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吉岭的盛名》之下,打破“第三世界农业幻想”|读书会报名

食通君 食通社Foodthink 2022-10-22

《大吉岭的盛名》中文版&英文版封面


《大吉岭的盛名》

作者: [美]萨拉·贝斯基(Sarah Besky)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印度公平贸易茶种植园的劳作与公正
原作名: The Darjeeling Distinction: Labor and Justice on Fair-Trade Tea Plantations in India
译者: 黄华青
出版年: 2019-1
页数: 335
定价: 79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2516460


对于西方人而言,产自印度大吉岭的红茶,是中国茶以外,最受欢迎,也是为数不多值得不加糖加奶单独饮用的茶,甚至被誉为“茶中香槟”。


那么,大吉岭茶为何如此独特?欧美市场随处可见的“公平贸易”茶叶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美国人类学家萨拉·贝斯基(Sarah Besky)前往大吉岭,深入茶园、茶工和产业链各个环节,前后开展了31个月的民族志田野调查,出版了《大吉岭的盛名》一书。


在书中,作者回顾了大吉岭如何成为大英帝国殖民版图中的一块,并且在鸦片战争后成为重要的茶叶产地,包括植物猎人和殖民者如何把源自中国西南的茶叶、茶工和家庭生产模式带到大吉岭,最终形成了当地的茶叶种植园模式。


作者也分析了在大吉岭因为茶而翻天复地的变化里,凸显的农业生产与消费全球化后产生的问题。通过目睹、倾听、研究,作者描述了地理标志、公平贸易或大吉岭地区的廓尔喀独立运动等很少被提及的细节。这些看似高举“正义”大旗的行动,回避了大吉岭当地因为全球产业链的茶叶生产消费所导致的“道义经济”(moral economy)崩解,这也导致公众对今日大吉岭茶产业中的不正义“视而不见”——这正是书中最核心的批判。



穿着民族服饰在大吉岭茶园里采茶的女性劳工。图源:https://unsplash.com/s/photos/darjeeling

本期食通社读书会,我们邀请到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茶山申遗工作参与者、茶行业从业者、茶山青年作为领读与分享嘉宾,共读共议,比较讨论:

  • 茶的品味与价值是如何被塑造?

  • 公平贸易与地理标志认证如何成为一种营销手段?认证真的能带来它们想要的结果吗?

  • 道德商业项目能否拯救后殖民时代的茶种植园?

  • 茶农为何会怀念殖民时代?

  • 全球化时代,大吉岭如何面对赝品竞争、茶工权益、生态可持续等问题?


我们也希望借由这杯“大吉岭”茶,回到中国的茶产地,讨论我们当下追赶全球市场与接续传统文化的困境和挣扎:

  • 大吉岭的故事有它的中国版本吗?

  • 中国茶与大吉岭茶的种植、加工、消费和品饮的有怎样的互动和区别?

  • 中国茶面对世界市场地位有何“焦虑”及其如何回应?

  • 各种政策和市场手段,如何才能真正惠及一线小农?


   - 本期领读老师  -   

 

覃延佳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专业博士、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后。现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人类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首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环球时报》“希望英才”青年学者,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20-2021)。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人类学、华南民间宗教、西南边疆民族历史、茶文化。


曾发表《大吉岭的盛名》相关评论:《为何那么多茶人讨厌小罐茶?——茶、道义经济与“第三世界农业幻想”》、《茶与民族主义:中国茶文化的叙事困境》


   - 本期分享嘉宾  -   

 

李舒萌


康奈尔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关注市场经济转型,新兴市场的建构和多样化的经济体系,目前正在研究国内有机食品的价格构成,并从2019年开始,拜访了全国各地的有机食物生产者及消费者。此外,她还作为志愿者,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和多家农场深度参与了生产端的工作。


曾在食通社发表文章《和〈山海情〉不一样的西海固扶贫故事》《会种蘑菇了,然后呢?小农户如何参与价值链》

 

周一


上海大学历史学在读博士生,曾从事记者、乡村文化传播等工作,关注乡村文化景观遗产、遗产与社区发展等话题。2016年开始参与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申遗工作,至今仍以各种借口赖在茶山不走。

 

王昊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长期从事与茶相关的工作。2013年成立雨香斋茶工作室,致力于寻找好茶样本,以史料为依据的实地考察安徽、福建、云南等茶产地,试图接续中国茶的传统。2018年开始,以明清文人茶为线索,逐步探索并尝试解读“好茶的标准”问题。

 

