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非遗丨“挥刀”毫厘间,刻出中国书画之美!



对于大自然之美

历朝历代文人雅士的表现形式皆不同

有人用笔将其描绘在宣纸上

有人则是用刀将其刻在了

不足两厘米的骨片上

今天惠惠要给大家介绍的

坐落在深圳市龙华区的非遗

“微刻画”



01

专注毫厘的刀尖艺术




微刻画,是指在微书与微画的基础上,融汇单刀浅刻的技法,将万象天地裸眼刻画于方寸之间,是我国传统书画艺术与微型雕刻的完美结合。



中国的微刻历史源远流长,约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便有人能在甲骨上刻下了微小文字,这些文字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据说,清朝时,因一名艺人在一粒芝麻上书「万寿无疆」为乾隆庆寿,微刻才声名大噪。清初杨璇、周彬都曾在寿山石雕品的花纹僻处刻以小字,以后许多人便在印章方柱的四边,以极细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诗词作为边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进行刻画创作前,刻刀一定要先磨一磨。金刚砂纸磨第一道,无砂化纸上磨第二道。最后用一个抛光板对刀尖进行磨砂抛光处理。刀尖磨锋利后,才在各种材料上进行创作。




微刻画的创作,不仅要讲究刀法的轻重缓急,和谐统一,更重要的是意在刀先,情在刀中,做到"宏观在宇",方能"微观在握"。也许有人说市面上电脑刻的也很小,但那是技术,而不是艺术。因此,要达到艺术的境界,别无他法,只有苦练。





02

以刀代笔,画中国之美




张彦立,深圳微刻画第三代传承人。不惑之年的他,自小习书作画,而为了将这一难以传承的技艺延续灯脉,他终日以刀为笔,在时间里打磨技艺。



张彦立从开始拜师学微刻画至今,已有十余年。“2009年,我认识了我的师父陈荫山先生。也正是那一年,我真正与微刻画结缘。”张彦立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拜师情形,学微刻画与其他的技艺不同,入门前需要一定的美术和篆刻基础。巧的是,这些基本功,他一早就已经练就。



不少人容易把微雕和微刻混为一谈。张彦立说,其实两者并不相同。微雕所呈现的图形和字体是凸出来的,而微刻则是凹进去的。而他更擅长微刻。



2021年4月,他创作的微刻画作品《鹏城盛世图》,荣获2021年第六届广东省非遗创意设计大赛银奖。他将深圳西部到东部近30个标志性的建筑物,刻画在仅宽两厘米、长六点八厘米的骨片上,以别有洞天的微观艺术展现了深圳改革开放40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张彦立还展示了他创作的“米雕”作品。“米雕作品应该是我所有创作的作品中最精细微小的作品了。相比于图形,刻字难度更大。”张彦立介绍道。


除此之外,张彦立还在其他的工艺品中进行微刻画创作,如印章微刻画、金银材质长命锁微刻等。






03

让微刻走进生活



微刻艺术在高度在"精",难度在"微"。  一件成功的作品需作者付出巨大的心血,不仅需要作者自身的天赋,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忍不拔的毅力,更需耐得住苦行僧般的寂寞。所以,如今能从事这门精微艺术的人少之又少。



当微刻画入选深圳市龙华区区级非遗项目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这门技艺,张彦立坦言,希望从现在开始,能把微刻画与更多工艺技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我希望把微刻画从一般的展示工艺作品中脱离出来,让其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微刻之美,美在方寸之间,即呈千里之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正如庄子所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求是永无止境的,而微刻画艺术家们对微刻之美的追求也将永不止步。

- END -


来源丨深圳广电《深圳非遗》、龙华文体云

整理丨深圳艺文惠




往期推荐

云上赏演丨爱上古典音乐,就从这场音乐会开始吧!

400年古村落,回归山林,看漫天繁星

丰富多彩的深圳文化生活,一整个爱住了!



深圳艺文惠艺术/文化/生活/休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