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与种菜能碰撞出怎样的行动?丨北京丰年庆分享会报名

丰年庆 食通社Foodthink
2024-08-04

本期活动策划

王 有 枣

北京丰年庆共创伙伴,公众环保行动领域近20年的从业者。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从当代中国电影浸入叙事学、民族主义的研究。2021年她发起的“气候 X 文化”项目在疫情中启动,旨在推动气候与文化艺术领域和专业人士的跨议题内容共创。获得助理朴门永续设计师认证,她的种植实践纪录发布在视频号:CBD一米菜园。


过去几年,尤其是疫情以来,我们看到种植成为了许多城市居民追求的新热点。我在2020年开通了视频号“CBD一米菜园”,这个制作粗糙的视频栏目一开始是为了在隔绝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园子里种的花花草草,堆肥打扫等活计,和我们朋友们交流生活的点滴。没想到因为这个小小的尝试,我结交了很多新朋友,也和很多老朋友开启了新对话。



这些对话包括:你可以种菜供你们一家吃么?我家适合种一些什么植物?土从哪来?怎么开展家庭堆肥呢?从这里说开去,我们进入了纪录片的尝试,进入个体行动与社群行动的探索。同时,我也看到更多本土的艺术家与行动者,将艺术与种植结合起来,去探索、去体认、去思考我们生活和社会里长久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今天我想把我感兴趣的几个项目分享给大家,并邀请大家来参与这几位主创的分享活动。


四川美术学院靳立鹏老师说,人类今天的困境令他想起德国艺术家博伊斯(Joseph Beuys)在几十年前面对生态危机说过的一段话:“假如人类不去考虑自然的智慧,拒绝与其合作,自然就会用暴力的方式迫使人类另寻他路。我们正处于不得不做出决定的一个节点。但是现在我们仍然有可能做出自由的决定走上一条不同以往的道路。我们仍然可以决定将我们的智慧与自然的智慧同频。”


于是我们见到了川美愈园计划的出现:这是对瘟疫、气候变化等“人类世”生态危机的回应。



愈园以社会雕塑、朴门永续和系统思维为理念基础,它融合了生态艺术教学、食物森林、社区堆肥、土壤修复、养蜂、种子图书馆、生态美育与疗愈等多个主题,是链接校园内外与城乡社区的长期项目。



愈园中的“社区堆肥与培土”项目正在将川美学生食堂的所有生厨余每天运往愈园通过社区堆肥就地转化为腐殖土,探讨土壤修复、垃圾减量与碳中和,以及缓解气候变化。



在这里还有通过竹编非遗手艺,制作落叶堆肥装置的实践,以及通过陶艺非遗制作蚯蚓塔的工作坊,陶土材料本身与土壤息息相关,还可融合了绘画、雕刻等形式。“愈园计划”提供的是一种希望的美学。






就地生长——城市犄角旮旯种植峰会,是以城市小空间种植为主题,邀请胡同的在地居民、银发族代表,和来自北京不同地方的热爱种植,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一起做的一个对空间的共创。在这里,大家分组并结合人对空间的设计,对生活方式的具体诠释,对可持续的理解,每组做出各自的设计。



这是发生在艺术项目“超大杯社团”下的活动之一。北京东城内务社区:一个老城胡同社区 75%以上的老龄人口。“超大杯”指项目所在地的银发族,他们代表超多的阅历、智慧;在通过艺术形式开展的青老对话中,种植成为了一个有力链接银发族与年轻人的话题与场景。在这里,叔叔阿姨和年轻人交流了各自的”辛酸苦辣种植史“,并在气候友好的原则下开始共同设计”就地花园“。



超大杯社群包括“缝纫时间”、“戏剧小组”和“胡同居民应对气候变化小组”,在其中的气候变化小组里,叔叔阿姨给气候变化这个常常被政治、技术霸占的话题增加了生活、人、社区的面向,给许多在气候变化议题下觉得自己很渺小、很无力的年轻人提供了行动的灵感。







超大杯社群的其中一位促发者Terry强烈推荐了《勇敢者的阳台——营养、材料与未来生态》的展览,该展览获得2022年现代汽车文化中心Hyundai Blue Prize Art +Tech获奖方案。在这个展览现场,除了来自国内外13个艺术家/小组的艺术作品之外,我还看到了熟悉的居民区阳台、公地的景象:废旧陶瓷洗手池、马桶、搬运箱,被改造成种植容器,与被扔出来的废旧沙发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与不确定性的新空间。后来看到采访,了解到策展人邢丹确实在望京南湖渠社区研究了阳台、社区公地的变化。



策展人邢丹说:由阳台通往人类未来。阳台虽小,但每个人都在进行最大的智慧输出和创造,本身就特别有生命力。阳台也是一个过渡空间:室内的人们在向外延展,室外的阳光也会进来供阳台上的植物或者动物去生长。阳台其实就是特别契合当下的话题——怎么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地为未来生态找寻解决问题的框架,打开想象。


