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霍现俊:西门庆原型明武宗考

金学界 金学界 2022-11-26





西门庆是《金瓶梅词话》中的最中心人物,是一个具有多重社会身份和广泛历史内涵的独一无二的不朽形象。
过去的许多研究者一般多认为西门庆是一个封建恶霸势力的代表人物,近年来随着《金瓶梅》研究的深入,又有不少论者主张他是一个新兴商人的典型
截止到目前,《金瓶梅》的主人公西门庆究竟是一个什么形象,他的真实身份到底如何划定,依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笔者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研究,认定西门庆的原型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他的主要身份是皇帝而绝非是普通的商人或恶霸
只有彻底破解西门庆形象之谜,《金瓶梅》中的许多谜团才能得到合情合理的解释。



戴敦邦绘·西门庆




一、三十三岁──西门庆年龄的奥秘




《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活了33岁,这个年龄是作者随意杜撰的,还是精心设计的?回答当然是后者。
《金瓶梅词话》开篇就引用了宋时卓田写的一首词:

丈夫只手把吴钩,欲斩万人头。如何铁石,打成心性,却为花柔?请看项籍并刘季,一似使人愁。只因撞着,虞姬戚氏,豪杰都休。

这一首引词,在《词话》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它总括了全书的创作主旨,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寓意就是暗示了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年龄问题。
对于这首词,台湾著名学者魏子云先生认为,词中所述刘邦宠爱戚夫人的故事是讽谏神宗皇帝宠幸郑贵妃的,并以此作为神宗有废长立幼企图的铁证
魏先生没有把握住作品的整体内容、整体结构,所以立论是错的。
小说引用卓田的词作为全书的总纲,以项、刘的关系来暗示明武宗和明世宗的关系,这才是作者的真正用意。
写情色是手段,是掩体,目的是为了骂嘉靖。



霍现俊   著 


西门庆的年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证。

(一)、易学理论根据

《词话》中的主要人物的年龄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全书的结构是一个奇特的数字网络结构,它来源于《周易》。
《周易》在儒家经典中被列为群经之首,几千年来影响到自然、社会、思维研究的各个领域,所以有人称它为“宇宙代数学”。
明朝人非常注重易学,明成祖朱棣永乐五年开始修建的北京京城,它的设计和布局就是依照阴阳八卦原理而定的。
这里简要地介绍一下《周易》中讲的一些道理,看看《词话》的作者是如何根据这些理论来设计人物年龄的。
《周易•系辞上》: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一三五七九,是阳数、奇数,其和是二十五(1+3+5+7+9=25);二四六八十,是阴数、偶数,其和是三十(2+4+6+8+10=30);天地之数总和为五十五(25+30=55)。这就是易数的主要来源之一。

过去,民间老百姓在天地庙贴对联,上联写“一三五七九”,下联写“二四六八十”,就是采取《易经》上的说法,奇数代表天,偶数代表地,合起来是“天地”,普通人也是懂得这一道理的。

《周易•乾卦》: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乾卦九五,“九”是阳数的最高位,“五”是阳数的最中位, 含有“至尊中正”的意思,古代术数家说是人君的象征,后因以“九五”指帝位,称为“九五之尊”。



《周易》


   楚汉相争,项羽失败了,但司马迁在《史记》中特意为他立了“本纪”,还是按帝王来看待他的,“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据《史记》“三家注”说,项羽活了三十一岁(公元前232—前202),《明史》载明武宗朱厚照也活了三十一岁(1491—1521)。
《词话》中西门庆活了三十三岁,三个人的年龄加起来恰好是“九五”岁(31+31+33=95),正是“九五之尊”。
如果西门庆是三十二岁或三十四岁,就不合“九五”之数(古人的年龄都是按虚岁来计算的)。
西门庆写得像个皇帝,原型就是明武宗,作者在这里泄露了“天机”。
如果让西门庆也活三十一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影射明武宗,一是作者在那个专制时代不敢这样写,二是这样写也就失去了艺术的真实性。
《词话》的写法就是将现实的真实性和艺术的真实性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西门庆年龄的设计,表面上叫人看不透底细,深层的含意又使人能领悟过来,作者真是用尽了“心机”。





