵循这种做法,对隐喻式和一致式的语义差别关注不够,对语法隐喻不同表达式之间语义关系的研究涉及更少。虽有学者注意到了语法隐喻不同表达式的语义差别,认为一致式表达的是“既定意义”,隐喻式表达的是“既定意义+其他意义”,但我们认为这种理解还比较局限,没有从根本上解释语法隐喻的语义问题。林正军、杨忠提出了语法隐喻表达式所体现的语义之间存在转喻关系,但未就此问题展开充分讨论。本研究拟考察语法隐喻不同表达式之间所体现的语义关系,进一步论证它们之间转喻性的语义关系。


2

转喻及其属性


传统修辞学认为,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是用一种事物的名称代替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因此转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其本质上是指称性的。认知语言学家则认为,同隐喻一样,转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机制。

转喻指同一认知域内的指称转换,本质上是概念层面的。转喻产生的理据是两个实体之间的物理或因果关系,这种相关可以表述为邻近性(continuity 或proximity)。Radden & Kövecses认为“转喻是一种由一个概念实体(喻体)为另一概念实体(本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过程”。他们强调转喻的认知功能,即转喻是一种概念现象和认知过程,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内部运作。转喻类型包括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替换和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内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替换。转喻映射是一种“经由关联(through-connections),这一关联有两种类型:外向型(outwarding-looking)和内向型(inward-looking)”。无论分类标准如何,转喻映射都是同一认知域内具有相关性的两个实体之间的指称转换。转喻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对实体之间相关性或邻近性的体现。


3

语法隐喻不同表达式所体现的语义关系


Halliday最初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大类。概念隐喻指一个过程隐喻另一个过程,隐喻化小句中的功能成分也随之转化,主要是以名词形式表达本应由动词或形容词表达的过程(process)或性状(quality)。人际隐喻包括情态隐喻与语气隐喻,前者主要是以小句,即命题的形式表达本应由副词或情态助动词表达的情态意义;后者指言语功能与语气系统错位的对应关系。

语法隐喻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只强调形式层面的变化,没有充分体现系统功能语法的“选择即是意义”这一基本原则。选择不同的表述意义是呈现不同形式的理据,不论是概念隐喻还是人际隐喻,隐喻式与其对应一致式所体现的意义都是有差异的。

在特定语境中言语形式与其所体现的意义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形式不同,意义有别。(1)中的小句they had departed与(2)中的名词化短语their departure存在语法隐喻关系,后者是前者向下的级转移。两者表达的过程和意义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前者中的动词depart更强调“离开”的动作,过去完成体had departed还体现该动作在主句动作“辞职”(resigned)之前发生;而后者中的名词短语更强调“离开”(departure)的事件属性,动作属性被弱化,动作的时间属性荡然无存,“离开”事件与“辞职”动作之间的先后关系只能靠介词短语because of来体现。

(1)He resigned because they had departed.

(2)He resigned because of their departure.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法隐喻表达式语义层与词汇语法层的体现关系,我们将语义层划分为命题意义和表述意义两个次层级:命题意义指脱离语境的客观语义,表述意义指命题意义在特定语境中的语义体现。同一命题意义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述意义因语域要素的变化而存在差异,但不论表述意义存在多大差异,它们的“命题意义”是相同的,不同的表述意义之间存在语义相关性和邻近性。相关性和邻近性是转喻思维的基点,因此,表达同一命题意义的不同表达式之间存在语法隐喻关系,它们所体现的意义之间存在转喻性的语义关系(见图1)。以上(1)、(2)表达的命题意义是“他们离开(因)— 他辞职(果)”,但是两句中“离开”所凸显的语义存在差别,前者更强调动作,而后者更强调事件,动作和事件之间存在相关性,即存在转喻性的语义关系。


图1   语法隐喻表达式语义层与词汇语法层的体现关系


4

概念隐喻的转喻属性


Halliday & Matthiessen将概念表达的语义层分为言辞列(sequence)、言辞(figure)和成分(element),分别由小句复合体(clause complex)、小句(clause)和词组(group)来体现,并把这种匹配关系看作一致式。语义层与词汇语法层可能会重新匹配(remapping):言辞列不是由通过小句连接体连结的小句复合体体现,而是由小句体现;言辞不是由小句体现,而是由词组或词体现;成分不是由词组或短语(phrase)来体现,而是由词汇(word)体现。这种变化被称为转级,是从上向下的级转移,产生概念隐喻。

