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经现实情人节特刊 | 那些单身人士不想谈论的问题

NR 神经现实 2023-03-01

█ 久单成疾?

NR

条漫 | 孤独如冰山,深而不可及

JOHN CACIOPPO

约翰·卡乔波 | 孤独如冰山,其中有我们目不能及的深渊

SHULEVITZ

孤独的致命性

SARNER

过于喧嚣的孤独

Cody Delistraty

孤独即地狱:我们能否避免孤独带来的痛楚?

JACINTA BOWLER

久单成疾:孤独感会增加患精神疾病的风险

JIM DAVIES

孤独的处方:幻想伙伴

LAURA ENTIS

孤独是门好生意

█  质问爱情

NR
单身狗真的不想谈恋爱吗?

STEPHEN WHYTE

无论男女,我们想找的伴侣都是同一款
LARISSA MACFARQUHAR
一见钟情不过是持续五分之一秒的脑子进水
SPRING1879
你拥有的恋爱关系可能只是一场控制与被控制的平衡
JUDITH SHULEVITZ
为何App时代的约会如此困难?

OSCAR DAVIS

来自古希腊的晚宴:真爱需要自我牺牲吗?

JANKOWIAK & NELSON

恋爱自由与婚姻包办,殊途同归,还是背道而驰?

HAOJING

发现网友恋爱对象出轨,评论区的各位会怎么办?

XHAIDEN

被女性放弃的婚姻

步入爱情

STEVEN PHELPS

爱抚是神经元的抒情诗

ALICE FLEERACKERS
你会和你的梦中情人在一起吗?

Timothy Meinch

深情对视,几秒合适?

ElLIZABETHi SVOBODA
当代爱情的两大难题:和谁约?约几次才能找到真爱?
DEBRA SOH
性与爱,谁是谁的延伸?

YASMIN ANWAR

爱情的温馨时刻:共享时光有助长寿?





“孤独不是社交隔离,它是在情感上与社会隔离。”芝加哥大学的卡乔波说道。人们对社交活动的预期和现实的错位,导致了孤独。孤独者并不会仅仅因为有人陪伴,就能得到缓解宽慰。

- Moya Sarner




虽然孤独可能会引领我们走向可怕的地步(孤立、抑郁、自杀),但它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观察社会,更多地掌握自我的生活。

——Judith Shulevitz






单身人士,

你孤独吗?

UCLA孤独量表,通常用于测量孤独,完整版本有20个问题,但为防止太多人对研究者使用的数据变得熟悉,而歪曲了测试结果,开发人丹尼尔·罗素(Daniel Russell)设计了一个更简短的版本。来看看你有多孤独吧?


用不同的量级回答下列问题,量级分为1-4,1表示“从不”,2表示“偶尔”,3表示“有时”,4表示“总是”,然后计算您的总分。


  1. 你为独自一人做这么多事情而感到不快的频繁程度?


  2. 你感受到没有人可以说话的频繁程度?


  3. 你感到对独处忍无可忍的频繁程度?


  4. 你感到没人理解你的频繁程度?


  5. 你发现自己在等待别人来电或致信的频繁程度?


  6. 你觉得自己完全孤单的频繁程度?


  7. 你感到与周围人群无法沟通的频繁程度?


  8. 你渴求陪伴的频繁程度?


  9. 你觉得难以交到朋友的频繁程度?


  10. 你感到被别人排斥的频繁程度?


得分

点击下方空白查看你的孤独水平

你的得分是:
20 :此调查的平均水平
25或更高:表明你有相当高的孤独感
30或更高:表明非常高的孤独感


孤独又怎样?

“孤独不是社交隔离,它是在情感上与社会隔离。”芝加哥大学的卡乔波说道。人们对社交活动的预期和现实的错位,导致了孤独。孤独者并不会仅仅因为有人陪伴,就能得到缓解宽慰。相应地,社交自由者也并不会因为在一段时间内独处而感到孤单。


就像那些存在躯体压力症状的孤独学生并不是没有几个朋友的人,而是那些因为没有亲近的朋友而内心不满的人。而这种低质量的社交关系加剧了人的死亡风险,其程度与吸烟、饮酒以及其他被人熟知的因素如缺乏活动、肥胖是相同的。


