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英贤:仰望星空,探索航天医学的奥秘

麦芽杨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2022-10-01

12月21日,“我是科学家”将举办年度盛典

“每天都有新鲜事”



本期演讲嘉宾


李英贤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

航天分子医学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


《仰望星空,探索航天医学的奥秘》



李英贤采访视频:



在航天特殊环境条件下,航天员的机体会发生哪些生理病理变化?


太空中的航天员 | Pixabay


“失重”是航天飞行过程和地面差异最大的环境因素。“在失重环境条件下,机体会发生血液的头向分布,这种重力的消失会导致‘骨丢失’的发生;长期的密闭隔离环境、狭小密闭的空间,还容易导致心理的变化;还有,比如说我们要飞向火星,还会有辐射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这些生理学变化的背后,机体对特殊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响应以及它响应的机制是什么?


——这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航天分子医学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李英贤和她的同行们,想通过分子医学研究找到的答案。


李英贤带领团队努力攻克航天失重性骨丢失问题 | pic.people.com.cn


“比如说‘失重性骨丢失’,大家都已经习惯在了在地球上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如果在航天飞行情况下,重力就消失了,重力刺激消失的情况下,骨就会发生丢失——这种骨丢失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在地面上,机体感应重力的这种信号是什么?这种信号怎么传递给机体导致了骨丢失的发生?——其实我们就是想找到背后的分子机制。”


李英贤解释道,找到了这样的分子,才能有的放矢,精准地靶向地来对抗。“我们的飞船里面有那么多的仪器设备,包括航天员锻炼的设备。其实,有时候航天员在天上花那么多的时间去进行各种物理对抗、防护,效果还不好——如果我们能精准地、靶向地进行治疗,可能航天员就不用做出那么大的牺牲,用很少的力,身体还能够保持比较好的状态。”


航天员在模拟失重水槽进行水下出舱训练 | rmhb.com.cn


“我们这一行,可以说因载人航天而生,也可以说,因载人航天而兴。”李英贤感叹道。“随着我们空间站时代的到来,航天员将来飞的时间越来越长了,如果没有这种有效的保障,就不确定航天员能不能对抗这么长时间的失重状态。所以这些东西必须要做在前面。我们好多原创性的东西,我们现在在细胞分子在这个动物水平上进行验证,然后再回到我们再后期地进行验证,然后逐渐地到人身上。”


在李英贤看来,分子医学的创新,就是发现一些别人发现不了的,看别人看不见的,做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创新的思维非常关键,包括我们这个创新团队,每个月都要举行一次‘创新之旅’,鼓励大家突破传统的思维,打破框框去思考问题,讲一些科学的故事也好,讲一些科学的发现也行,总而言之,就是不让大家落俗套,让大家做科研别那么循规蹈矩。”


12月21日,欢迎来中国科技馆,听李英贤老师聊聊航天分子医学的故事。


12月21日下午14:00-16:30

北京 · 中国科技馆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刻报名

(报名截止到12月20号)

报名成功者将在12月20日前收到短信通知

名额紧俏,请珍惜到场机会哦~

建议成人及12岁以上青少年参与



精彩直播同步上线

请关注“我是科学家”在

网易、一直播、哔哩哔哩官方主页


我是科学家


更有现场图片直播


交通贴士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5号,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东北部,鸟巢正北1公里

地铁

  • 乘坐地铁8号线到“奥林匹克公园”站出东北口,向北再向东步行约13分钟

  • 乘坐地铁8号线到“森林公园南门站”出东南口,向南再向东步行约10分钟

  • 乘坐地铁5号线到“大屯路东”站出A1口,换乘538路到“北辰东路”站,向北直行约12分钟到达中国科学技术馆东门

公交

  • 乘坐328、379、419、484、617、628、751、913路、运通110路到“洼里南口”站,向北步行约6分钟到达中国科学技术馆西门

  • 乘坐328、379、419、425、484、518、628、630、695、751、617、913、949、运通110路到“豹房”站,向西再向北步行,约10分钟到达中国科学技术馆东门

导航定位

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科学家演讲,我要报名!


点击“阅读原文”立刻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