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星球话题

Shera 三明治文化中心 2023-08-21



在一个连综艺节目字幕中的“死”字都要加上双引号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够公开谈论死亡?在孩子还没有亲身经历死亡与离别时,阅读和“死亡”相关的故事,会不会太超前?这一期“星球话题”中,Shera老师想和我们聊一聊生命的终结,以及它对孩子全面认识生命的意义所在。
“小孩子说什么‘死’不‘死’的?太晦气了!”如果你也熟悉这句话,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我们是以什么样的契机,在什么时候意识到死亡必定要降临呢? 杰奎琳在5岁时,从故事书里获得了对死亡的模糊印象。她还不知道死亡具体如何发生,只知道一些代表着死亡的迹象:呼吸停止,身体变冷,不再苏醒。因此,整整一年,她无法控制自己在夜里醒来,溜进父母的房间。她无法仅凭观察,分辨父母是“安静地睡着”还是“死亡”,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将手指放在他们的鼻子下,确保他们还在呼吸。 9岁以前,她仍然担心亲人的死亡。从书上和电视里,她知道生活中有许多致人死亡的事:突发急症、强盗破门而入、车祸……死亡看来总是不可预知,而孩子们无法从任何一种原因中保护家人。这令她焦虑。 成年以后,杰奎琳先后经历亲人、朋友的离世,完全理解和接受了死亡的不可逃避。但曾经思考死亡时的无助和迷惑仍旧困扰着她。回想整个童年时代,除了故事书和电视,在家里,没有任何人和她公开讨论这件事。而在为孩子创作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中,死亡也总是被包装成“甜甜地永远睡去了”,“去了一个更美好的地方”,或者“在天堂等着和家人重逢”。 加布里埃对“死亡”的理解和接受则更早一些。14岁时,一个平平无奇的午后,她忽然意识到死亡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停止。但学校的生物和社会教育课上,没有任何一课提到这种停止。事实上,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几乎全部对此闭口不谈——尽管她时常感到孩子们心里酝酿了许多问题。她很希望在学校里能够有门“死亡课”,让大家学会不遮不掩地大声说出“死亡“这个词。 其实,不止在东亚,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我们仍旧对死亡讳莫如深。即便是“生命教育”的课堂上,也多是探讨如何实现生命意义,珍惜生命价值,不要轻易允许“死”的念头盘桓在脑海和嘴边。然而,生命是一座横跨生死两端的桥,有此岸,就有彼岸。孩子们对生命的好奇,往往始于对“出生”的探问,但要完整地讨论生命,死亡也是不可或缺的课题。
谈论死亡诚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耶鲁大学本科生的《死亡》课上,Shelly Kagan教授指出,我们唯一能够断言的事,就是自己终将死亡。但是,死亡并不如看上去那样简单。有没有什么方式能够让我们在死后不朽于世?是不是人人都理当追求永生不死?死亡是不是一桩邪恶之事?死亡固有千万种形态——或者突如其来,或在意料之中,甚至是由死者本人精心计划的。在这些死亡之中,是否有一些比另一些更高尚?
△Prof. Shelly Kagan在教授《死亡》课
这些复杂的死亡议题,使不少成年人在哲学课堂上争论不休。而孩子们眼中的死亡,与成人对死亡的认识并不相同,年纪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因此,在生命教育中,想要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探讨生与死,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

1岁以前,孩子们还没有死亡的概念,也基本无法感知周围人的离世。要到2岁左右,直系亲属的逝世才会在孩子们心中引发波澜,在这个阶段,孩子们虽然不能明白死亡的意义,却会在情绪上受到其他家人的影响。 2岁至6岁的孩子往往认为,死亡是一种暂停,能够逆转,离世的亲人、朋友还能够以某种方式回到自己身边,就像修好破损的物件,或是唤醒睡着的人。在这个年龄段的认知中,死亡是一件只会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还无法想象自己的死亡。不过,从4岁起,孩子们就会时常思考死亡这件事,对死亡的话题充满好奇。从这时开始,我们就可以具体地与孩子讨论死亡这件事,以及它对全部生命的意义了。 6至8岁是对死亡的认识极速发展的阶段,到9岁,孩子们对死亡这一概念的认识,就基本接近成人的水平了。他们能够意识到人死不能复生,但对于自己的死亡,认识仍然比较模糊。从9岁开始形成的生死观,将会延续到他们的成年时期。到12岁为止,他们将理解死亡属于每一个人,自己也不例外,并对死后的世界充满幻想。然而,尽管能够理解,面对死亡时,孩子们仍旧会生出强烈的抵抗心理。因此,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将是9-12岁孩子生命教育的主题。 或早或晚,孩子们终究要面临别离。学会消化这种由别离带来的焦虑,首先要从面对它开始。当然,忽然投下一颗有关“死亡”的话题炸弹也会让孩子难以招架。不妨从亲子共读一些相关主题的书开始,逐渐将目光投向生命之桥的彼岸。 下面的几本书,都适合爸爸妈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每本书当中,作者都描绘了“逝去”给孩子乃至成人带来的不同影响,并通过角色们不同的面对方式,帮助小读者们理解死亡与自己的种种联系。(这些提到的书,都可以在故事星球新语文图书馆借到哦!)
 有关死亡的八本好书 