我们认为不仅转级会导致语法隐喻,同级内体现同一命题意义的不同表达式之间也存在语法隐喻关系。概念隐喻从一致式到隐喻式语义会发生变化,丛迎旭、王红阳以语义变化为标准,

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语义删减类、语义扩充类和语义重组类。这种分类还不能涵盖所有的语义变化类型。但是,不论语义怎么变化,判断两种表达式之间是否存在语法隐喻关系的基准是二者是否体现同一命题意义并存在语义关联:如果是,就存在语法隐喻关系;如果不是,就不存在语法隐喻关系。

(一)转级表达式所体现的语义关系

从上向下的级转移往往会导致语义的抽象和模糊。上一级的语言表达式形式更为复杂,往往蕴含更多的细节信息,向下级转移时形式趋于简洁,语义趋于浓缩。

(3)As a fire grows more intense,so more smoke is injected.

(4)According to the intensity of a fire,more or less smoke is injected.

(5)The intensity of a fire profoundly affects the injection of smoke.

(3)—(5)由限定小句复合体、到非限定与限定小句复合体、再到单一小句,实现了从上到下的级转移,语义也从(3)、(4)的言辞列变化为(5)的言辞。以上级转移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小句性质的变化,包括从限定小句到非限定小句的变化和小句复合体到小句的变化;二是从小句到名词词组的变化;三是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的变化。(3)中的第一个小句由as引导,是从属性的限定小句,两小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中非限定小句和限定小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由介词短语according to来体现和表达,非限定小句的依赖性更强;(5)中原来由小句表达的过程或动作被表达事件的名词化名词替代,两个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依靠动词affect来实现。以上变化涵盖了从言辞列(小句复合体)到言辞(小句)以及言辞(小句)到成分(词组)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三个语言表达式之间的语义差别,但是不论存在什么样的语义差别,这些表达始终没有脱离“烟、火之间的变化关系”。这些表达式所体现的语义之间存在相关性,即存在转喻性的语义关系。

(二)转类表达式所体现的语义关系

同级表达式所体现的语义关系包括:(a)表达同一命题意义不同言辞列之间的语义关系;(b)表达同一命题意义不同言辞之间的语义关系;(c)表达同一命题意义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1.言辞列之间的转类

言辞列内部的语义关系包括主从(hypataxis)和并列(parataxis)两种类型,表达同一命题意义的言辞列可以由主从复杂小句或并列复杂小句来实现。

(6)Because she parked illegally,she got aparking ticket.

(7)She parked illegally,so she got a parking ticket.

(8)She parked illegally;she got a parking ticket.

(6)—(8)都是小句复合体,所体现的言辞列之间逻辑关系存在差别:(6)中的言辞列表达强烈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主要靠从属连词because来体现,两个小句之间从结构上来看存在主从关系;(7)中的言辞列表达了因果关系,但是比(6)要弱,这种因果关系由并列连词so来体现,两个小句之间从结构上来看存在并列关系;(8)中的言辞列可能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隐性的,隐含在两个小句所体现的语义关系之中,从结构上来看两个小句之间相对独立,存在并列关系,由分号来体现。这三个言辞列语义相关的基点是“言辞列中两个小句所体现的语义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差别在于这种逻辑关系由强到弱,由显性到隐性。这些言辞列所包含的意义之间是相关的,它们所体现的意义存在转喻性的语义关系。

2.言辞之间的转类

表达同一命题意义不同言辞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要指及物性系统中不同过程之间的转换,这种过程的转换会导致表述语义的变化。

(9)a.We use criterion reference to evaluate this language test.(物质过程

b.Evaluation is criterion-referenced in our language test.(关系过程

(10)a.Education at all levels would be under revolution with the appearance of television.(关系过

b.Television would revolutionize education at all levels.(物质过程

(9)a的物质过程可以转化为(9)b的关系过程;(10)a的关系过程也可以转化为(10)b的物质过程。物质过程强调施事与受事之间的动作关系,关系过程则强调对话题特征的表述。但是,不论怎么转换,两个表达式所体现的命题意义是一致的,尽管它们的表述意义之间存在一定的语义差别。(9)所体现的命题意义是“标注参照—(对)语言测试—评价”,(10)所体现的命题意义是“电视(出现)—(对)教育—革命”。相同的命题意义是表述意义语义关联的基点,是不同表达式所体现的转述意义之间转喻性关系的基础。

