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凯:“不信谣、不传谣”——为什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麦芽杨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2022-10-01


4月27日“我是科学家”将举办第十期演讲活动《对谣言说“不”



本期演讲嘉宾

汪凯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


“不信谣、不传谣”

——为什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汪凯预告视频:



我们为什么容易听信、传播和“转基因”有关的谣言,并感到恐慌?


对自我身份的觉知”——这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副教授汪凯的出发点。


“食物的问题会很深层次地涉及‘我们是谁’的自我认同,就像法国学者萨瓦兰说的,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食物不仅满足了我们的口腹之欲,也不止维持了我们的身体需要和健康,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它们也承载了我们的情感、记忆、社会交往和身份认同——一个例子是,像《舌尖上的中国》这类纪录片的热播,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其展示了美味——很多关于饮食的人类学研究都指出这一点。”


图片来源:《舌尖上的中国 第三季》剧照


作为社会科学学者,汪凯用“活的文化”和“书面文化”来区分“衣食住行”与“科学理性”,前者是指你会在每天的日常中反复去实践它,而后者并不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衣食住行这些日常的‘活的文化’产生出的认同,实际上会在阻碍我们从知识上接受的纯粹的、理性文化的传播。”


具体到“转基因食品谣言的传播”中,在汪凯看来,“对健康的担忧”这一表象之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阻滞力量。“长久以来,我们往往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相对于正常的、安全的食物,我们往往将转基因界定为一个‘他者’,认为它是不安全的——尽管到目前为止,从科学理论上还没有科学研究会证明‘现在已经拿到安全批文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引发过食品安全问题’,但是人们依然对它的安全持有高度怀疑,但这种对危险的界定,实际上是从文化上,而不是从科学上。”


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持有高度怀疑,但这种对危险的界定,实际上是从文化上,而不是从科学。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4月27日,欢迎来77剧场,听汪凯老师聊聊科学谣言及其社会传播的故事。


扫描二维码立刻报名


建议成人及12岁以上青少年参与

精彩直播同步上线

请关注“我是科学家”

在网易、一直播、哔哩哔哩官方主页

我是科学家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科学家演讲,我要报名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