解构”动物-肉-食物“,直面植物性材料,环境问题,这个展览的很多作品的话题都充满了挑衅意味,与尚未能盖棺定论的焦灼感。我还喜欢那些交织在展览叙事之内的”活的“展品的体验,比如达莎·察彭科《植物皮草》上的奇亚籽嫩芽,需要工作人员定时浇水、收割。



徐超凡的作品《都市微菜园》,是艺术家用生活废料加工而成的可再生花盆,不仅能种植物,花盆还会在土壤中逐渐分解成可供植物生长的养料,提高土壤的肥力(下图来源:郑若楠)。在展览过程中,还组织了观众参与制作自己的盆栽作品的工作坊。



对于一个这样复杂的展览,我也一直好奇邢丹是怎么把他们都收入一个主题,和她怎么找到艺术家、场地和支持方这么一个曼妙的组合。





希望你喜欢以上简单的案例介绍。


我们邀请了以上案例中的行动者来分享他们的经历与背后的故事,欢迎你加入2023年1月5日晚的线上分享会,一起讨论菜园里艺术行动的意义。


在我们建立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时,种植与食物生产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艺术家为什么会对种植、食物生产、土壤等感兴趣?

可持续、气候变化等抽象概念怎样在具体的艺术行动中被实体化?



菜园里的  行动者


2023年1月5日(周四)

19:00-21:00


参与种植、食物生产、土壤呵护的先锋艺术行动者们将会分享各自的实践并与彼此对话。他们将分享做了什么(WHAT),为什么有这样的艺术行动冲动(WHY),以及他们通过怎样的方式将种植与艺术行动结合(HOW)。


  分/享/嘉/宾  

靳立鹏|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生态艺术特色工作室导师。博士毕业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当代艺术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动物伦理与当代艺术研究。国际生态艺术家目录(The Ecoart-list)成员,全球生态教育联盟顾问。2020年发起并带领 四川美术学院“愈园计划”。

邢丹|策展人,从事艺术+科技方向研究及策展,致力于混合媒介叙事与生物、生态话题的研究,试图用一种日常化的叙事方式,探讨技术的多样性,以及艺术与科技创造未来人类跨界生存、万物共荣的可能性。《勇敢者的阳台——营养、材料与未来生态》展览的策展人。

郑圆|作为社区营造工作者和胡同居民,深耕在朝阳门街区。艺术项目”超大杯社团计划“的核心成员与社群工作主力。希望从日常和个人生活史中提取媒介,关注和营造都市里的“小自然”,也从社区出发,自下而上地构建混龄的、小规模的但多样化的公共生活。

王有枣|本次对话活动发起人,丰年庆北京活动的共创伙伴。王有枣是公众环保行动领域近20年的从业者。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从当代中国电影浸入叙事学、民族主义的研究。2021年她发起的“气候 X 文化”项目在疫情中启动,旨在推动气候与文化艺术领域和专业人士的跨议题内容共创。获得助理朴门永续设计师认证,她的种植实践纪录发布在视频号:CBD一米菜园。曾作为嘉宾做客食通社播客节目“食日谈”▼





   主/持/人  


房园|负责协调北京丰年庆,也曾作为景观设计师跟周边居民一起设计建造花园。


   -  如何参与  -   


- 分享会形式 -

腾讯会议+食通社视频号直播

 

- 直播预约 -


- 报名方式 -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填写表单报名


- 入群交流 -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食通君微信

请备注「丰年庆」,进入分享会交流群

已在食通社社群则无需重复添加



关于北京丰年庆

2022年,我们希望联合更多北京的伙伴,一同跨界共创北京丰年庆,并在其中呈现生活、生产、生命多样的美好,如不同种植方式下产出的食物、丰富各异的老品种作物资源及背后的故事、多样的生活方式选择……

 

虽然诸多原因使得今年的线下活动未能成行,但我们将联络多个伙伴、机构,于12月22日-1月15日,开展一系列围绕多样性和可持续生活议题的线上活动。

 

欢迎关注食通社公众号,获取最新活动信息!我们期待“丰年庆”能让带着“多样性”的人们在这里相遇、联结、并在未来某刻,共同行动。




 

北京丰年庆共创团队


食通社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农民种子网络

自然之友

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

王珏

郑圆

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

无毒先锋


统筹:房园

策划:王有枣


海报设计:黄海澜

推文版式:张十五



  扫码打赏,支持原创知食  



回复关键词,了解更多内容

近期热文 | 食物课程 | 农友大会 | 菜市场 | MOSES | 食通社在路上 | 前沿食农 | 小农故事 | 节气餐桌 | 食农活动 | PGS | 种子 | 气候| 日本 | 作者 | 招聘 | 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分享会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食通社Foodthink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