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了这本书,我们准备了4年

Sue 一土教育 2022-09-26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665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题图:小土豆们去户外做自然观察

作者:Sue,一土创校团队核心成员,一土教育品牌总监,《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策划人。



Sue写在前面:

关注一土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一土最近出新书了,书名其实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老师,在和一诺的一次交流中他曾提到,“学校就应该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在崔老师看来,“学校在以专业化的课程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同时,还要延续家的温暖、安全与自由”。

过去四年多,正是秉承着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做真正看见孩子、儿童友好的教育的初心,一土一直努力在学校的场域里,给孩子营造一个亲密、平等、真实、安静的家的氛围,而这本书希望呈现给大家的,就是一线老师们如何在每天的课堂中,在每一个与孩子的对话中,支持与鼓励孩子在一个充满“安全感”的环境里,看见别人,更看见自己,并最大程度释放学习的潜能。今天的推文,是我作为本书的策划人写的后记。四年的等候,两年的酝酿,以及大半年与中信团队的并肩作战,终于赶在一土的第五个开学季将这本书付梓。这是送给每一个一土人的礼物,是一土探索“回归本质的教育”的一个小小里程碑,当然,也希望给每一个对教育有所思考的人,不论你是教育探索者,还是普通家长,一些真实发生在一土师生之间的故事。在教育变得越来越工具化的今天,愿这些平白无华和温暖的文字,带我们去重新思考教育本来应该肩负的使命。

教育的路有很多条,我们无意于去评判哪一条是正确的,但我们希望告诉您的是,至少,还有我们这样一种选择。

为了这本书,我们准备了 4 年。
还记得那是在第一年,30 多个 5~6 岁的创校小土豆们和老师一起,挤在枣营校区的3间朴素的教室里,除了教室,孩子们在校园里可以活动的场所,就是一层的走廊,还有校园里唯一的水泥球场。一诺常笑称,就这个条件,还不及一个村小,但丝毫没有阻挡最美的故事在这里发生。

枣营校区一层走廊
孩子们每天欢天喜地来学校,老师把教室布置得像家一样。
有困了时或是希望自己独处时可以钻进去的“树洞”;有摆满了绘本与图书,还铺上好看地毯的阅读角;有放在窗前的一罐罐可以根据自己的各种表现与小组协作“挣”的黄豆,攒够了一罐,老师还可以给大家打豆浆;当然,还有孩子们最喜欢的 10 平方米的小菜地,别看菜地小,从开垦到播种、移苗和每天灌溉,真的种出了孩子们喜欢的蔬菜瓜果。
就是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孩子们走进了各种美好奇幻的文学世界和有趣好玩的数学王国。
他们每天拿着 iPad 到自己的小菜地里去拍照,做植物观察笔记,看着小苗成长,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他们在学校操场上,将数学课变成“纸飞机”大赛,一架架纸飞机从孩子们手中腾空而起,映衬着孩子们灵动的身影和天真烂漫的笑脸;他们在学校教室的走廊里,做了三次有模有样的项目展示,走廊里摆满了孩子们“大师级”的作品,无不惊艳四座。
他们走访街道邻里的超市餐厅,把教室变成了“蜻蜓餐厅、蜻蜓影院和蜻蜓市场”,还亲自给爸爸妈妈现场制作了蔬菜沙拉,味道不亚于专业大厨;他们把隔着一条街的朝阳公园当作得天独厚的后花园,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偌大的园子里感受四季的更替,并用诗一样的童言童语记录下眼里的美妙世界,在音乐课里聆听风吹过树枝的沙沙声、脚踩落叶的清脆声寻找自然界里的音乐和节奏。
→ 左右滑动查看 ←
回想起来,那依然是一土创校 4 年来,最美的时光。
作为小土豆的家长,我这 4 年多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儿,就是每天打开晨犀(我们的家校沟通平台),从老师们每日的课堂记录与教学思考的字里行间,感受教育的春风化雨,孩子的成长,还有教育中最美的那些瞬间。每次看我都禁不住跟同事说:“我们要出一本书,一本中国版的《窗边的小豆豆》。”
如今,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当我一次次翻阅这本书里的 105 篇文章时,一土过去 1000 多天的日子就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重现:从最初的 5 位创校老师,变成如今的几十位老师;从当初的 30 多个孩子,到如今的 400 多个孩子;从当时的“120 平方米试验田”,到后来由废弃锅炉房改造的将台校区,又到如今在春天开满了玉兰花和海棠花的安贞校园;从北京校区,到小而美的广州校区……

