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雯:蹂躏完一代代实验动物,我意识到这是一门找茬的科学

我是科学家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2022-10-01

9月20日,“我是科学家”将举办第26期活动

“‘烦恼’的环境er”




本期演讲嘉宾



王雯

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蹂躏完一代代实验动物,我意识到这是一门找茬的科学》



王雯采访视频:


在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环境毒理学家王雯眼里,环境毒理学是一门致力于“找茬”的学科。


比如说“非常经典的例子就是《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它讲的是DDT这种农药,导致春天里的鸟都不唱歌了。其实DDT毒性并不大,但是当时人完全没想过,DDT一旦进入生物体,就会滞留其中。而当一个动物吃掉含有DDT的动物时,毒性就可以从一个生命迁移到另一个生命,通过在生态圈中一层一层积累,最后造成很深远的影响。”在这本书出版的时期,人类也逐渐意识到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1955年,防虫项目使用DDT | Wikimedia Commons,Forest Health Protection / Public domain


这种亲手放出去的化合物在外面为非作歹的事做的多了以后,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对新研发的工业产品,进行大规模实验、测试其各方面毒性。比如纳米材料,全球各个环境毒理学研究小组测试了纳米铜、纳米铁、纳米氧化锌等一系列纳米材料。王雯一度也在研究纳米材料的生态毒性。“很多材料被做到纳米尺度后,会呈现出一些奇特的效应,所以纳米材料非常受人关注。但是反过来想,这些小尺度下的奇异效应,也可能意味着对生物产生毒性。”


不过,王雯主要研究的纳米二氧化钛,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毒性。用王雯自己的话来说:找茬失败。


虽然对环境毒理学家来说,没发现毒性,从事业角度不是一个好结果,但是在王雯看来,这起码证明了这个产品的安全。“很多时候,高科技产品也好,新产品也好,大家用得很开心。其实是有人在背后默默地评估,到底够不够安全,怎么使用才安全。”


“作为生态环境毒理学家,我们要不断去质疑:人类活动中产生出来的各种物质有没有毒性。”王雯介绍,“我们这个研究领域,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新型污染物,就是说有一些物质,不一定是新发明出来的,但是它的毒性可能是新被注意到的,这种东西就叫新型污染物。”


比如,近几年颇受关注的微塑料颗粒就是新型污染物。“我们其实知道塑料污染很多年了,但并没有意识到它在环境中,会以一种非常微小的粒径、非常大的量存在。后来做环境监测的人发现,海洋中存在大量微塑料,所以我们现在在研究,这种污染物到底有什么毒性。”


海洋中的微塑料颗粒 | 图虫创意


“科学非常美的地方在于:你的预想跟现实中的结果,在某一点恰好对上了。”在王雯眼里,那是最妙的时刻,“但是,科学家最重要的一个精神就是求真。尤其是我们做环境毒理学实验,经常做不出来预想的结果,当你得不到预想的结果时,求真就是要根据切实得到的东西去分析:它为什么会是这样,应该如何解决?”


在王雯看来,这个过程和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生活中也是一样,总会出现意想不到,你也不能指望生活永远按照你这条路去走。走到哪里,你只能在这个基础上,想办法尽量求得真相。”


9月20日,欢迎来天津滨海演艺中心实验剧场,听王雯老师讲讲污染物和生物毒性的故事。

 

监制:吴欧

策划/编辑:麦芽杨

撰稿:范可鑫

排版:凝音


2020年9月20日14:00-16:00

天津 · 滨海演艺中心实验剧场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刻报名

(报名9月19日截止)  

报名成功者将在9月19日前收到短信通知

名额紧俏,请珍惜到场机会哦~

建议成人及12岁以上青少年参与


精彩直播同步上线

请关注“我是科学家“在

一直播、网易、腾讯、哔哩哔哩官方主页


我是科学家

一直播

网易

腾讯

b站


交通贴士

地址

天津市滨海新区旭升路347号天津滨海文化中心A座二层滨海演艺中心实验剧场

地铁

  • 地铁9号线,市民广场站

公交

  • 滨海文化中心西门站:106路、112路、132路

导航定位:天津滨海演艺中心实验剧场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立刻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