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思考】经济下半场的主动能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3-10-17
要从根本上转换发展思维。
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虽然说物质精神两手抓,但实际上一直以物质为重点。比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是以房地产为核心的快速城镇化,遇到危机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以各种项目为抓手把钱和资源砸下去搞建设,房地产、基建、新基建、专项债等等都是如此。
基建当然重要,投资立竿见影。但总有边际效应,现在的房地产库存创了新高,基建水平也已经到了相当高度,很多新投资从收益上甚至成了负数。
满分100分,从90分到91分,要比从59分到60分付出的多得多、也难的多,高考看的是总分。
沿用过去的以投资、建设、物质为重的模式行不行呢?当然行,但产出比呢?
能不能把一部分对物的投资挪出来,投到积累还很薄弱,相对而言甚至不及格的领域呢?
昨天分享《掌控自我、赢得未来的方法论》,谈个人由于长期外部强压的教育和引导模式,导致从大脑生理层面形成了不利于发挥主动性的循环,出现突然丧失斗志、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躺平、985废物、抑郁等等现象,也提供了一些人为修复的方法。
这绝非个例,为什么会外部强压?是竞争太激烈,输不起;再往前是资源少,贫富差距等等,不得不争。
个人汇集到一起也就影响了整个社会。小镇想到日本,对日本失去的三十多年有很多研究和思考,但基本聚焦在经济、产业等物质角度,忽略了人才是一切的根本。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外部高压社会,资源分配极其不均,在高速发展的增量阶段,拼一拼总有希望,但是当增速放缓进入存量时代,日本过度强调外部要求,用意志力、精神去强行控制每一个人,从大脑生理层面严重损害了自驱力,导致全社会几代人的丧失斗志。
这个想法还有待进一步研判,但可以作为一个合理假设。
增量放缓的确影响很大,但这种外部高压带来的自驱力严重丧失,对大脑正向循环的破坏,或许并不亚于物质影响。到了日本当前的程度,就算突然有了增量,也很难恢复精气神。
把上述两点结合在一起,未来发展能不能把物质和建设的投资,拿出一部分,投资到人的发展上。
搞基建,改善老旧社区、下水管道等等是为了发展,那么解决人的生活发展的困扰,让人能够放松精神压力,把生存压力降一降,有资格更多做“想做的事”,从而建立更加正向的大脑循环,不也是发展?
由于过去对人的投入太少,同样投入带来的产出一定远远高于继续投入物质。
哪怕每年多生10%的新生儿,一生创造的价值也远超投入了。
小镇两周前在《随笔:新时代的责任与机遇》思考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下半场,谁能接替房地产成为新的主动能。
现在有一个朦胧的想法:投资人、发展人、为了人,才是中国经济下半场的核心动能。
其他文章推荐
■  掌控自我、赢得未来的方法论
■  透过机构改革,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  讲事实挨骂,那还要不要讲事实?
 48小时未发文,点击这里  ■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防失联,请关注“大树乡谈2022、202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