→ 将台校区和广州校区 ←

在各种场景的变换交错中,一土真的从当初的一粒种子,变成了如今的小树,扎根在我们每天都在不停耕耘的这片土壤中。

我们常说,拥有好的教育理念不难,最难的是如何让理念真正落地,让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升学,教授知识与技能,而是对人性的化育,让每个孩子成为内心充盈、富有个性的人。
感谢来自老师们的每一篇记录,每一段对话,每一个故事,捕捉到的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每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教与学的过程,让这转瞬即逝的 4 年,变得如此具体、生动和可爱。所有的逆流而上与艰辛,与这些充满了温度、无时无刻不散发出老师对于教育和孩子的爱的文字比起来,都显得无足轻重了。
首先,要感谢这本书里每一篇文章背后的作者:来自北京、广州校区的每一位一线老师,走进课堂,和老师做了深度访谈后用文字重现一土最真实的课堂的运营小伙伴们,是你们用心写出的文字,让更多的人看到一土有温度的课程,看到本性具足的孩子,看到教育中最美好和善良的东西。
感谢每一位一土家长(大土豆),是你们的信任与支持,才让 4 年多前一诺和一土创校团队的那个“无知者无畏”的想法与点子,得以在北京、广州落地、生根、发芽,并一路克服各种挑战与困难走到今天。正因为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一所学校,而是一个生态,所以注定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但只要有家长们的支持,我们一定坚定地走下去。
感谢过去4年多,对一土给予了最大支持与帮助的、来自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教育者和教育家们:中国教育界的泰斗顾明远先生,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老师,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老师,北大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老师,清华大学教研院副院长史静寰老师,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副院长钱小军老师,清华大学生命与科学院院长王宏伟老师,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沈兰博士,全国新学校研究会副会长嵇成中老师,昆山杜克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王建利博士,清华附小前副校长、清恒小学现任校长傅雪松老师,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田树林老师,还有许多许多。不论一土未来走到哪儿,枣营校区的那3间教室永远都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
感谢晨犀平台的后台开发团队,过去 4 年,在这里留下的近800万字的老师记录、超过 20 万张照片和将近 17500 条视频,不仅仅是一土创校历程的见证,也是每一个小土豆成长的足迹,是这段生命历程中最鲜活的记忆。
感谢从最开始到如今一直守护和陪伴一土成长的创校团队和一土“村”中的每一位“土人”,是你们的爱与付出,让我们实现了中国版的“巴学园”。 
当然,还要感谢的,是全心全意爱着一土的每一个小土豆,能为你们建造一个你们心中的最好的“魔法学校”,一直是每一个一土人从最开始就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感谢中信出版社和本书编辑静媛,愿意用2年的时间,等候这本书的瓜熟蒂落,让一土的好故事能被更多的人听见看见。
在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里,小林宗作校长的巴学园创立于 1937 年,最终在 1945 年毁于战火,每当我读到“校长先生一边看着火焰舞动,一边对站在身边的儿子大学生巴说,噢,下一次,我们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呢”,我都会被小林先生对教育的信念与力量深深触动,也正是这份力量,让我相信,只要我们实实在在地和孩子保持心与心的联结,踏踏实实地让教育回归到它本应该有的样子,一土的好故事就一定能一直讲下去。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这些年不论是作为母亲,还是作为一土创校团队的一员,我对此深信不疑。
教育最好的归处,不是那些我们可见的世俗的成功,而是孩子眼里的光,希望这个光一直在,并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最宝贵的财富。

4年,800万字,书中收入了 105个故事,一土学校日常记录中的精华,一土老师最真实的课堂记录、师生对话和教育反思。教育人的笑和泪、爱与梦,都呈现在这平实无华的文字里。

书中既有真实细节,又有干活方法。书中的对话和育儿技巧,在家里,我们每一位父母都可以去做、去实践。作为父母,我们从来不缺对孩子的爱,有时候,缺的只是一些方法。

希望通过这两本书,大家都能“把一土带回家”。现在,新书仍在预售优惠中,扫描下图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当当网链接,下单时输入优惠码:UFSU4G,可再减10元,优惠码截止到9月30日。(新书预售中,具体发货时间以平台发布为准,请大家耐心等待~)

-  END  -

推荐阅读

一诺:送你怒放的野花


学会了一门技术,恨上了一门艺术...


杨东平:我似乎看到了中国孩子在巴学园的故事


随着微信推送规则的变化,或许您已经发现,一土教育的文章并不总能出现在您的推送界面里。下面一些小举动,可以降低咱们彼此错过的几率,您可以:

▫ 偶尔留言,哪怕跟我们say个hi~

▫ 时不时点一下"在看"和"",或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 给一土教育公众号"标星"

不想走散,也不会走散,因为我们都相信美好的教育。

↙点击【阅读原文】通往当当预售链接,把一土带回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