覃泳江


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居广东。自2012年起担任Ethical Tea Partnership中国负责人,推行茶叶产业可持续项目。现在为一家法国茶叶公司采购总监。此前在多家外资公司采购部门从事供应链监管工作。


曾在食通社发表文章《一片树叶看三十年风云》

 

苏玉亩


布朗族,云南景迈山茶农,摄影爱好者。参与2021年“乡村之眼”民族志影像研修生项目,正在家乡拍摄民族志纪录片。

 

倪永旺(小牛)


彝族 ,社会工作与管理本科毕业,关注与支持返乡青年参与生态种植、老种子保育以及乡村深度体验游。2019年和妻子在贵州雷山县雀鸟苗寨创办慢友生态家庭农场,种植、加工山地生态茶叶。

如何参与?

扫描下图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填写并提交报名表,根据操作提示加入食学社共学群。



你需要

自行购买或借阅本书。(各大购书网站有售,也可自行去实体书店寻找)


在阅读计划内完成阅读,参与社群及会议室的分享与讨论。


*已在“食学社”群内则无需报名,重复报名信息默认不回。


*请尊重作者及出版机构,遵守群规,请勿在读书群内伸手或分享盗版电子资源。


共读计划


第一次线上共读

9月29日(周三) 20:00-21:30

内容:导言(P1-P58)及本书阅读计划

 

第二次线上共读

10月6日(周三) 20:00-21:30

内容:第一章:大吉岭(P59-90)、第二章:种植园(P91-136)

第一章讲述大吉岭的殖民历史,从被选址成为英国人的“避暑山庄”,到建起产量丰硕的茶种植园产业;第二章阐述在大吉岭由工人、管理者与茶树之间形成的“三方道义经济”,拆解茶工视角下“行业”和“生意”的不同。

 

第三次线上共读

10月13日(周三)20:00-21:30

内容:第三章:产权(P137-178)、第四章:公平(P179-214)

第三章将研究大吉岭的地理标志认证现状,厘清本为工业化农作物的大吉岭红茶如何被重塑为拥有独特“风土”的农产品,大吉岭茶叶以及茶工的技艺(甚至茶工本人)如何成为印度的国家遗产;第四章讨论公平贸易认证的问题,这种认证体系对于茶工、生态环境、种植园村落是否真的“公正”?

 

第四次线上共读

10月20日(周三)20:00-21:30

内容:第五章:主权(P215-266)、结论(P267-282)及全书讨论

第五章将结合书中多个主题,描述作者在田野调查期间亲历的廓尔喀民族独立运动,探讨廓尔喀茶工对于大吉岭及其种植园的过去及未来的看法;结论部分将再次梳理和总结前文中提到的三项公正运动的共同线索。


- 分享和讨论流程 -


领读老师分享:20分钟

分享嘉宾互动讨论:30分钟

提问和开放讨论:40分钟



关于食学社共读计划 

认识世界,从认识食物开始。作为可持续食农领域的写作和学习的社区,食通社以每月一本书的频率组织读书会,并且邀请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成为领读人或分享嘉宾,结合他们的知识与经验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展开讨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一个共学社区,对食物体系展开系统性的学习。欢迎加入我们,让我们一起认真阅读,好好吃饭!


*食学社共学群已更名为“大吉岭的盛名|食学社“,曾参加过读书会的伙伴可通过微信聊天搜索关键词“食学社”找到并置顶本群,以防在共读期间错过讨论与通知。



往期共读书单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

《为食物辩护:食者的宣言》

《吃的法则:经典日常饮食手册》

《杂食者的两难:食物的自然史》

《菜篮子革命:从共同购买到合作找幸福》

《粮食战争: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的新描述》

《吃是一种公民行为》

《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蚯蚓的故事》

《盐糖脂:食品巨头是如何操纵我们的》

《不生不熟:发酵食物的文明史》

《第三餐盘:明日饮食探究之旅》

《田间面包店的奇迹》

《烹:烹饪如何连接自然与文明》

《消失的城乡边界线》


“没读过这些书,不好意思自称吃货|读书会盘点“

*详情可前往食通社豆瓣主页,打开豆列“食学共读”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35459538/


统筹:小树

编辑:小树、天乐

版式:莳梧

  扫码打赏,支持原创知食  


点击图片,阅读相关文章


回复关键词,了解更多内容

近期热文 | 食物课程 | 农友大会 | 菜市场 | MOSES | 食通社在路上 | 前沿食农 | 小农故事 | 节气餐桌 | 食农活动 | PGS | 种子 | 女性 | 气候 | 日本 | 作者 | 招聘 | 转载



▼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食学共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