(明)兰陵笑笑生   著


(二)、历史事实根据

《词话》的作者以项羽刘邦的关系来影射明武宗和明世宗的关系,这种选择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
楚汉战争项羽失败,刘邦当了皇帝;明武宗无子,朱厚熜继承了帝位,江山也落入他人之手,这跟项羽和刘邦的关系是有一致性的。
明武宗和项羽更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人不仅都活了31岁,而且性格上也有相同处。
项羽是一个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者,少时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学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自矜功伐”,“五年卒亡其国”
楚霸王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刚愎自用,最后洒泪别姬,乌江自刎。
明武宗生而好武,暴戾恣睢,“为学之暇”,“颇好骑射”。自称“威武大将军”,“志欲肃清四海,鞭笞四夷”,“屡驾銮舆,昭布圣武;以示安不忘危之意”。
宁王朱宸濠反,兵败被王守仁所俘,明武宗为了炫耀武功,命于广场释宸濠等,然后再击鼓鸣金而擒之,示为己所俘。终于“呕血于地”,死在豹房
两人不仅在年龄、性格上有共同点,就是在相貌上也简直是“孪生兄弟”:楚霸王“舜目重瞳”,明武宗“目卒质如玉”。
明武宗可谓是项羽的“再生”了。



明世宗画像


西门庆的形象脱胎于明武宗。
他从小是个“好浮浪子弟”,“使得些好拳棒”,“一表人物,轩昂出众”;粗犷少“文”,淫威逼人;虽不是“大将军”,却也有“武略”的封号。好色荒唐,结果是身染重病,一命呜呼!
项羽、朱厚照、西门庆在作者笔下是“三位一体”的。
据《史记》载,刘邦活了六十二岁(公元前256—前195)。项羽三十一岁加上刘邦的六十二岁,是九十三岁。
《金瓶梅》写的内容,上限在明武宗,下限在明神宗,这是公认的事实。查《明史》,明世宗朱厚熜活了六十岁,明穆宗朱载垕活了三十六岁,明神宗朱翊钧活了五十八岁。
西门庆影射明武宗,作者让他活了三十三岁。刘邦暗射明世宗,一个是六十二岁,一个是六十岁。
这样看来,刘邦比明世宗大二岁,这是盈;明武宗比西门庆小二岁,这是虚。
一盈一虚,符合《周易》的盈虚之道。《易•丰》说:“天地盈虚,与时消息。”11
《庄子•秋水》上也说:“消息盈虚,终则有始。”12西门庆的三十三岁加上明世宗的六十岁,正好也是九十三岁。明穆宗、明神宗的年龄都不相合。从这里亦可揭开西门庆年龄的奥秘。



戴敦邦绘·西门庆


(三)、《词话》的编年根据

《金瓶梅词话》的内容,从叙事时间上看,起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公历1112年),止于宋钦宗靖康二年(丁未,公历1127年),正好是十六年。《词话》一百回,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回至第十回,为序幕;
第二部分是第十一回到第八十回,为主干;
第三部分是第八十一回至第一百回,为尾声。
这一百回的时间分配,前十回大略是三年,中间七十回大略是四年,后二十回大略是九年。
后二十回的时间跨度很大,第一百回一下就叙述了五、六年的事情。主体部分的确是精雕细刻,而尾声则是“草草收兵”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作者是“囿于”时间而不能自如。为了凑合“十六年”这个数字,所以,作品才形成了上述格局。
《词话》的时间编年为什么是十六年,而不是十五年或十七年?这是由小说的主旨来决定的。



万历本《金瓶梅词话》


明武宗朱厚照在位十六年(1506-1521)。西门庆影射明武宗,因此,小说的故事编年也就成了十六年。
西门庆的原型就是明武宗,又一次得到证明。
我们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分析。
《史记•项羽本纪》说:项羽“初起时,年二十四。”13三十一岁自杀,活跃期是六、七年。
《明史》载:明武宗从正德九年起,“帝始微行。”14到正德十六年死,“活跃期”也是六、七年。
《金瓶梅词话》叙述西门庆出场时是二十六、七岁,三十三岁死,活跃期也是六、七年。
三个六、七年,又一次充分证明了西门庆的原型就是明武宗。西门庆的年龄就是这样精心设计出来的。
《词话》卷首的那首引词是全书的总纲,其中就暗示了西门庆的年龄。
《词话》最后又写到吴月娘活了七十岁,中间还有其他一些人的年龄,如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孟玉楼等,都依据《周易》原理而定。
所以,《金瓶梅》的写法是以数字始,以数字终,全书的整体结构是一个精密奇特的数字网络结构。
这就是《金瓶梅》最大的谜底。
解开了《金瓶梅词话》这个大谜,其他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西门达──西门京良



