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影响学习的三个维度,最重要的是......

一土教育 一土教育 2022-09-26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997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为中国的未来培养幸福的一代人

题图:https://pixabay.com/



写在前面:


又是一年择校季,如何给孩子选择适合的学校,以及如何去理解真正的优质教育,成为当下许多父母都在思考的话题。近期,一土Talk邀请了一土学校资深顾问、北京八中少儿班素质班元老,程念祖老师做客我们的直播间,结合他40多年的教育从业经验和一线观察,和我们分享了他眼中的优质教育。希望这篇文章,能给许多困惑中的父母,带来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考。


01.

优秀的老师决定了优质教育 

Sue:


首先,想问问程老师,作为一个资深的教师,从您的角度来说,如何看待优质教育?优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有哪些?


程老师:

 

优质教育不仅仅与学校有关,更重要的,是跟老师有关系。优秀的老师做出来的教育,就是优质教育。


那什么是优秀的老师呢?我觉得对学科老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他教的课,学生“愿意学”;第二是他教出来的学生在这个学科上面真正做到“会学”。我觉得优秀教师的追求目标就是让学生喜欢学、会学。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至于学生考多少分,考上什么学校,并不取决于老师。一个孩子的成长路上,影响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自身条件、家庭因素等。所以,我觉得让学生愿意学、会学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教学。

Sue:

您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就是课程,课程就是人”。从老师的角度,您觉得是什么样的特质能够让他成长为一个好的老师?

程老师:

“人就是课程,课程就是人”,也是我慢慢悟出来的,因为不论是什么课程,都要通过老师跟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去实现,所以,老师本身的素质非常重要。

老师的素质,核心体现在老师心中是否有学生,时时关注学生是怎么想的、怎么思考的、学生现在需要的是什么、学生处在什么样的水平下、处于什么样的认知状态,这些都非常重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认为作为老师,就已经走上了当老师的正路,方向就对了。这样当老师也会越当越有味,因为这个过程本身,要探求的东西,是无穷无尽的。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Sue:

现在很多家长在择校的过程中,都会被学校张贴出的强大师资背景吸引,比如说“名校毕业、名校老师”等外在的光环。您如何看待这些光鲜华丽的背景与老师的核心素质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老师个人耀眼的学术背景,是否是他可以很好地支持到学生的必要条件?

程老师:

首先,没有一定的学术背景,想要当好老师,还是有一定障碍的。但是学术背景并不是不能变的。每一位老师都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向老教师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学术背景。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但其中最难得的是他是否愿意当老师,什么事情都比不过“我愿意”,还要心中有学生,不要求有大爱,但至少要有责任感。看到孩子时,我经常想,小孩子打心底里管我们叫一句老师,是很不容易的。

02.

 三十年来,教育中的那些变化 

Sue:

很多家长其实都理解什么是好的教育,但当下整个教育生态并不那么友好,包括现在的很多变化,虽然从政策层面上来看,是在朝着回归教育本质的方向去走,但事实上,评价机制等很多别的因素,也决定了一两个政策并不能根本性改变现在主流的焦虑与淘汰驱动的教育生态。您如何看待这二三十年来,教育的变化? 

程老师:

我觉得这些年最大的变化就是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就把竞争机制引到教育中了。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竞争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问题是在学校里,竞争考试分数、竞争名次,名次高就上优秀的高中,最终进优秀的大学。在这个连锁链条里,家长也不得不去带着孩子追逐分数。这种变化跟我们过去接受教育时的情况,区别太大了。我接受教育的时候,没有说非北大清华不上,而是想着是否适合自己。现在家长的追求跟过去很不一样。

过去的家长和学生,都没有那么功利。父母也没有一天到晚盯着孩子,父母如果是在很努力学习、很认真地去工作,这本身就是孩子很好的榜样。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我在北京八中少儿班和素质班(简称八少八素”),会对孩子做一个认知及心理方面的评估,在这个评估里面,有三个维度,我们会基于这三个维度,来对学生的学习认知结构进行分析。第一个是认知水平,第二个是学习的适应性,第三是家庭教育。

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领衔全国很多师范院校心理专业的老师们,在全国取样进行研究,获得常模。后来发现,有几项的变化特别大,包括家长的过度期待和过度保护,还有父母教育观念的不一致性,教育原则的前后矛盾等。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认知、学习适应性和亲子关系三项中,家庭教育中的因素(如过度期待、过度保护、父母教育观点的差异……)成为学生发展短板的限制因素的达到调查样本的50% 以上,甚至有的达到70%。从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

03.