3.成分之间的转类

成分层次的语法隐喻关注词组、短语和词汇,它们是体现意义识解的一种语法成分。Halliday和Halliday & Matthiessen将成分层次的语法隐喻方式分成13类。这13类语法隐喻分类的基础是语法的转化(grammatical shift);确切地说,就是语法类别和功能的转化。遗憾的是他们没有展现类与类之间的隐喻化趋势及其语义关联。下面从词类所体现语义的角度来观察一致式到隐喻式其成分的语义变化及其所体现语义之间的转喻性关系。

1—4类从一致式到隐喻式的目标意义是“事物”(thing),一致式表达的语义包括“性质”(quality)、“过程”(process)、“环境成分”(circumstance)和“连接成分”(relator),这些语义与“事物”之间都存在相关性。“快或慢”(fast or slow)的属性特征与抽象的事物概念“速度”(speed)相关;过程“转换”(transform)经过抽象和概念化可以凸显“转换”的事件属性(transformation),与动作过程相关的助动词(auxiliary)以及链接动词(catenative)所表达的语义也可转换为相应的名词,表达为实体性的“事物”“过程”与“事件”之间存在相关性;环境成分通常表达“次过程”(minor process),可以通过名词来表达与“次过程”相关的“事物”,如介词to表达方向时与目标(destination)相关,表达处所(location)或范围(extent)的介词短语(如[dust is]on the surface)可以用相应的名词来表达(如surface dust);连词表达一种“连接”(conjunctive)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可以通过表示“事物”属性的名词来体现,如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可以通过特定的条件名词(condition)来表达,二者之间存在语义相关性。

5—7类从一致式到隐喻式的目标意义是“性质”,一致式表达的语义包括“过程”“环境成分”和“连接成分”,这些语义与“性状”之间存在相关性。动词转化为相应的分词形式(如increase变为increasing),就会从过程意义转化为带有形容词特征的描述性(epithet)或区别性(classifier)意义;助动词以及部分连接动词本身就具有描述性或区别性意义,这些意义可以通过相应的形容词来表达。介词短语作定语或表语时,本身带有描述性或区别性意义,这些意义同样可以通过相应的形容词来表达。连词往往表达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如before和after可以表示先后关系)往往可以通过描述性或区别性形容词来表达(如previous和following)。

8—9类从一致式到隐喻式的目标意义是“过程”,一致式表达的语义包括“环境成分”和“连接成分”,这些语义与“过程”之间存在相关性。介词短语在与动词搭配使用时,其“过程”语义会得到凸显和强化,如(be)instead of可由replace(替换)、(put)in a box可由box(把……装箱)来表达。连词作为连接成分,往往表示动作的先后、因果或顺接等关系,与过程存在内在关联,这些动作关系可以通过相应动词来明示,如用follow来表达then所传达的语义。

第10类从一致式到隐喻式的目标意义是“环境成分”,一致式表达的语义是“连接成分”,二者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如表示时间关系的连词when可以通过介词短语in times of来表达,表示因果关系的并列连词so可以通过介词短语as a result或in consequence来表达。

第11类从无人称形式(zero)转换为实体(entity),一致式[x]([x]表示zero)是一种虚无形式,指上下文中没有出现表示“实体”的名词作为一致式,但“实体”意义隐含其中,相应的隐喻式可以表述为the fact/phenomenon of[x]。

第12类从无人称形式向过程(process)转换,一致式[x]亦是一种虚无形式,指的是上下文中没有出现表示“过程”的动词,但“[事件]发生或[事物]存在”的意义隐含其中,对应的隐喻式可以表达为[x]occurs/exists。这两类转换使原来抽象、模糊的语义变得相对具体、清晰,抽象和具体语义之间存在转喻关系。

第13类从一致式到隐喻式的变化指实体向扩展成分(expansion)的转换,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从名词表达的“事物”(如the government[decided]),政府[决定]的语义)到“与该事物相关的扩展性语义”,包括名词所表达的事物“具备的资质”(qualifying)(如[decision]by the government由政府做出的决定)、“所有关系”(possessive)(the government’s[decision]政府的决定)、“类别划分”(classifying)(如government(al)decision政府决定)等;二是从副词或介词短语所表达的“环境成分”到“对事物描述的扩展性语义”,如从[decided]heartily(愉快地决定)到hearty [decision](愉快的决定),从[departed]for the airport(出发去机场)到[departure]for the airport(去机场的出行),这类变化就是由修饰动词的副词或介词短语变为修饰相应名词的形容词或介词短语,二者虽然功能和/或语义有别,但命题意义却是相关的,存在转喻关系。