孤独会削弱人的意志力,让我们更倾向于沉溺在自我打击的行为中。我们会冒险作出糟糕的决定——从不健康的饮食,到拒绝锻炼身体。社交孤立感同时也会增加心理健康风险,比如焦虑、压力、抑郁和饮食紊乱,这些都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破坏。


虽然基因及后天都在我们还年幼时就为日后孤独的出现添砖加瓦,但是缺乏一对有爱心、可靠的父母,同时没有任何补救措施的话,我们整个后半生都将会在孤独这条小径上越走越远。不仅如此,孤独会影响我们的情绪,我们将会变得易怒,悲观,害羞,自我怀疑,以及对批评高度敏感。最近研究发现,这些后天的情绪反应了我们的大脑自出生那一刻起是如何被塑造的。

关于孤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悖论。虽然它可能会引领我们走向可怕的地步(孤立、抑郁、自杀),但它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观察社会。我们会有多个角度,更多地掌握自我的控制权,因为孤独驱使人们热爱生活。重要的是,孤独能确保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历史上——甚至神话里——孤独,是我们通向美德、道义和自我认知的唯一狭路。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功地脱离孤独的状态,但是那些做得到的人——他们重新审视自我并且成功地再融入社会——对自我和他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因此,我们需要在孤独中取得一个平衡,这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事情。


当然,经历孤独并不是说一定会变成高尚的人,但是它仍有一些其他的益处:根据一份2015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感觉到社交孤立(或者像一些户外艺术家或者作家宣称的处于社会边缘)会使我们更好地关注和监管社会,使我们的观察力得到提升。


中央兰开夏大学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名研究者帕梅拉·奎尔特(Pamela Qualter),在他的一项研究中指出,孤独,但又不是那么孤独——一种既允许我们立刻成为自我,同时又使我们成为更广泛的社会的一分子的状态——这是生存的一个重要部分。


奎尔特的研究表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孤独后,一旦你跨越了某个既定的因人而异的孤独的界线,你就会感受到一种“重入渴望”,会生物学上地使你重新与他人建立联系。任何年纪的人都拥有这种力量,它会使孤独感转瞬即逝。除开这种想要重新和他人建立联系的冲动之外,我们也要承担被困其中的风险——虽然我们孤独,却没有想要摆脱的欲望。虽然孤独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痛苦但很重要的感受,但人类的常态就是迷失。


虐狗重灾人群

重度社交爱好者

社交媒体、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一系列发明创造直接或者间接地使人们避免了孤独。这些科技发明保证了人们总是相互联系的,或者更准确地说,凭借着苹果手机、互联网以及假以时日的人造人,人们一直处于在虚拟陪伴当中。但是,正如奥利维亚·莱恩(Olivia Laing)在其书《孤独的城市》(The Lonely City)(2016)中说的那样,那些承诺要将我们和他人更密切地联系起来的高科技,反而将我们和接触他人的机会隔离开来了。


为了调查社交媒体的急剧增长与加剧的孤独之间的联系,匹兹堡大学的布莱恩·布里迈克(Brian Primack)调查了1700位19至32岁之间的被试。他对比了社交媒体使用的时间和频率和使用者的情感变化:“支持社交”或“情感隔离”之间的关系。布里迈克本以为孤独会出现在社交恐惧和社交狂热这两个极端,但事实上,据他所说:“我们发现重度社交爱好者更加孤独。”


“最糟的情况是,人们消极浏览网站,拖动他们新闻动态的进度条,漫无目的地逛主页。”密歇根大学的伊桑·克罗斯这样说。这大概是因为,人们会装饰他们的主页,让他们的生活看上去比实际更好,这让消极浏览这些主页的人们感觉更糟,而不会影响那些使用网站聊天或交朋友的人。他还发现,你在网络社区里从未谋面的朋友越多,产生情绪问题的风险更高。


缓解孤独

邓巴说,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你需要付出40%的努力去社交以维持你的关系,“这意味着你需要规律地与他们见面。”一些微小改变,比如删减社交媒体上的熟人,给现实中的朋友的状态更新设置通知,花时间与一个核心团体相处,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减轻孤独感。


此外,约翰·卡乔波也研究了四种主要的治疗方法。第一个是社会参与。将孤独的人群聚集在一起没有用,因为这种做法混淆了孤独和独处。

第二个是社交技能:基于人们孤独是因为不善交际的观点。事实上,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几乎所有人都有良好的社交技能,但是当你经历孤独时,你开始越来越关注自身,你的大脑进入自我保护状态。你未必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你开始像离群的动物一样处于群体边缘。如果你感觉自己很脆弱,你不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因此失去了社交技能。

