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是科学家第五期演讲活动“宇宙深处,心之所向”圆满落幕

我是科学家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2019-05-09

10月21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果壳网承办的“我是科学家”演讲第五期在北京市天桥艺术中心成功举办。中国科协科普部科普信息化处的处长张斌出席活动。活动现场,演讲嘉宾围绕“宇宙深处·心之所向”这一主题进行了系列演讲,从各自的研究和工作领域出发,讲述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带领观众进行了一场美妙的宇宙之旅。

 

我是科学家第五期演讲嘉宾。左起:李海宁、刘凯军、王晓锋、喻京川和赵洋。

 

嘉宾演讲之前,果壳程序员阿潦带来精彩的吉他弹唱,《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的主题曲。

科学青年一定对这首歌不陌生!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天文学会恒星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晓锋以《目睹一场宇宙的烟花》为题进行了演讲。他向观众介绍,恒星演化到晚期会发生剧烈的爆炸,而每次爆炸就好像一次绚烂烟花。


演讲嘉宾王晓锋:《目睹一场宇宙的烟花》


这种在天文学中被称作“超新星爆发”的现象,虽然发生在遥远的宇宙中,但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又紧密相关,我们穿戴的金银首饰,计算机里用到的芯片,都来自于恒星爆炸释放到宇宙空间中的元素,同时,研究超新星爆发还能用来探测宇宙的秘密。王晓锋说:“虽然我所进行的研究目前看来有点虚无缥渺,跟人类的生活好像没有太大关系,但实际上它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是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演讲嘉宾王晓锋:《目睹一场宇宙的烟花》

 

中国科学技术馆古代科技展览部副研究员赵洋与大家分享了望远镜出现之前,古人是用什么仪器探索宇宙的。演讲中,赵洋回顾了一直领先周边各国的中国古代天文学,以及宋朝大科学装置“水运仪象台”、元朝国际合作项目“简仪”等能反映出当时的科学创新精神的观测设备。


演讲嘉宾赵洋:《从水运仪象台到简仪:古人拿什么仰望星空》


在他看来,中国古代科技也是现代科技的源流之一,很多精妙的思维古已有之,特别是在古代中国人那里就有,我们现在去了解古人的这些智慧、创造、发明,更大的意义在于“古为今用”。赵洋说:“我们要学习古人的创新思维和方法,了解他们在匮乏简陋的认知环境下,是怎么做出来那么有趣的而高明的发现和发明,我觉得要学习他们的方法和精髓。”


演讲嘉宾赵洋:《从水运仪象台到简仪:古人拿什么仰望星空》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李海宁讲述了自己正在进行的恒星天文学研究。在工作中,李海宁将自己的工作比作考古,以望远镜为工具,通过拍照、分析光谱等方式,研究恒星的年龄、成分,推演宇宙的演化历史,寻找年龄可以与宇宙比肩的第一代恒星。


演讲嘉宾李海宁:《给星星做一次“星口普查”》


李海宁介绍,最初宇宙中除了氢、氦和锂外没有其他任何化学元素,第一代恒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这些恒星庞大而明亮,但寿命很短暂,从未真正被人所看到,但正是它们制造了新的化学元素,孕育了后来的恒星和宇宙万物。李海宁说:“从化学印记的视角来看,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里都攒动着来自宇宙混沌产生的原子,携带着宇宙大爆炸的证据。我们人类之于宇宙,也许并不是想象的那样渺小。”


演讲嘉宾李海宁:《给星星做一次“星口普查”》

 

空间物理科学家,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军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太阳风和地球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演讲中,他向观众讲解了太阳风的产生和活动,以及它对人类生活和太空探索产生的影响。


演讲嘉宾刘凯军:《今天宇宙空间里的“天气”怎么样?》


太阳风的存在使得太阳系内的空间有了类似地球上天气变化的环境改变,而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对太阳活动的研究,预测其对地球和环境的影响,减少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也为太空探索工作提供助力。在演讲最后刘凯军展望了空间物理的发展前景,在未来,人类的脚步必将一步步踏入宇宙深处,向更远的宇宙空间进发,而太阳系外的空间天气也将成为越来越多空间物理学家的探索方向。


演讲嘉宾刘凯军:《今天宇宙空间里的“天气”怎么样?》

 

太空艺术家喻京川结合邦艾斯泰等著名太空美术家和自己的作品,向观众介绍了太空美术这种独特的美术形式。太空美术要求作者不只需要有绘画功力,还需要具备科学知识,在展示太空中各种图景的同时,也要符合科学原理。艺术家在绘制太空美术作品的同时,实际上是科学家们观测和计算出的数据进行想象和转化,真实地体现出太空环境中的情况。


演讲嘉宾喻京川:《抵达宇宙深处之前,先画它:太空美术的前世今生》


在喻京川看来,太空美术也是我们对人类将来的一种思考:“如果将来人类进入到太空,会是一个什么样状态?地球未来的命运是什么样?人类的命运是什么样的?我们对宇宙的观察、对宇宙的关注,实际上也是对我们人类自己的关注,对自己的未来的一种探索、一种探讨。”


演讲嘉宾喻京川:《抵达宇宙深处之前,先画它:太空美术的前世今生》

 

主题演讲结束后,中国科协科普部科普信息化处的处长张斌为现场科学家颁发聘书并进行合影留念,并希望活动能在科学家群体中形成示范效应,让更多科学家来到“我是科学家”舞台,分享和讲述自己的科学故事,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中国科协科普部科普信息化处的处长张斌为现场科学家颁发证书。左起:姬少亭、赵洋、王晓锋、李海宁、刘凯军、喻京川和张斌。

 

本次演讲活动还特别增加了特别专场,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慧眼”天文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教授为大家带来演讲《借你一双“慧眼”,去看宇宙之美》。


演讲嘉宾张双南:《借你一双“慧眼”,去看宇宙之美》


演讲之前,张双南老师改编歌词、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年轻科学家们为现场观众表演了合唱《慧眼星愿》。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年轻科学家们表演的合唱《慧眼星愿》。


演讲中,张双南回顾了中国的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的研发历史,以及“慧眼”卫星在2017年举世瞩目的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新闻中惊艳登场的过程。张双南强调,科学就是人类对自然和宇宙的审美发现,“慧眼”卫星是按照中国科学家的学术思想设计和建造的,虽然不像目前许多卫星具有拍照的功能,却给我们带来了宇宙其他维度的美。

 

演讲嘉宾张双南:《借你一双“慧眼”,去看宇宙之美》

 

未来,“我是科学家”系列演讲将会持续举办。“我是科学家”内容平台将聚集更多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一同探索科普之路,建筑完善的科普传播体系。


“我是科学家”演讲第五期嘉宾和现场观众合影留念。


这期活动没能入选的粉丝们不用难过,扫描vphoto二维码,查看现场精彩照片。


第五期演讲

特别专场


接下来,6位科学家的回顾视频也将逐步放出,请继续关注我们哦~


微信公众号全新改版

如果你还想找到“我是科学家”

请尽快将【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设置为“星标”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点个赞吧


【拓展阅读】我是科学家第四期演讲活动“你和世界,我想一起守护”圆满落幕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