人际隐喻的转喻属性


Halliday认为人际隐喻是增强意义协商潜势的手段,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情态隐喻的体现形式包括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介词短语以及小句等结构,当情态意义由情态动词表达时,其表达式为一致式;当情态意义不是由情态动词来体现,而是由词汇语法层次的其他形式来体现时,便产生隐喻表达式。语气隐喻指言语功能与语气系统错位的对应关系,一种言语功能可能会由多种言语行为互相转换来实现。

(一)情态转换体现的语义关系

情态成分既可以表明说话者对命题的主观态度和意愿,也可以表明某种客观存在的可能性或必然性,因此情态意义的表达方式有主观和客观取向之分。表达方式的主、客观取向均有隐性和显性之分,形成了四种情态取向:隐性主观取向、显性主观取向、隐性客观取向和显性客观取向。

(11)Mary will know it.(隐性主观取向

(12)I think Mary knows it.(显性主观取向

(13)Mary probably knows it.(隐性客观取向

(14)It's likely that Mary knows it.(显性客观取向

以上四个句子中,句子(11)和(13)分别使用了情态动词will和情态副词probably来表示情态意义;句子(12)和(14)分别使用了小句I think和It's likely来体现由情态动词will和情态副词probably所体现的情态意义。撇开对一致式和隐喻式的判定标准,毫无疑问这四个表达式之间存在语法隐喻关系,他们所表达的命题意义相同,都是“Mary-know-it”,差别在于主观和客观、隐性和显性。但是,不论表达式和表述语义如何变化,它们所对应的命题意义是唯一的,表述语义和表达式的选择由语言使用者根据特定语境确定,这些语义之间存在相关性,构成转喻的语义关系。

(二)语气转换所体现的语义关系

Halliday将语言的人际功能分成四种类型:陈述(statement)、提问(question)、命令(command)和提供(offer),在词汇—语法层面分别由陈述语气(declarative)、疑问语气(interrogative)、祈使语气(imperative)和意态化的疑问语气(modulated interrogative)来体现。如果语言功能用与其相应的语气来体现,其表达式为一致式。反之,如果人际功能不是由对应的语气,而是由错位的语气来体现,就会产生语气隐喻。

(15)Answer the phone.

(16)Would you answer the phone?

(17)I would like you to answer the phone.

以上(15)—(17)表达式之间存在语法隐喻关系,通常认为(15)是用祈使句发出命令,是一致式,(16)和(17)分别用疑问语气和陈述语气来表达相同的命题意义,是隐喻式。这些表达式之间的语义是相关的,形成转喻的语义关系。选用不同表达式有赖于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15)通常用于对比较熟悉和亲密的人或下级发出请求或命令;(16)、(17)比较客套和礼貌,通常用于对不太熟悉的人或上级发出请求或帮助,以示礼貌和敬重。这三个表达式表达的命题意义相同,都是“让(听话人)接听电话”,差别仅在于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和礼貌程度上。


结    语


语法隐喻过多地强调语言表达式形式之间的关系,而对表达式所体现的语义关系关注不够,让人产生语法隐喻不同表达式体现相同语义的错觉。形式是对意义的体现,形式不同,意义就有差别。因此,语法隐喻不同表达式之间所体现的表述意义必然存在差别。无论语言表达式在形式上抑或在意义上存在何种差异,它们的语义关联是表达式之间存在语法隐喻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两个表达式所体现的语义差别太大以至于关联度很小或毫无关联,那么表达式之间就无从谈及语法隐喻关系了。

语义关联是转喻的基点,因此语法隐喻表达式所体现的表述意义之间存在转喻性关系。概念隐喻中,转级表达式之间、同级表达式之间所体现的语义都存在转喻性的语义关系,概念隐喻表达式所体现的不同语义往往凸显同一事件中的不同概念要素。人际隐喻区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情态隐喻表达式所体现的语义差别在于主观或客观、显性或隐性;语气隐喻表达式所体现的语义差别主要在于礼貌程度上,更多地表现在语用方面。情态隐喻表达式所体现的语义之间以及语气表达式所体现的语义之间都存在语义关联,即存在转喻性的语义关系。


本文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作者简介:


林正军,文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认知科学系博士后。现任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学科领军”教授,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技术人才,东北师范大学“仿吾青年学者”,首批“东师学者”青年学术骨干。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课程 教材 教法》《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学刊》《中国外语》《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和教辅用书3部。现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认知教学语法的构建与应用研究”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子课题1项,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五批特别资助、第四十九批面上资助。 


董晓明,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东北师大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7篇。


语言服务

微信号: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详情可后台回复“投稿交流”了解

欢迎留言并分享至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