 01 

《也许死亡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

[荷兰] 皮姆·范·赫斯特 文[荷兰] 丽莎·布兰登伯格 图类型:绘本推荐适读年龄:6岁以上
用一种寻常的语气谈论死亡,好像是一件犯了禁忌的事。但在这本书中,爷爷与孙子那样自若地聊起自己和他人的死亡,并从中看见生命焕发的光彩。

别怕对孩子说出究竟发生了什么,也不要避讳“死亡”这个词,勇敢地和孩子谈论它,告诉孩子它的真相。而当孩子提出连大人也难以回答的问题,别怕告诉他们:“我也不知道。问问孩子们怎么想,或许,他们反而会给出令人惊喜的回答。

 02 

《小伤疤》

[法] 夏洛特·蒙德利克 文

[法] 奥利维耶·塔莱克 图

类型:绘本

推荐适读年龄:6岁以上

 妈妈永远地离开了,家里不再有咖啡的香味,早餐也变得不同。小男孩看出了爸爸的痛苦,他想要照顾爸爸,爸爸却不知道该如何和他说话了。
 为了留住妈妈的影子,小男孩不愿开窗,反复撕开伤口,躺在地上大哭,这些看上去“不乖”的举动,却得到了外婆的理解。气味和声音总要淡去的,但我们还可以用心记住逝去的人。
 在谈论死亡时,大人们无需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完全隐藏起来,也不必因为面对这个话题感到无助、尴尬、不知如何回答而拒绝和孩子就此对话。可以告诉孩子,死亡确实会改变一些事,让我们陷入伤痛,但生活会回归它原本的模样。当亲人离去,我们会有许多不同的反应,难过、困惑、愤怒……而这些情绪都不是“错误”的。每一个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慢慢接受事实,一时无法调节情绪也不要紧。做好准备,面对这些不太好的情绪,逐步找回原来的生活,就像伤疤总会愈合。

 03 

《獾的礼物》

[英] 苏珊·华莱 文/图

类型:绘本

推荐适读年龄: 5岁以上


博学多才的獾上了年纪,不久便去世了。爱他的朋友们都很难过,冬天即将来临,没有了獾的陪伴,一切都显得那样孤独。 春天就要来的时候,朋友们聚在一起,聊起了獾教会他们的事情。聊着聊着,大家发现,獾给每个人都留下了独特的回忆,这就是他临别时的礼物。带着这些记忆,大家可以思念着獾,再次露出微笑。
 
如何面对离别,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当共同创造了美好记忆的人从此离开我们的生命,该如何面对没有Ta的日子?《獾的礼物》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记得离开的人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当亲人逝去,不要害怕提起Ta的名字,想一想,Ta教会了我们什么,带来过怎样的欢乐?记起这些,我们每个人就都能保留下Ta的一部分。

 04 

《不要哭得太伤心》

[日] 内田麟太郎 文

[日] 高巢和美 图

类型:绘本

推荐适读年龄:5岁以上


这本绘本的主角,是一位已经离世的爷爷。“不要哭得太伤心。”是他对还在等待自己的孙子的建议。

因为想念,所以哭泣,但逝去的人或许也不愿亲人、朋友流泪。所以,即使在悲伤中,也不妨回忆一起经历的好玩的事,捉蜻蜓、阳台上纳凉、在田间散步、手牵手过马路……面对死亡,哭泣不是软弱,而死亡也不意味着欢笑和快乐就从此被禁止。快乐的记忆会被延续和传承下去。