 父母要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支持到孩子?

Sue:

那家庭的影响因素既然这么大,您觉得父母如何做能够更好地支持孩子,可以从哪些具体的点上入手? 

程老师:

我观察到,家庭教育好的家长,不一定是要陪伴孩子时间很长,陪伴孩子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而“身教”更为重要。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都觉得孩子过分地看电视、玩手机。但问题是如果父母一没事就看手机、看电视,而孩子非得到屋子里去做作业,做完还要有很多其他的学习任务,那孩子当然是不愿意的。所以,父母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

在家里,父母到底要关注孩子的什么呢?我觉得父母应该关注孩子是否有幻想,再大一些,是否有理想。幻想、理想和信仰,这些对人来讲是不可缺的。上学不要那么功利,读什么书也不要那么功利。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我之前当班主任的时候,经常跟家长说,在跟孩子一块吃饭的时候,有两件事不要干,一是别在吃饭的时候斥责孩子,容易搞得大家心情不好,而且影响消化。另外,吃饭的时候不要把自己的不愉快,比如在工作单位的不愉快,人际关系的不愉快,拿到饭桌上说。在饭桌上尽可能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气氛。

成人在交往过程当中遇到的不满意,比如说哪个领导不好或者哪个同事不好,我觉得最好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要鼓励孩子多和同学交往,要看到别人的优点。这样,孩子长大以后,和人交往时,也会先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与别人共事时,能友善待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发挥同事的长处,做好工作。总之,这点对孩子的成长特别有益。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总而言之,在家里面,损害孩子积极向上的事情不要做,损害孩子求知欲的事不要做,他喜欢什么,就可以让他关注什么,尤其对小一点的孩子,暂时耽误点考试、少拿几分,都不重要。在我看来,一个孩子要是没有求知欲是最危险的。

孩子要有理想,要有追求,并能管得住自己,要有追求。所谓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家里营造的环境,或者家庭教育、生态环境很重要。

还有就是尽量较少地比较,尤其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或再反过来,拿自己孩子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也是有害无益。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你要尽可能地做到了解他的心理状态,成为理解孩子的父母,孩子才能够更大程度上亲近你、尊重你,你才有可能帮助他改变。

如果孩子跟父母一直很亲近,愿意把他的心里话告诉你,这就是家庭教育上的成功了。

有不少孩子是跟父母不亲近,他们会觉得,我知道他们也是爱我的,但是我想做的事情他们总是不让我做。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Sue:

是的,所以一个成功的父母,最终就是理解孩子,且最大程度上和他保持亲近感,让彼此有平等对话的可能性和渠道。有家长问,那说到孩子想做的事情,对这个“想做”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定义,比如初中的孩子想要买手机,可以吗?作为家长可能会担心他过度使用。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您有什么合适的建议?
 
程老师:

我们小时候也一样,父母越是不让我们干的事,越想干。在家里,父母不要离不开手机,你离不开手机,孩子也一定会觉得这里面一定很有趣。另外,我觉得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给他买手机也不是什么太坏的事情。再说,孩子也需要用手机来跟父母联系,引导孩子有节制地使用就行了。

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他对手机的兴趣是不是超过其他的兴趣,比如阅读的兴趣。如果他对别的兴趣比对手机的兴趣更大,手机在他的生活中所占的位置就不会那么大。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所以玩手机上瘾,表面上看是对手机上瘾,但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孩子精神贫乏的表现。父母需要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跟他有很好的合作,引导他怎么正确对待手机。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追求真知,追求真理。

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多独立意识,有自己的独立想法。有时候甚至你越不想让他做什么,他越会做什么。我们可以顺着这样的趋势,更多地把他作为一个成人来平等对话。把道理说明白,相信孩子,他们也应该有自己的判断。

好多事情也是要从小做起,比方从小就需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在家里,不是父母把什么事情都做了,孩子只注重学习,而是要让孩子承担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收拾碗筷、洗碗,或整理房间等。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无论在什么时候一个人责任意识都很重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需要在家里引导他们的责任感,比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有一些问题就好解决,以后做事情,就会比较自然地想到应该先做好自己应该做的,然后才是自己喜欢做的。

04.