西门庆暗指明武宗,因为武宗笃信佛教,自称“大庆法王”。
《明实录•武宗实录》载,正德五年六月:

命铸“大庆法王西天觉道圆明自在大定慧佛”金印,兼给诰命。“大庆法王”,盖上所自命也。及铸印成,定为天字一号云。

西门庆有一“庆”字,“大庆法王”也有一“庆”字,《词话》的作者就是这样巧妙地把二者拴系到了一起。
本来在《水浒传》中,西门庆既没有父亲,也没有祖父。可是到了《词话》作者的手中,却为其父起名叫西门达,祖父叫西门京良。
为什么起这样的名字?作者是有深意的。
西门庆之父西门达在《金瓶梅》中共出现二次(第二十五回和第三十九回)。
作者之所以选用这一个“达”字而不用其他的字,是因为,“达”字在古代是一个入声字,在《平水韵》中属于曷韵。
到元代,北京一带的语音发生了变化,入声没有了,凡是过去读做入声的字都分别念成了阴阳上去四个声调。
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就把“达”字归并到了“家麻”韵中,念阳平,和现在普通话的读音是一致的。
“达”和“大”都属于同一个韵部,不过声调有些不同罢了,“大”念去声16
一个“达”,一个“庆”,合起来不就是“大庆”吗?
“大庆“者“大庆法王”也。西门庆者,明武宗也。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选用一个“大”字,而采取谐音呢?太明显了,那是要被杀头的。



霍现俊    著


这里还需说明一点的是,万历丁巳刻本第三十九回“西门达”的“达”字,原来写的是一个“通”字,墨笔点去,在旁边又加上一个“达”字。
这里面有深意存焉。一种可能是原来刊刻时搞错了,看出问题后又点去改正。
还有一种可能是作者为了掩人耳目,故意把“达”换成“通”,“通”“达”义同,西门达字“通”,他的名字也可叫西门通了。
作者在《词话》中经常使用这一手法,使人猜不透机关。但是作者还是希望读者能够体察到他的良苦用心,最终还是使用了一个“达”字。
西门庆的祖父西门京良,这是《词话》中的又一个密码。试看古代典籍对“京良”二字的解释:
京:
《尔雅•释诂上》:“京,大也。”17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八世之后,莫之与京。”杜预注:“京,大也。”18
《方言》卷一:“敦、丰……京、  、将,大也。……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将,皆古今语也。”
丁惟汾音释曰:“京为张之同声假借。《史记•陈涉世家》:‘涉乃立为王,号张楚。张楚即京楚,大楚也’。”19
良:
《说文•部》:“良,善也。”20
《诗•小雅•角弓》:“民之无良,相怨一方。”郑玄笺:“良,善也。”21
庆:
《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孙星衍疏曰:“……言天子有善,兆民享其利,宁静可致久长也。”22
《诗•大雅•皇矣》:“则友其兄,则笃其庆。”毛传:“庆,善。”23
从文字释义来看,我们很清楚地知道,“京良”的意思是“大善”,而“大庆”的意思也是“大善”。
西门京良就“西门大庆”,正是“大庆法王”的暗喻。
作者深怕别人理解不了自己的良苦用心,在西门达之后又特意设置了西门京良这一名字,让有心的读者去破译。
西门庆的原型就是明武宗,真是一书之中“三致志焉”。
《金瓶梅》中凡是最关键的词语,往往是重复出现,借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懂得了这一点,才能彻底破解它的许多奥秘。


三、豹房──藏春坞



明武宗朱厚照荒淫无度,嬉游无“方”,在封建皇帝中也是比较典型的。他在正德二年建立了“豹房”,实际上是一个淫乐场所。
《明武宗实录》正德二年八月:

盖造豹房公廨,前后厅房,并左右厢房、歇房。时上为群奸蛊惑,朝夕处此,不复入大内矣。

《明史》《明会要》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金瓶梅词话》中,西门庆建有一个“藏春坞”,作者为何要起这样的名字,它和“豹房”有何联系?试析如下:
“坞”字不见《说文》。
《字林》:“坞,小障也。一曰小城。”
《广韵•姥韵》:“坞,《通俗文》:营居曰坞。”意为防守用的小堡。后来一般用以指四面如屏的花木深处,或四面挡风的建筑物。如花坞、竹坞、船坞等。
“坞”字在元代以前读上声,属姥韵。“屋”字在元代以前读入声,属屋韵。
元代入声消失,北京人把“屋”读成了上声,和“坞”字的读法完全相同,同属于“鱼模”韵25。所以,“藏春坞”就是“藏春屋”。
“藏春坞”是西门庆家的特殊建筑物。藏春坞者,偷情之屋也。西门庆与宋惠莲、李桂姐等非妻妾发生性关系都选择在这里。



霍现俊等  著


明武宗有“豹房”,西门庆有“藏春坞(屋)。”你一房,我一屋,房屋相连。
西门庆的“藏春坞”就是明武宗“豹房“的对译。如果换成“藏春阁”,就失去了它特有的意蕴26
“藏春坞”是一个密码,这一信息载体告诉我们,西门庆的原型就是明武宗。


四、天子十弟兄──会中十友



《金瓶梅词话》第十回写到,花太监因侄男花子虚没妻室,就使媒人说亲,娶李瓶儿为正室。花太监死后,钱财都落在花子虚手里:

每日同朋友在院中行走,与西门庆是会中朋友。西门庆是个大哥。第二个姓应,双名伯爵,第三个姓谢,名希大,,还有个祝日念、孙寡嘴、吴典恩、云里手、常时节、卜志道、白来抢,共十个朋友。卜志道故了,花子虚补了。每月会在一处,叫两个唱的,花攒锦簇顽耍。

西门庆的“会中朋友”不多也不少,恰好是十个。
如果是在一般的小说中,有多少个朋友,这个“数目字”或许并没有什么深奥的意义,可在《词话》中就不同了,这个“十”是有来源的。
《明世宗实录》正德十六年六月云:

初宸濠之乱,太监张忠闻濠已就擒,图冒其功,乃提兵急趋南昌,至则都御史王守仁已执濠赴南京矣。忠失望甚恚。江西按察使伍文定迎谒……忠愈怒,以铜鎚击之,文定昏仆,观者无不骇愤。
文定畏其凶焰,屡求解任,不报。至是始以状闻。且言:忠昔与安边伯许泰、左都督刘晖至江西,忠自称天子十弟兄(笔者按:“天子”指明武宗),泰称威武副将军,与朝廷同僚,晖称总兵官朱,系朝廷儿子。迫胁天子命吏,稍口弗 其意,辄窘辱之。

张忠自称是“天子十弟兄”,正是武宗倚重太监这一情况的真实反映。西门庆“会中十友”即来源于此。



戴敦邦绘·西门庆热结十兄弟


西门庆是“大哥”,当然就是“天子”了。西门庆的原型就是明武宗,在小说中还可以找出很多证据。
例如,吴月娘与其兄吴铠即是影射武宗之妃吴氏与其父吴让的。
据《武宗实录》载,正德元年八月乙丑,“太监陈宽传旨,册沈氏为贤妃,吴氏为德妃”28
这是一个重要的暗示,因为西门庆第一个妻子姓陈,明世宗第一位皇后也姓陈。西门庆的继配姓吴,明武宗的妃子也姓吴,并被封为“德妃”。
吴德妃的父亲叫吴让,正德二年三月,“升锦衣卫百户沈传、吴让为指挥佥事。传、让以戚里乞恩,特许之。”29“让,武庙德妃父也。”30
显见,吴德妃的父亲吴让是锦衣卫官员,由锦衣百户升为指挥佥事的。
《词话》中,吴月娘是清河左卫吴千户之三女,与《实录》中所说的情况极相合,这个“吴千户”就是升为“指挥佥事”的吴让,正千户为正五品,指挥佥事为正四品,品级相连。
可见,吴月娘姓氏的来源,就是以明武宗德妃吴氏为依据的。
吴月娘有两个哥哥,吴大舅、吴二舅。吴大舅有名字,吴二舅没有交待。
据万历丁巳本《金瓶梅词话》,吴大舅的名字前后不一致,有称“吴镗”、“吴铠”的,有称“吴有德”的,其实是一人31
这正是作者惯用的手法──即将历史上的真实姓名相互杂糅,使读者“莫明其胡涂”32