第三个方法是社会支持。这意味着孤独的人有了周围人的支持,就会被“治愈”。这不是答案,因为走出孤独需要互惠关系而非单向关系。如果只是支持的话,人们在医院不会孤独,因为周围都是支持他们的人。但是我们知道,住院的人经常感到孤独。

在最后的方法中,卡乔波观察孤独的人如何看待他人,帮助他们理解大脑进入自我保护状态时会发生什么。比如重新训练士兵们与他人相互交流:如何解读话语、眼神和姿势。然后告诉他们什么是错的,告诉他们用客观法探索交流的不同方式。



█  质问爱情

NR
单身狗真的不想谈恋爱吗?

STEPHEN WHYTE

无论男女,我们想找的伴侣都是同一款
LARISSA MACFARQUHAR
一见钟情不过是持续五分之一秒的脑子进水
SPRING1879
你拥有的恋爱关系可能只是一场控制与被控制的平衡
JUDITH SHULEVITZ
为何App时代的约会如此困难?

OSCAR DAVIS

来自古希腊的晚宴:真爱需要自我牺牲吗?

JANKOWIAK & NELSON

恋爱自由与婚姻包办,殊途同归,还是背道而驰?

HAOJING

发现网友恋爱对象出轨,评论区的各位会怎么办?

XHAIDEN

被女性放弃的婚姻





约会变成了一场交易,必须有备而来。但如果约会能让男女们少点幼稚多点谨慎,少点购物的狂热多点为亲密而做的练习,那么,约会这桩生意一定不会让人如此不满。

- Judith Shulevitz




一见钟情,不过是持续五分之一秒的脑子进水。


——Stephanie Ortigue






单身狗真的

不想谈恋爱吗

单身久了还想恋爱吗?答案可能是否。对性生活的满意度越高,单身狗对结婚的欲望就越弱,对找伴侣的渴望也越弱,也越倾向于认为不结婚也可以很快乐。即使是考虑了整体的生活满意度以及性生活频率,这些结论依然成立。

友情能弥补缺少爱情的苦吗?能。友谊质量越高,单身狗越倾向于认为不结婚也可以很快乐,对自己的单身生活也越满意。不过友谊质量和单身狗对于结婚和伴侣的态度无关,毕竟,和朋友闹了矛盾也不太可能让我们对结婚丧失兴趣。

那亲情能弥补缺少爱情的苦吗?不能。家庭对人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和谐的家庭关系能够满足人们的亲密需求,降低单身带来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单身狗会遭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家庭聚会上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父母安排相亲,这些都有可能让单身狗对单身生活深感沮丧,甚至是对结婚找对象丧失信心与兴趣。


单身狗在寻找什么?

就选择伴侣这件事而言,男性和女性的偏好没有绝对差异。他们都渴望伴侣具有同样的品质,只不过优先级略有不同。人们通常认为,女性更喜欢男性富有情感、个性、智慧和责任感等品质,而男性则更注重外表。但近来性别研究、社会和演化心理学领域中的最新理论反对了这种绝对差异的概念。它们表明,男性和女性在偏好上的相似性远比之前认为的要高。


研究者发现男性和女性都渴望伴侣具有同样的特质。性别差异仅体现在不同生命阶段对于每种特质的相对重视程度不同。无论是男性和女性,他们都认为美学特质和人格特质都非常重要,而收入则不那么重要。随着年龄增长,男性和女性都变得更不在意外表吸引力,而越来越看重人格。此外,对于男性,20~40岁是最有可能表现出严格偏好的年龄段,女性则是35~50岁。


可以说,我们的恋爱目标,就像我们对偏好的侧重一样,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改变。


约会就是一场交易

莫伊拉·韦格尔(Moira Weigel)说,约会是消费主义的副产物。十九世纪的工业化让这个时代充满廉价的货物,生产者们需要卖出更多的商品。与此同时,年轻的女性来到城市工作。在这里,她们每天遇到中意的男士足有过去几年多。男人们也开始带女性去娱乐场所——游乐园、餐馆、电影院、酒吧……“娱乐场所的老板提供了约会的平台”。韦格尔认为他们产业的繁荣得益于此。从此,浪漫不再与责任和承诺挂钩,而是分离出来。在结婚前先享受一番约会的快感成了新的信条——所谓先试后买。