 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Sue:

我们都知道对于孩子的学习,学习动力和内驱力很重要,您觉得应该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呢?

程老师:

就是父母要给孩子正面影响,父母爱学习,孩子就会爱学习。比如说在一个家庭,哪怕妈妈是一个工人,但只要空下来,她就会拿本书看,那孩子也会越来越喜欢看书,也会觉得书里面很有趣。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当他脑子里有什么想法的时候,他也会发现书里面的东西能够帮助他,或共鸣,或解惑。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Sue:

您也谈到,小孩子应该有幻想,要做梦。因为有了理想,长大后就会有信仰有追求。在这方面,怎么才是最好的引导?

程老师:

那我们首先要问,父母是不是有理想、有信仰?在学习上,如果父母一天到晚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只要分数高、名次高,就什么都没关系了,甚至还给孩子物质奖励;反之 如果分数不好,名次低,就会暴跳如雷,这样的父母,只能驱使孩子只关注眼前的短期目标,而不是真正去热爱学习。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表现跟家长的要求是非常一致的。作为家长,最好的支持是鼓励孩子在学校全力以赴、好好学学,并能看到他的进步,回家只要按要求完成作业就行了,不要加码做题。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如果孩子有额外的精力,对学习有更多的需求,就给予额外的支持。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期待去学习。

05.

优秀的孩子有哪些共性?

Sue:

您曾经带的八中少儿班,大多都是大家眼中的天赋儿童,和在学业上非常优秀的孩子。从教这么多年,从这些优秀孩子身上,您看到的比较大的共性都是什么?在这共性里面有多少是天生的?又有多少是可以后天影响和改变的?

程老师:

共性是,都比较聪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在 10 岁以前,受到了来自父母的比较好的教育,包括培养认知能力。人的一般认知能力,多数在12 岁时达到峰值。进少儿班、素质班之后,他们中发展得最优秀的孩子,并不是智商最高的那些孩子。优秀的孩子,最大的共性就是求知欲旺盛,并且能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学习的方法,而这些正是后天形成的,是家长、教师可以发挥能动作用之处。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还有一部分孩子是有表现欲。在我看来,这个年龄的孩子有表现欲不是什么坏事,但是要引导,不要变成为表现而表现。要在课程设置上,创造有利于孩子充分表现的、获得成就感的机会。

如果说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但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也非常重要。首先,一个人要走向成功,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充盈积极的内心状态。比如我们在八中少儿班、素质班,给孩子开设了自然体育课,除了上体育课,每周也会有半天要去野外进行徒步、爬山、骑自行车、滑冰等,这样孩子们的身体就比较好,意志力得到锻炼,团队精神强。

其次,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会学习,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孩子。在八中,我们还有研究性学习,每学期都有一个星期,这段时间不干别的,而是鼓励孩子围绕一个主题来研究,实现自主学习,并写出学习报告。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学会学习,一定是学而时习之,会自己复习,会把复习作为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环节,能够做到温故而知新。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着重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

另外,很重要的就是社会实践,带孩子们到农场、农村、工矿、贫困地区,让他们去体验中国基层社会的真实状况。当时,我也曾带着十四岁的孩子们去农村学校支教,这些经历与体验对他们都是很宝贵的。

结语:

一土的一位创校老师曾经分享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她说,“我们在做教育的时候,面对的永远不是孩子,而是孩子背后的整个家庭。这就好像孩子是显示器,显示出的,永远是成人带给他的一切。”

图片:来自https://pixabay.com/

而出问题的时候,往往不是“显示器”的问题,而是“主机”的问题,如果主机没有一个好的操作系统,很容易就被外界操控,最终显示出来的东西可能未必是你最终想要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学。希望我们每一位为人父母的成人,都能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言传身教中、在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中,更好的去理解与同理孩子,并最终支持他活出自己最好的样子。

谨以此文,与天下所有的父母共勉。
-  END  -
推荐阅读


对谈华章|如何做充满幸福感的教育


ETU Talk- 郝景芳|AI时代孩子的思维如何升级?


选择一土,就是选择“深耕”

↙点赞、转发、在看 | 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