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谈华章|面向未来的教育,我们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一土教育 一土教育 2022-09-26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979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为中国的未来培养幸福的一代人

题图:https://unsplash.com/





写在前面:


我们经常会说未来是现在的孩子,未来的成人去创造的,所以教育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最近一两年关于未来有一个词叫做乌卡时代,它由四个英文单词组成:volatile uncertain complex and ambiguous。 意思就是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
那么在这样一个乌卡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对于未来都会有不太一样的理解和图景勾划。所以本次一土Talk,我们邀请一土学校创始人申华章来谈一谈从他的角度怎么去看待未来,以及必然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当下教育。
 

未来的教育


@SUE:


从你的角度来说怎么去看待未来?在谈到未来的时候,希望教育可以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图景?


@华章:


未来,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纵观整个人类历史,我们可能处在一个最特殊的时期。互联网的出现,个人效能时代变为群体效能时代,而后人工智能的出现,又让人类进入了机器效能时代。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这个世界一直不断加速发生着变化。

这可能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在我们有生之年很有可能会看到一个机器替代人类 50% 到80 %工作的未来。越来越多的黑天鹅事件会发生,整个人类社会将会有很多平衡不断被打破。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因为这样的未来难免会让人觉得失控。


所以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孩子在面对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未来时,他们的内心可以有一种掌控感,这种掌控感来自于他们拥有了一种应对变化的能力。
 
这个能力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解读,一个是勇于面对不确定未来的心力,另一个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实孩子天生都有这种能力,他们从出生开始,就对未来和外在的世界非常好奇,他们有很强的探索能力,也有很强的应对变化和改变自己的能力。但很多人长大以后,却失去了这些好的底层能力。

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我们要做一个超越分数、超越考试、超越外在标签、可以让人充盈内心的教育。


 不变可应万变的底层能力

如果说我们的教育到底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一土的育人目标是两句话:第一句是:做内心充盈的乐天行动者;第二句是:成为理性创新的高效学习者。
 
我们从第一年刚开始的时候,所有的人都特别喜欢第一句:“做内心充盈的乐天行动者”,这个愿景形容的是一个人生的两端。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充盈的?我们内心是不是有一种幸福感和内驱力?乐天行动就会真的想去做点什么事,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后来我们又加了第二句话,要做“理性创新的高效学习者”也是因为我们认为,如果没有现实世界的能力的话,无论心怀多远大的理想,最终只会成为一个空想主义者。我们想要培养出心怀理想脚踏实地的人,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核心的能力,一个是理性,一个是创新,一个是高效学习。

首先我们要做个理性的人,如果没有理性,创新是没有意义的。当然创新也很重要,中国现在有很多尖端的科技,基础科学和原创的东西还是比较弱的。因为现阶段在我们的应试教育里,要培养出大批量拥有创新能力的人还是比较难的。培养创新力跟人的底层状态有很大关系,当一个人的底层很紧张的时候就很难有创新力。

我们再来说高效学习者,现在的知识越来越多了,而且知识的更新迭代也很快,当我们走出校园到现实世界里,我们经常需要非常快速的学很多东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招聘单位反而不太愿意招那些有很多过往经验的人。因为这些人可能被他们的经验困住,招聘单位更希望招的是一些拥有快速学习能力的人。
 
我们在这些年不断的经验积累中,会发现还是要强调学习本身,从而培养出有终身学习能力,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高效学习者。




教育中的宏观与微观
 
现在我们讲教育的时候,经常会谈的一个词就是平衡。这个平衡包括很多不同的维度,比如课内课与课外课之间的平衡、学习与留白之间的平衡、文科与理科之间的平衡、自由与规则之间的平衡。这个本身也可以说是分数和底层能力之间的平衡。

先从宏观角度来看平衡的话,近年大环境下课内课和课外课的平衡被打破,产生向课外课的严重倾斜。所以去年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当然政策执行的整个过程也未必是最理想的,但这就是宏观层面的平衡。
 
那微观的平衡呢?微观平衡就是个性化,而教育最终极的好就是因材施教。
 
宏观背景是提供一些指导思想,但具体到某一个孩子,它其实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选择。而且孩子是实实在在时时刻刻在变的,因为我们的孩子一直在成长。微观平衡所要做的就是时时刻刻能够看到孩子的当下,才更容易给到孩子他们真正需要的帮助和资源。教育讲究的是能够帮助孩子搭好这个底层基础,这是我理解的微观平衡。

宏观和微观的平衡又是一个比较现实和尖锐的问题,实际上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一些整体性的挑战,比如说高考这样的评价体系。

@SUE:

宏观下,大家普遍还是更关孩子注知识与技能的层面,高考还会延续很长时间。那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学生学术能力,和他们的底层能力与底层状态之间的关系?
 