在韦格尔看来,赤裸裸地将性爱的欢愉商业化有百害而无一利。它让我们的生活失去精致的同时,加重人与人之间的刻板印象。那些竭力挣脱旧有性别认知的人们惨了,因为他们将陷入难熬的困境。“我的朋友们大多认为约会如同演话剧,你和约会对象每晚上演不同的剧本。作为一个演员,你能做的只有发挥演技。”韦格尔这样写道。


尽管约会可能逐渐演变成演戏,但这并不会降低女人们参演的难度。如果说这种演变有什么影响的话,那便是让男人们更好地从中享受。女人们必须面对高强度、快节奏的压力:一是用只言片语给人留下好印象;二是在荷尔蒙燃烧殆尽之前,拿下约会对象。为了应对这些压力,从古至今的女人们在身体上下的功夫越来越多,避免看起来“太肥、太吵、太土、太婊”。


“你对那个人无微不至的呵护组成了你那至死不渝的爱情。” 韦格尔这样提醒她的读者。毫无疑问,呵护中劳累与快乐并存,但这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付出。我们以及后代们的未来寄托在它身上。如果约会能让男女们少点幼稚多点谨慎,少点购物的狂热多点为亲密而做的练习,那么,约会这桩生意一定不会让人如此不满。


被放弃的婚姻

传统观点给女性打上了依赖丈夫、照顾家庭等标签,而越来越多的当代女性在职业上有所成就——她们不再需要其他人(尤其是男性),也能过得非常舒适,婚姻只是女性生活的一种可能选择。同时,在寻找伴侣时,男方的经济状况是女性尤为看重的一点,而女性的收入水平一直在提高,男性则维持稳定甚至有所降低,能够达到女性对伴侣经济状况需求的男性越来越少。澳大利亚的一项大规模(N=12000)追踪调查发现,女方收入超过男方会伴随着双方关系满意度的降低。


离婚后,相较于男方,女方会受到很多负面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收入降低、贫困风险剧增,而男方的收入只会稍有降低甚至增加。很多夫妇离婚后孩子由女方抚养,这也降低了女方再婚的可能性。尽管如此,相较来说,女方更有可能发起离婚,且在离婚后获得了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婚姻不是必需的,种种因素导致现代女性对婚姻越来越失望。女性能顶半边天,但女性不是必须要顶半边天,累觉不爱,人之常情。



步入爱情

STEVEN PHELPS

爱抚是神经元的抒情诗

ALICE FLEERACKERS
你会和你的梦中情人在一起吗?

Timothy Meinch

深情对视,几秒合适?

ElLIZABETHi SVOBODA
当代爱情的两大难题:和谁约?约几次才能找到真爱?
DEBRA SOH
性与爱,谁是谁的延伸?

YASMIN ANWAR

爱情的温馨时刻:共享时光有助长寿?





特别是在你还年轻的时候,很难知道年纪更大以后,有了贷款,家务,还有孩子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和一个人约会可能很开心,但是在一起之后,每天的互动会变成什么样却难以想象。我们不怎么考虑这个。

- Charlotte Markey




如果你非要坚持“大海捞针”的求爱方法,那你可能得失望离开——你可能会做出比预期差的选择。选择太多其实让约会更“累人”而不是“喜人”。

——Elizabeth Svoboda






你会和梦中情人

在一起吗?

我们真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吗?相关实验对此提出质疑。在爱情的问题上,很多人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有喜欢的某一类型,并且他们知道那个类型是什么样的。但吉安·斯帕克斯(Jehan Sparks)的实验表明,这就是个幻觉。“我们是不是就是在描述大家都想要的一些优良品质呢?”她说,“我们可能还不太明白自己的偏好。”


这个结果和之前维瓦诺拉大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系教授帕特里克·马基(Patrick Markey)的一项实验一致。他说,“很难预测你最终会和什么样的人共度一生。”马基发现人们会说他们想要和自己相似的伴侣,因为相信同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在一起会让自己快乐。但是他们最终交往的,特别是长期交往的对象,往往在不可预料的地方与他们自己有所不同。


“特别是在你还年轻的时候,很难知道年纪更大以后,有了贷款,家务,还有孩子的生活会是什么样。”马基说。“和一个人约会可能很开心,但是在一起之后,每天的互动会变成什么样却难以想象。我们不怎么考虑这个。”