 05 

《我永远爱你》

[美] 汉思·威尔罕 文/图

类型:绘本

推荐适读年龄:5岁以上


陪伴一家人的狗狗阿雅去世了。生前,它是一条可爱又顽皮的狗,所有家人都喜欢它,因此,当它离开,每一个人都很悲伤。


比起家人,小男孩的伤心少一点点。不是因为他没那么喜欢阿雅,而是因为他明白自己没有还来不及说出口的话。每天睡前,他都告诉阿雅,自己永远爱它。被大家所爱的小狗,是在自己的爱的陪伴下离开人世的。

原来,及时地说出爱,是那样重要的一件事。当我们明白死亡是不可逃避的句号,在自己或别人的人生故事写完前,不妨及时、勇敢、热烈地说出自己的爱。面对永远的分离,也会多一点坦然。

 06 

《活了100万次的猫》

[日] 佐野洋子 文/图

类型:绘本

推荐适读年龄:6岁以上


如果可以长生不死,是不是一件完美的事?在这个故事里,却有一只猫放弃永生,选择平静地接受死亡。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只神奇的猫有过无数主人:国王、水手、魔术师、小女孩……每个主人都宠爱它,都为它的死而流泪。可它却一点儿也不喜欢自己的主人,一旦死去,又一次次活过来。直到有一回,他终于成了没有主人的猫,拥有了自己的家庭。

可是,妻子白猫渐渐老了,有一天,她再也不动了。这一回,神奇的猫哭了很久,在泪水中,他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再也没有复活。

属于自己的一生,真正爱过的一生,经历一次就足够了。而在那以前,无尽的时间也毫无意义。了解到这一点,死亡的不可逆转,也就不那么可怕。这或许也正是生命教育的意义:理解死亡,并抓住有限的生命投入真心。

 07 

《爷爷变成了幽灵》

[丹麦] 金·弗珀兹·艾克松 文

[瑞典] 爱娃·艾瑞克松 图

类型:绘本

推荐适读年龄:6岁以上


艾斯本的爷爷去世了,他伤心地哭个不停。可是在夜里,爷爷忽然回来了!他愁眉不展,原来是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这件事让他变成了一个幽灵。

艾斯本必须帮助爷爷回忆起这件事来。他们来到爷爷的家里,又逛遍了小镇。虽然没想起来这件事究竟是什么,爷爷却对艾斯本讲述了自己有趣又丰富的一生。

回到家里,艾斯本决定把爷爷的照片挂在墙上作为纪念。这时候,他终于做好了目送爷爷离开的准备。

留下能够作为纪念的物品,试着了解Ta一生的经历,知道Ta被爱过,也爱过许多人,做过那么多有意思的事,不曾留下遗憾。也许,离开就值得平静,重要的是丰富的生命经历,与永久珍存的爱。

 08 

《天蓝色的彼岸》

[英] 艾利克斯・希尔 著

类型:小说

推荐适读年龄:9岁以上


哈里和姐姐赌咒说,要是自己死了,姐姐一定会后悔。可是,当哈里真的在事故中死去,后悔的反倒是没来得及向姐姐道歉的自己。现在,自己永远不会回到家人朋友身边了,他们的日子又将变成什么样?
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如果我死了,会去哪里?如果还有没做完的事,我该怎么办?如果孩子开始问这些问题,这本书将帮助Ta理解“生命的遗憾”与“生活的继续”
▲ ▲ ▲
读完这些书,也许我们仍然不能完全理解死亡的全貌,不能预知死后发生的一切。但即便只是轻轻触碰死亡这个话题的边界,也是很好的准备。 那么,希望学校可以教授“死亡课”的加布里埃有没有找到自己的答案呢? “我到现在还怕死,” 18岁的加布里埃说,“因为怕死而想活着,想去尝试新的东西,出生就是倒计时,开头和结尾都已经写好了,人与人不一样的是中间的rising action, climax, falling action(故事的上升动作、高潮、下降动作)。” “最好的人生是停止在故事高潮吗?“我问。 “那也很遗憾,因为可能还有更大的故事高潮。最好的人生是体面地走到最后。 是这样的。我们逐渐学会说再见,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此刻。


故事星球儿童中文写作学院创办于2017年,由国内领先的创意写作平台“三明治”与故事星球共同发起,吸纳了作家、媒体人以及中文写作领域的优秀人才开发优质的儿童阅读和写作课程。至今已形成系统的中文阅读写作课程和图书馆服务。
在中英双语并重的全球化背景下,故事星球帮助孩子们认识和发掘自我,成为充满个性的创作者和时代记录者。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Storyland故事星球工作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