@华章:

现在国家出台的三维评价体系,上面的一层叫知识与技能,中间那层叫过程与方法,下面一层叫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其实跟一土框架的:1.知识与技能、2.思维构建、3.核心素养是非常像的。

我们还是要回到平衡,家长要看到全貌,这两个事情彼此之间也是不矛盾的。并不是说一定先要把学习搞好再去培养底层能力,或者先把底层能力培养好再去抓学习。这两件事其实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我们经常看到孩子的底层能力培养好了,就有更强的学习动力,也会有更好的学习方法。如果先抓学习,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起来了、学习方法好了、学习成绩好了,反过来也促进他的自信心也会促进他底层能力的培养。

“看见”特别重要

我们很容易看到孩子的成绩,看到孩子有什么成就,但那些不太容易被评估的东西也应该被看到。比如说我们看到孩子做某一件事情特别锲而不舍,花了三个小时把这件事做出来。即使没做出来,家长也可以看到这个孩子花了三个小时做一件事并没有放弃。

我们要看到一些底层能力的成长就是这个,因为底层那些东西是没法评估的,但确实需要被看见。例如:专注力、协作能力、思维能力、坚毅力、做一件事情的决心、批判与独立思考能力。这些东西有时候在孩子身上不容易被看见,有时候甚至是一个人一生的过程。很多时候这些底层能力是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在很多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才会显现出来的。
 
在一土我们经常说教育,其实教和育里的“教”更多的是知识与技能的层面上的,而“育”更多是回归到育人体系里的核心素养。这两部分我们一直希望可以做得更扎实更深入。
 
现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一个人的底层能力会愈发的凸显它的重要性。因为知识获取已经不再单一于课堂了,更多的是来源于每个人自主学习的能力。真实世界里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未来社会注定对于个人更多关注的方面。
  


全局的教育


教育应该是一个及时关注一个人底层整体建构的体系。如果把人的成长去比作一棵树,从一棵小树苗最后成长为参天大树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需要同时去成长它树叶部分,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还有树干部分,也就是思维构建,还有树根部分,就是核心素养。
 
一个好的教育在每个阶段,这三部分都是同步成长的,而传统的教育很少有意识地从这三个层次去培养孩子。
 
教育真正意义应该是帮助每一个人,实现一个幸福的人生才是成功的教育。我没有办法说,因为这个孩子最后去了清华、北大、哈佛、耶鲁,或者说最后去了谷歌去了腾讯,来评估这个人是成功的。成功与否其实是在内心世界,这个孩子有没有在一个美好的状态里面生活,才是我们如何判断成功的一个标准。
 
我们大家也都知道,北大教授在前几年就在说关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空心病。有很多教授在反观这个现象的时候也说到,空心病不只是在大学才有的。在教育中,当你把 90% 的精力和关注都放在了知识、技能与成绩的层面,而忽略了底层建构的时候。就像一棵树上半部分貌似花繁叶茂,但它本身并没有一个稳固的根基。

就是说,所谓的考上了一个俗世意义上的理想大学,有了一个理想的出口以后,孩子反倒会回到一个底层上的缺口。缺乏意义感、缺乏目标感,这不光困扰孩子很多成人也面临这样的一些困境。
 
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自我的认知,和对自己深度的觉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擅长于做什么,慢慢地去构建他们未来更大的目标感。
这是我们这些年一直在做的一个努力和探索。

@SUE:

作为一土的孩子,如果从这个维度上来说,有哪些格外不一样特色和优势么?