戴敦邦绘·吴月娘


《金瓶梅》的写法是“变中有不变”,是《易》中“变易”与“不易”理论的具体应用。
抓住本质,去掉杂乱,问题还是清清楚楚的。
《词话》第七十七回,西门庆对吴月娘说:“已是保举你哥升指挥佥事,见任管屯。”
这里的“指挥佥事”和前面吴妃的父亲吴让由锦衣百户升为“指挥佥事”不是完全一样吗?
《实录》指的是吴妃的父亲,小说中移成了吴月娘的大哥(《北史》中有“称父曰兄”的说法)。
虽变化无常,但“吴”这个姓没有变,“指挥佥事”这个职衔没有变。至于将吴铠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移植在小说中,其寓意是暗指吴让,因吴铠又叫“吴有德”,“有德”该是他的表字,即“谦让有德”。
他是明武宗的皇亲,在《词话》里则是西门庆的亲戚。由此看来,《金瓶梅》完全是写实,它的许多主要情节并不是凭空虚构的。
我们说西门庆的原型是明武宗,并不是说西门庆就等于明武宗。
西门庆是一个整合形象,是集皇帝、奸商、恶霸、酷吏、淫棍于一身的形象33
至于有人说,西门庆的形象哪里像个皇帝,这是没有挖掘出作品中的真正底蕴,闹不清作者的真正意图而产生的一种误解。


本文作者   霍现俊教授











注释:

①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3月版。

②参见卢兴基《论〈金瓶梅〉──16世纪一个新兴商人的悲剧》,文载《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③参见拙著《金瓶梅新解》,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版。


④魏子云《金瓶梅的问世与演变》,《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1年版。

⑤《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80-81页。《注疏》本《周易》与通行本《周易》中这段话句子的排列顺序两者有所不同。

⑥同上书,第14页。

⑦《史记》卷七,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1月版,第239页

⑧刘辉《也谈〈金瓶梅〉的成书和“隐喻”──与魏子云先生商榷》,文载《金瓶梅艺术世界》,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版。

⑨以上引文均见《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1月版。

⑩《明武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1《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67页。

12《庄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7页。

13《史记》卷七,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1月版,第209页。

14《明史》卷一六,同上,第140页。

15《明武宗实录》卷六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第1407页。

16周德清《中原音韵》,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2月版,第201页。

17《尔雅注疏》卷一,《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2568页。

18《春秋左传正义》卷九,同上,第1775页。

19丁惟汾《方言音释》卷一,齐鲁书社1985年1月版,第11-12页。

2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第2版,第230页。

21《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491页。

22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530页。

23《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520页。

24《明武宗实录》卷二九,校印本,第0742-0743页。

25周德清《中原音韵》,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2月版,191页。

26《金瓶梅词话》中亦说“藏春阁”,这是作者故意混淆概念。

27《明世宗实录》卷三,校印本,第0147-0149页。

28《明武宗实录》卷一六,校印本,第0489-0490页。

29《明武宗实录》卷二四,校印本,第0657页。

30《明世宗实录》卷三一,同上,第0834页。

31见《词话》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八十四回。又,六十四回出现过一个“吴铠”,官职不详,似应是另一人。

32吴铠其人在《明武宗实录》《明世宗实录》中多次出现,职衔是御史,后有升迁。吴堂,大理寺少卿。又,正德、嘉靖时期名曰“镗”的人较多。

33参见拙著《金瓶梅新解》,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版。









文章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本文由作者授权刊发,原文刊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第3期。转发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