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 现在说说 ]在虚度的三百六十六天, 假装一名纽约客

岳峰 余留地
2024-09-05




屏幕上,拜登刚刚结束新总统就职演讲。他缓慢转过身,沉重的坐下来,看上去非常疲惫。
 
我们都很疲惫。
 
整整一年之前,刚过完2020元旦的北京下了场雪。上飞机之前,我向余留地的同事们发了封邮件,期待春天的重逢。在圣何塞机场进美国海关的时候,队伍停了很久。在狭窄昏暗的走道等待时,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想起奥斯威辛。
 
接下来的春天,没有重逢,只有更漫长的等待。
 
仿佛另一场世界大战,美国从隔岸观火,到本土成为主战场。这次的敌人没有种族歧视,也不讲意识形态。在东线,纽约林立的摩天楼变成人间炼狱。日夜持续的警笛是死神的独奏,在空荡的街道间回响。中央公园铺满白色帐篷,变成战地医院,面对着灯光不断熄灭的窗口。巨星们纷纷陨落,更多默默无闻的市民,被仓促埋葬在郊外的墓地。
 


在我们身陷的西海岸,加利福尼亚的艳阳照常闪耀。起先,中国超市的售货员开始带上口罩,每一次出门买菜都成了铤而走险。然后,餐厅和电影院纷纷关闭,大多数应该撑不到重开。公园里的设施拉着封条,遛弯的人们好像被套上了狗绳,相遇时要绕开行走。高速公路出现劝阻聚集的告示,措辞非常讲究,“Less is More”。如此文明的劝诫,效果显然不好,各地病例是“more and more”。直到有一天,学校终于停课,Zoom (祖墓) 的恶梦从此开始。
 
夏天一晃而过,秋天也匆匆收场。本来指望圣诞节前可以回国,谁想到,却在美利坚亲历了一场政权交替。
 
在看不到头的疫情里,人们各自为战,抵抗着恐惧,愤怒,焦虑和抑郁,维持被反复打乱的生活节奏。朋友圈里有人种花养草,有人疯狂做面包,有人把家变成健身房。对于我,最免换洗的方式是阅读,能抢到舒服的沙发就好。当然,如果不需要远程工作,不需要收拾屋子,不需要折腾一日三餐,也没有顽童纠缠,那就更理想了。
 
上届总统在任期间,NPR(美国国家广播电台)的政府补贴被削减。为了保持独立性,节目里成天哭穷筹钱。因为开车时经常听,就算支持言论自由,我们捐过几个月的油费。对善款的回馈有两种,一是家庭装救生包,包含帐篷,应急手电筒,矿泉水和干粮。觉得没必要杞人忧天,我们就选择了另外一个,全年的《纽约客》杂志,印刷版本。
 
从前,在纽约短暂客居时,我从来没想要翻开这本主流杂志。自己的英语三脚猫是个原因,更主要是身在那个癫狂的大都会,当然抓紧一切时间在外面晃荡,去最热闹的地方,见最多的人。纽约是个无法读懂的城市。
 
如今每周四,杂志邮寄到家,成为生活中唯一按部就班的常态。打开邮箱时心情复杂,有如期待远方朋友寄来明信片般的暗喜,也有对病毒串门的恐惧。去年灾祸爱扎堆,加州山火尤其多。九月份从纳帕烧起的那一场,发出的红色浓烟覆盖了整个湾区,超过北京雾霾最严重的浓度。旧金山仿佛在炉中融化,或者被马斯克搬到了火星。有那么一天,我们眼瞅着冲天的黑烟窜出邻居家的窗口,幸亏只是厨房事故,没有做成环境难民。那一刻,我后悔没有选择救生包。
 