生物人类学家海伦·费希尔(Helen Fisher)的研究也支持这个观点。她的研究通过脑成像技术定位了三个使我们产生爱情渴望的独特但互有重合的神经系统:欲望——也就是“性欲”;爱情吸引力——在我们陷入爱河时首先感受到的冲动;依恋——和伴侣积年累月地相处而感受到的舒服,稳定的连结。这之中的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脑模式和激素活动。


费希尔认为,每一个系统的发展,都是为了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确保我们这个物种存活。欲望刺激我们去追求很多性伴侣,探索和尝试可能的“配偶”。吸引力鼓励我们变得有选择性,节省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和更明确的人配对。最后,依恋确保伴侣会在一起足够长的时间,养育他们自己的孩子,来满足产生下一代的需求。

比起用严格的标准来评判可能的约会对象,她鼓励大家更开放一些——尝试去爱,看看会如何发展。“跟着感觉走,”她说,“这会比依照理论上你认为你想要的更靠谱。”


约几次才能找到真爱?

限制选择能够持续地带来更好的效果。他认为,选择太多会让我们不知所措,甚至让我们郁郁寡欢——这便是他所说的选择悖论。施瓦兹还提到,选择太多其实让约会更“累人”而不是“喜人”。

当你有更多选择的时候,你可能给自己施加了更大的压力,期望做出万无一失的选择——而当选择一旦不如预期,你恐怕会更加失望。“即便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你最终也会失望。”施瓦兹如是说,“你深信不疑的是,即便你的选择无误,你本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


这一观点基于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的著作,他们的研究表明,“失去”的悲伤远比“得到”的喜悦来得更强烈,施瓦兹还说,当我们眼前有着许多选择的时候,预期里更多选择所带来的喜悦,会被可能做出错误选择的潜在失望抵消。


网络约会的老手们可以作为证据:在他们点开了数十约会对象的个人介绍后,他们的眼神变得呆滞。而当你没有明确方式来评价你的选择时——当满屏的女生全都有着一头深色秀发、风趣幽默以及喜欢攀岩——你可能会感觉像一头在草地上不知从何“吃”起的笨驴。“你见过的人越多,越有可能空手而归。”费舍尔这样说道。

如果你非要坚持“大海捞针”的求爱方法,那你可能得失望离开——你可能会做出比预期差的选择。台湾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当网络交友用户有更多的搜索选项时,他们可能会花更少的时间去筛选每个潜在对象,以及更难决定孰优孰劣。


挑战自己的认知极限,正如这项研究所指出的,这往往会让你在无关痛痒的细节上被麻痹,并使你分心,从而无法关注那些你认为最重要的择偶标准。这表明,要评估那些你认为对象应当具有的重要的品质——比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便是诚实、靠谱以及幽默感——你应该深挖洞,而不是广撒网。


深情对视,几秒合适?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日常生活中,持久的注视会让人感到尴尬、过度亲密或不合适。时间过短的注视或反复扫视则会令人感到不安或让一些人看起来不可信或不靠谱。事实上已经有研究指出,眼神交流存在最佳时长(sweet spot)。


一般来说,3.3秒是人们偏好的或认为是“正常”的注视时长,不同的人之间存在轻微差异。而当注视达到4秒时,一般可能会开始感到不适。研究者将眼神交流描述为一个“交流意向、调节交互和表达亲密的非语言的通道”。


爱情的温馨时刻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利文森(Robert Levenson)说:“我们关注那些转瞬即逝的时刻——你们一起开心了起来,体验突然的喜悦、亲密和亲昵。”


他补充道:“我们发现,拥有这些短暂的共享时刻,即‘积极共鸣’,能够强有力地预测我们未来将会有多健康、能够活多久。”


当两个人在生理和行为上突然体验到温暖、幽默和爱意的相互涌动,并达到一种合一的感觉时,积极共鸣便产生了。恐惧、焦虑和自我怀疑都会阻碍这种联结感。


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心理学教授、爱情科学领军学者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所说,这些细微时刻是健康、长久关系的一个关键因素。



整理/排版:光影   

封面:moon皓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神经现实”,谢绝转载到其它平台。如需开设白名单,请在后台回复“转载”,查看转载规范。公众号改版,星标“神经现实”公众号,不错过任何一条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