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他们在讨论一些教育的本质问题……

大齐妈 一土教育 2018-08-02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 221 篇文章

作者:大齐妈,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多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目前在亚马逊中国就职,关注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热爱公益。


参加上周四晚上的ETUx2018中美前沿的教育创新实践论坛活动,是我这段时间来除了工作以外唯一一个晚上不在家的事情。我是一诺的铁粉,也是一个内心关注教育、热爱人的发展的人,当然也是一个可爱孩子的家长。活动那天下午我在医院,傍晚还下起了大雨,虽然不算冒死前往(生病大为好转),也可谓风雨无阻。



教育不是一座孤岛,而是四处联结。在周四晚上的分享中,我多次听到一诺、Chris,还有芬兰驻华使馆科学及教育参赞 Dr. Tirronen Mika 先生说到,教育要和社区联结,和真实社会联结。这种连结体现在学生走到社区中去,了解我们的城市、城墙、社区、博物馆、土地、大自然,从社区中产生孩子们的作品。教育者不能因为孩子们年幼就回避孩子提出的现实问题,而是引导孩子们一起思考现实的问题。听到这里的时候,我相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确——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有问必答,认真回答。即使有些现实问题比较严肃,但也不要给出虚假的回答,而是和他一起体会现实带来的喜怒哀乐。



结合自己的经历,我对一土硅谷分校校长Chris分享的培养孩子的几个关键能力非常认可。


一个是 global competency(全球竞争力),这对实现个人目标、发挥个人更大的价值、成为有影响力的人都十分重要。global不光是指几个大国强国,实现global competency也不仅靠语言的学习,而是真正达到全球视野。一个是Project Based Learning(项目制学习),Chris提出的让孩子们自己设计playground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还有一个是 Real World Connections(和真实世界的连结),尤其是我认为是目前教育比较缺乏的地方。此外,我还很认可Chris说的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性格和声音的力量,这些力量能给世界带来不同的变化。

 

在此念文化给一土拍摄的视频里,上师宗萨钦哲仁波切提到,我们目前的教育太看重Having,而不是Being,所以我们一直处于一种索求竞争的状态。Being和关注自己、认识自己紧密相关,是向内探索我们是谁,我们不是谁。上师还提到,我们的教育要让孩子有信心做一个简单的人,而不是为名校毕业而自信。细细思考,一个人有很多光环的时候,会很自信;没有一个光环的时候,我们可以单纯地因为我们是自己而自信吗?我觉得,如果孩子能因为做自己而自信,他将会无比自由,发展出巨大的潜力。

 

▨ 漫画家蔡志忠也在视频中说,我们最应该培养孩子自我学习的能力。我认为,这种自学可以和考试有关,也可以和自主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和能力有关,在遇到问题和逆境的时候,能够通过自我延展去面对。

 

▨ 探月学院的创始人在视频里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里没有老师和学生的区别,谁都可以发动一次学习,教一次课,这样理想中的学习型社区何其美丽。

 

▨ 提出“学习型组织”的大师彼得·圣吉也在视频分享,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educate hearts,而不是 educate heads。聪明人那么多,可是只有心灵得以滋养的聪明人才能发挥他们的价值。孩子的心灵得到滋养后,会成为一个更加充盈的人。

 

▨ 视频中还有台湾的一个心理学家提出,家长要陪孩子好好地玩,让孩子不被评价地玩,不去随便干预和所谓纠正孩子的玩。当所有人都看不到你的孩子的时候,你一定要成为能够看到你孩子的那个人。无条件地看到你孩子的好,相信支持你的孩子。后来到场的嘉宾们,做了一个精彩的Panel分享,说几个特别触动我的点。




北大附中道尔顿学院院长Spencer A.M Fowler在Panel中不断强调,要创造一个让孩子们感觉安全的环境(ecosystem to make kids feel safe)。


我觉得这里的安全更多指的是孩子有不着急、不慌张的空间,可以不害怕犯错,不害怕去探索,不害怕做错事。这是教育者和家长都可以去做的。虽然现在的大环境是焦虑的,但我们要相信,生态环境可大可小,家长能创造出多大的环境,就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好处。这些观点让我更加相信,我不要为了让孩子适应社会就把家里的环境建得和社会一样急功近利和互相竞争。我要尽力为孩子创建一个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因为他将来不是要去适应社会,而是为社会带来不同。如果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带来这样的不同,大环境就更有可能逐渐发生改变。我们现在已经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觉醒。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李松蔚老师也是现场嘉宾,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李松蔚老师分享了他个人在给大学生做心理咨询时看到的现象。比如很多优秀的大学生到大学了还不知道自己是谁,不接纳自己是谁,很多人工作之后也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孩子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


我还特别认可李老师提出的中国的教育环境强调个体胜出,但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其实我觉得很多成人也需要)如何不只靠自己,而是联合他人力量去解决更大的问题,完成更大的使命。李松蔚老师的个人分享引出了大家对一所学校的判断标准——看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是被赋能的状态,还是耗能的状态。




一诺在Panel里不仅是主持人,还是翻译官,她非常耐心地给每一个嘉宾翻译,英翻中,中翻英。我第一次现场看到一诺强大的语言能力和记忆力,还有她一如既往爽朗的笑和幽默。在面对观众的提问时,一诺还是那样不端不装,一语中的。现场观众中有很多是家长,对一土关心的同时也有顾虑。我个人的感受是,家庭和学校一样,每个家庭的认知水平决定了这个家庭的教育理念。一诺应该已经习惯了很多人对一土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也习惯了很多人对一土的质疑,所以她现场很淡定,依然从容地去影响更多的人。

 

Panel结束的时候,一诺分享了两个点。一个是现在的神经科学已经验证,孩子周围有supportive/collaborative(支持和合作)的关系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另一个是小月校长的观点,一个学校的天花板是什么?是这个学校里成年人的认知水平。我觉得这些同样适用于一个家庭、一个企业。


Panel结束后,还有个彩蛋。前芬兰驻华大使馆的教育参赞 Mika Tapani 给一土录了一段视频,因为一土也许是他在中国这么多年见到的唯一一所可以和芬兰学校媲美的学校。他的话再次点出,中国的教育环境非常强调个体成功,从古到今的考试和排名等都在强调个人、纪律性和目标性,而芬兰的教育却是强调给孩子玩的自由时间和互相合作。他给中国家长的建议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有点“虚”,但我却觉得是唯一真正的建议——那就是让家长们多放松,只有放松才有时间去思考,才不会人云亦云地跟风报班、希望赢在起跑线上。如果真的有更多的家长互相支持,我们就会有一个更大更好的教育生态系统。



周四晚上下着大雨,现场坐满也站满了人。回到家已经十点了,推开儿子的卧室门,看他的小脑袋从床上探起来看我,我爬上他的床陪他说了几句话,他开心地睡着了。我把几个要紧的工作做完,时间已是快12点,收拾完后却躺在床上睡不着觉。我想作为家长,焦虑是无法完全消除的,但我们都在觉醒,所以教育在变好。且行且焦虑,且行且成长。


-  END  -


 推荐阅读 


广州“小土豆”给公众“科普”:你知道竹子的种子从哪里来吗?

李松蔚:我为什么放弃了北京一流的公立小学?

姥姥说:这是我眼中的一土

明白了!我绝对不可以也没有权力剥夺她的快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