是的,阅读拯救不了世界,甚至都无法让人逃避现实。
 
《纽约客》算不上灵通的新闻媒体,报道流行和时政总慢半拍,可以被手机里的腾讯标题党秒杀。杂志里的文章总带着不冷不热的旁观眼神,唯独对美国社会战疫失败痛心疾首,毫不掩饰对前任执政党的偏见。今年一月份国会山骚乱中,示威者们指认《纽约客》现场记者 Luke Mogelson 为“公敌”,差点将其活捉吊打。相比之下,杂志的海外专栏写手,Peter Hessler 倒是实现了与中国人民同呼吸共患难。武汉解禁后,他对当地街道生活复苏的描绘,的确能让“水深火热”中的美国读者产生憧憬,堪称新时代的红星照耀中国。
 


在开卷有疫中,似乎唯一没有被感染的,是短篇小说栏目。像一艘驶向末日的邮轮,乘客来路各异,共同的爱好是编故事。有絮絮叨叨的老将,比如Haruki Murakami和Salman Rushdie。也有风情万种的新花,比如Mariana Enriquez和Nicole Krauss。偶尔还有些死鬼还魂,比如Franz Kafka和Ernest Hemingway。前者带来重新翻译的《The Rescue Will Begin in Its Own Time》,后者贡献了生前未发表的《Pursuit as Happiness》。小编们为了押题,也算费尽心机了。
 
作为鸡娃的一种尝试,我允许八岁的儿子一起翻阅杂志。他很喜欢纽约客标志性的小漫画,对文诌诌酸溜溜的调侃似懂非懂。但在字里行间,他很轻松发现了F词组的爽口用法,过度早教总要有些代价。全家人经常凑点子给刊尾的漫画征文投稿,一直有去无回。想想 J. D. Salinger 守望了五年才获发表,我们还有时间。
 
我不是一个喜欢,更不善于收集物品的人。从2020年一月底开始,到2021年一月底结束,期间五十二周,除去两本不知踪影的,总共四十七册《纽约客》,包括五次双周版,少说有5000张纸,赫然累积在案头。觉得不拿出来晒一下,实在对不起大自然,更没法假装有文化。杂志封面很多来自著名艺术家的特邀创作,比如Chris Ware,David Hockney,和Barry Blitt。也算为荒废的一年留下限量的纪念。
 
所以,如果你还没对“见证历史时刻”感到厌倦,就请继续,往后翻吧。



__________



2020年1月20日


2020年1月27日


2020年2月3日


2020年2月10日


2020年2月17日/24日


2020年3月2日


2020年3月9日


2020年3月16日


2020年3月23日


2020年3月30日


2020年4月6日


2020年4月13日


2020年4月20日


2020年4月27日


2020年5月4日


2020年5月11日


2020年5月18日


2020年5月25日


2020年6月1日


2020年6月8日/15日


2020年6月22日


2020年6月29日


2020年7月6日/13日


2020年7月20日


2020年7月27日


2020年8月3日/10日


2020年8月17日


2020年8月24日


2020年8月31日


2020年9月7日


2020年9月14日


2020年9月21日


2020年10月05日


2020年10月12日


2020年10月26日


2020年11月2日


2020年11月9日


2020年11月16日


2020年11月23日


2020年11月30日


2020年12月07日


2020年12月14日


2020年12月21日


2020年12月28日


2021年1月4日/11日


2021年1月18日


2021年1月25日



 2021年1月31日于加州


__________


余留地栏目精选


北京 naive 理想国


[ 现在工作 ]方家胡同 北平机器酸啤屋


[ 余留记 ]09 萨勒姆


《瓶经》第二


__________






余留地是一家建筑创作机构,

由宋方舟和岳峰在北京成立,

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设有工作室,

专注高品质的城乡空间再生产。

团队成员包括:赖智薇,蒲洁宇,魏丹,

宋蕾,傅诗,林画儿,

来自城市,建筑,景观,室内设计,

以及视觉艺术等不同领域。



网站

_____


www.designreserve.co





联系方式

_____


office@designreserve.co





微博

_____


余留地_designRESERVE





Instagram
_____

design_reserve






更多内容的分享请见[ 余留地 ]的公众号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余留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