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黑洞视界(下)16

Masir 科学羊 2024-03-30

本系列文章预计会有20个章节,这套文献将系统讲述物理学本身,这里是第六季第16篇

--本文较长,预计阅读7min--

接上一篇!

黑洞存在的证据及无毛定理


今天谈谈黑洞存在的证据及无毛定理,还有黑洞的概念是如何诞生的


我们知道黑洞的质量非常大,密度大、体积小,所以在黑洞中连光都逃不出来,那就意味着我们永远都“看”不到它,也“感受”不到它。


既然看不到,科学家怎么会认为有黑洞呢?


我们先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一下什么叫“看到”


比如你在黑暗中我看不到你,但是我用手电筒照射到你身上我就看到了,科学的语言就是,光子打到你身上,反射回来进入我的眼睛,被我的视网膜感知,这就是我看见你了。


但如果你的质量密度超大,光打到你身上被你给吸住了,再也出不来了,那我就永远看不到你,你就是一个黑洞人。所谓科学仪器就是人的各种感官的延伸,黑洞里光都出不来,仪器当然观察不到。


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么多科学家认定有黑洞的存在呢?那是因为发现了很多间接证据。


比如,我们在进行天文观测的时候,会发现有好多个巨大的恒星绕着一个中心在转,那这个中心肯定有一个质量超大的星体,否则怎么能吸引这么多恒星围着它转呢?


但是,当我们把射电望远镜对准这个中心观测时,啥都没有,黑洞洞的,咋回事?难道这些恒星绕着“鬼”在转吗?


合理的解释就是这里有一个黑洞。这真是:你见或者不见,洞就黑在那里,不声不响。


其实我们整个银河系的恒星都在围绕着一个中心旋转。


你看,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带着月球一起绕着太阳转,那太阳呢?太


阳带着整个太阳系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转。



凭啥?


科学家估计,银河系的中心应该有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


有人可能会问,黑洞是恒星坍缩而成的,它质量再大也不可能超过原来形成它的恒星啊。


是的,没错,但黑洞一旦形成,就是一个饕餮巨兽,见啥吃啥,凡是进入它范围内的星体,一律吃掉,连骨头都不吐出半根。


黑洞碰见黑洞,也互相吃,黑吃黑,这样黑洞质量就会越来越大。这与曾经的上海滩黑帮老大黄金荣、杜月笙的发展模式很类似。


霍金曾严格证明了“黑洞无毛定理”。啥意思?


这些科学家有时说话也爱比喻,还比喻得很“毛”。其真实意思就是,黑洞把吃掉的星体的一切信息都消灭掉了,连毛信息都不剩。


其实黑洞还是保留下了质量、角动量、电荷三个变量,所以黑洞无毛定理,严格来说应该叫黑洞三毛定理,毕竟还残留了三个物理量嘛。



大家注意:星体被黑洞吃掉,并不是一头栽进去了,因为路过黑洞的星体也有很大的速度,结果被黑洞强大的引力往里拉。


如果星体与黑洞足够远,这个星体的轨道只不过会弯曲,最终还是与黑洞“拜拜”了;如果有点儿近,那这个星体就会绕着黑洞转;


如果足够近,这个星体就会螺旋式地栽入黑洞,被黑洞吃掉了。



黑洞概念的出现


既然黑洞都观测不到,这个概念最初是怎么冒出来的?难道是科学家异想天开、装神弄鬼,编出一个黑家伙来吓唬自己、忽悠大众吗?


当然不是,黑洞是从数学物理方程中推导出来的



早在1798年,拉普拉斯就推导出了黑洞。


大家都知道,宇宙飞船想要逃脱地球引力的控制,必须要达到一个速度,这个速度就叫逃逸速度


逃逸速度的公式用中学物理知识就可以推导出来,具体就是,其中G、M、R分别是万有引力常量、地球的质量和半径。


这个公式说明了:质量越大、半径越小,需要的逃离速度越大。


如果这个星体的质量不断增大,或者半径不断缩小,物体逃离这个星体所需要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大,一旦大到超光速,不就连光也逃不出了吗?


那就变成了黑洞。


不过,拉普拉斯把这个怪物叫“暗星”。


因为当时还不知道光是宇宙中的极限速度,以为光出不来或许还有别的超光速物质可以出来,所以只能叫暗星,还没有产生黑黑的无底洞的概念。


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创立后,明确指出光速是所有物质的极限速度,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剑桥大学的印度留学生,叫钱德拉塞卡,他经过计算预言:质量过大的恒星经过不断坍缩后会变成黑洞。


结果遭到他导师爱丁顿的反对,训斥他:“一颗恒星咋可能坍缩成一个点呢?”


爱因斯坦知道了后,也连连摇头,专门写了一篇论文驳斥钱德拉塞卡。喝着恒河水长大的钱德拉塞卡直接无奈了,只好放弃了进一步研究,干别的事了。


紧接着,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也得出了类似结论,认为大质量恒星会不断内缩,他与爱因斯坦发生了学术冲突。但后来二战爆发,奥本海默去主持曼哈顿工程,将黑洞问题抛在一边。


于是奥本海默成了原子弹之父。


但还有一个人正是利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计算推导出黑洞,而且说得有鼻子有眼,这让爱因斯坦很难受。


这个人就叫史瓦西,他利用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场方程,推算出一个球形的静止黑洞,现在叫“史瓦西黑洞”,史瓦西凭这个黑洞名垂青史。


具体来说,史瓦西算出:当恒星尺度小于某个半径时,其内的所有光线就再也出不来了。人家还给出了这个半径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个公式,我们都可以算出来,地球的史瓦西半径是九毫米,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如果地球小到葡萄那么大就是一个黑洞。


太阳的史瓦西半径是三千米,反正质量越大的星体,史瓦西半径就越大。所以有的黑洞是很大的,因为人家质量超大。


那史瓦西半径之内就是黑洞了,黑洞还真是个洞洞,里面基本是空空的,它的所有质量都集中在球心上,几乎没有大小,我们把它叫“奇点”,奇就奇在所有物理定律在这里都崩溃了。


这里还要介绍一个重要概念——事件视界,简称视界。刚才说了,在黑洞范围内光都出不来,黑洞范围就是史瓦西半径范围之内。


因此,以奇点为中心,以史瓦西半径为半径就形成一个球面,这个球面就叫视界。球面之内光都出不去,所以说这个球面就是我们视力、视察的边界。


边界之外,你有可能去考察研究,边界之内你啥都看不见,里面发生了什么事件你也看不到,所以叫事件视界。


截至目前,我们只是介绍了一下黑洞的概况,内容有点小儿科。若想深入了解黑洞,知道黑洞内部的秘密,就需要了解一点相对论,知道什么叫弯曲时空。



好,今天就先这样!


Masir 2022/08/05

祝 愉快~


参考文献 

[1]《时空简史》

[2] 《决定论or随机论》

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推荐



黑洞视界(上)15

随机论的胜利:量子纠缠的证实 14

决定论VS随机论——爱玻之战前传 13

随机论的兴起:量子力学 12

决定论&随机论 11

有趣的几何形状 1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