@华章:

我们很欣慰的看到,“迷之自信”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如果要说一土的孩子从全维度上有什么呈现的话,那就是状态好。有些家长会说:“我们家孩子怎么就迷之自信呢?成绩还没那么好的时候,就特别的有自信。还有些家长就很开心:“我的孩子特别的有自信,特别阳光。”


一个孩子很自信,他的底层就是很放松的一个状态,这个特别重要。因为人的成长就是大脑里在构建各种各样的链接。如果孩子很紧张的话,他的大脑也是一个很紧的状态很难产生创造力的。所以如果这个孩子的底层放松以后,你会发现他的眼睛很亮,看到什么东西也很愿意去主动吸收,整个人都是很 ‘OPEN’ 的状态。
 
我们的孩子都很喜欢运动,很喜欢奔跑,他们都是一个打开的状态。他们没有接收到很多评判,这让他们内心有很强的安全感。内心安定充盈的孩子,状态就会很不一样,你会发现他们的内驱力是自然而然的。他们非常勇于表达,我们的孩子出去之后,经常就是第一个发言的那个。

勇于表达感想的孩子自然就有创造力,因为他提出的一些观点没有被打击过,总是被鼓励的。当我们有平和的内心,观察的细心,尊重的平等心,最好的教育会就在孩子身上自然发生。
 
@SUE:

是的,我们经历了 6 年的时间,确实有一些孩子中途因为家庭搬离这个城市或者出国的原因离开。有去国际学校的,也有回到了公立体系的,也有去选择另外一种双语教育的,但我们的孩子在学业上,基本都是一个无缝衔接的状态。而且从家长的反馈来看,孩子们都呈现出这种快速适应新环境的底层能力。
 
@华章:

教育是一件很神奇的事,你培养孩子的时候并不见得非要做很多事,你能够看到孩子并且跟孩子有个好的关系,很多事情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教育有时就像农业,小苗长在那你不要去干扰他,只要给他阳光雨露和合适的土壤,它是自然而然成长的。

然后我最大的建议就是每个父母,每个关注教育家长都可以试图从改变自己开始。家长的认知大概率会决定他们的孩子未来能够走多远,因为孩子的成长性和改变性是天生的。你做好孩子的榜样,孩子自然就会在耳濡目染中习得。
 
还有就是和孩子保持一个畅通的沟通,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因为只有沟通,他才可能和你有一个平等的对话,只有平等对话下孩子才能感觉到自己被尊重。只有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他才能感觉到他有安全感,只有在安全感下真正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

这不光只是在教室层面才会发生的事情,在孩子日常生活的家庭场域里我们同样也可以这么做。教育不要仅仅从知识层面去理解,教育是要在更大的层面上去启动孩子的内心系统和内驱力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然的学习者。


▍为人父母是一场与自我与他人共同成长的修行
  
2020 年的时候一土出了一本书,叫做《学校是比较大一点的地方》,内容是我们老师写给家长和孩子的 105 封信。


里面充满着很多我们在教室里和课堂里,以及老师与孩子日常沟通中发生的故事。很多内容都可以迁移在家庭的场域里面,可以帮助每一个父母变成一个更好的,孩子的倾听者、协作者以及助力者。
 
在教育这条路上,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成长,我们自己的自我反思,因为培养孩子是件很难的事。就像骑自行车,我们都知道保持平衡是最难的,一开始上路最容易左右摇摆。就像父母在育儿路上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左右摇摆,然后在中间的时候,又觉得两边不靠心里不踏实,特别没有掌控感。但在与孩子同行的教育中,我们是要逐渐培养自己去接纳这样一个不确定性的感觉。
 
养育孩子这件事情就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我们永远在一个过程中,在过程里看到孩子的成长,我们自己也跟着成长。我们的成长都是在变化中发生的,如果所有都是一成不变的,成长这件事是不会发生的。

不要相信有一个框架或者一个套路,可以把问题全部解决。家长可以做的事就是接纳这么一个变化的过程,然后经常去做一些自我反思,再在这个过程中陪伴你的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经常会说孩子是一面镜子,最终养育其实也是一个通向自我认知的过程,也是伴随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一生的修行。所以我们需要不急不躁,希望在教育的路上我们能够一起越走越远,在赋能孩子的同时也让我们自己的人生有更大的绽放。

-  END  -


一诺:三种问题


一土广州:来听听一土家长讲一土的故事


那些育儿理论,曾经离我很远


↙点赞、转发、在看 | 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