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株潭,萍浏醴,湘赣中游缘何须在发展上亲上加亲

汜水禾 我们的河 2022-04-02

         一枚专注每条河流历史地理的公众号:我们的河。请点击关注


利用湘江水系和赣江水系在中部的天然勾连,湘赣中游两省城市群如果区域协同发展,其意义不亚于一个新的中部长江经济带。




湘江中游的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与赣江中游的萍乡、宜春和新余等赣西城市群,因湘江中部支流渌水和赣江中部支流袁江(渝水)相连,无论是江西向湖南漫长的移民史,还是近代历史上的株萍铁路、汉冶萍公司等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湘赣中游都需要在发展上亲上加亲,协同合作。


湘江北去,赣江亦北去,两条决定了两省简称的水系有着诸多共同点,如均是发源于南岭,北流入长江,在长江入江之处出现了大泽(云梦泽-洞庭湖,鄱阳湖);均是两省中部水系,且贯穿南北。而更为神奇的是,湘江的中游,与赣江的中游,由于各自支流的连通,出现了影响湘赣两省发展的水系通道——渌水-袁江(渝水)通道。

 

湘赣千年孔道:渌水-袁江(渝水)水系

 

湘赣之间,北起九宫山-幕府(阜)山,南至南岭,是贯穿南北的罗霄山脉,形成了长江中游和南岭之间,湘赣两省的分水岭。


然而,就在罗霄山脉中段的道家名山海拔1918的武功山下,分别出现了两条水系:西流在渌口注入湘江的渌水,东流在樟树注入赣江的袁江(芦溪、秀江、渝水)。正是这两道水系,勾连起了湘赣两水,以及影响了后世历史湘赣两省的发展。甚至,渌水-袁江(渝水)水系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影响改变着中国的历史发展走向。


渌水西流入湘江,袁水东流入赣江,从而将横跨南北罗霄山脉冲刷出一条河谷孔道。渌水沿岸,一路西流,有属于江西省的萍乡、安源以及湖南的株洲。袁水发源于武功山北峦的芦溪,一路西流,形成宜春,新余等河谷城市,最终在樟树镇(市)入赣江。


可以说,H型的渌水-袁江(渝水)勾连后,形成了湖南长株潭、萍浏醴以及江西宜春-新余一线的中部城市群。

 

甚至,两省上述城市的形成也和两条水系沟通有关。

 

长沙、株洲,均是表示,上述城市的雏形便是湘江的一个个万里长沙的沙洲。株洲(渌口)正是因渌水入湘而兴起。湘潭原名昭潭,因楚昭王南征过此而得名(《读史方舆纪要》)。江西的萍乡,也是因楚昭王过此得萍(果)实而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宜春源于袁江畔的宜春台,而新余原名新喻,更是因袁水(古称渝水)得名。


这里插播吐槽一下:江西新余、新干都是简化后的地名,原本新干名新淦,因流入赣江的支流淦水得名。名字简化后,历史全无。

 

从以上地名便可以看出,春秋楚国时期,吴(江西属吴)楚(湖南属楚)之间,渌水-袁江(渝水)勾连起了湘赣水系。而后世,湖南的开发便是得益于江西的移民。湖南嗜辣,江西被(湖南人)称之为老俵,都源于明清不断的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

 

谭其骧先生在谈及湖南的人口构成时,论证,湖南的江西移民中,以南昌和庐陵(吉安)为主。(《谭其骧:长水集》)而这正得益于渌水-袁江(渝水)水系的近水楼台。


西部蛮夷直到宋、明时代依然存在,使得湖南的开发,要远远晚于江西。正是由于湖南空间上相对的真空,这也是江西向湖南移民的一个原因。


湖南的最早开发,因楚国自北向南,江西因吴越开发,也是自北向南,但是因为湖南西部受阻于雪峰山,以及湘西少数民族(武陵蛮、五溪蛮),湖南南向的湘江水系开发要远远迟缓于吴越开发后,江西自北向南沿赣江的开发。但是由于南岭的阻碍,岭南移民逐渐饱和,因土地等资源的争夺,旧移民(主民)和新移民(客家、客民)的矛盾激化,又出现了岭南客民逆向向北移民的趋势。


随着赣南(岭南)被客家人耕耘到了极限(南岭地区,南侧广西桂林龙胜县龙脊梯田和南岭北侧江西赣州崇义县的上堡梯田都出现了梯田不是偶然,而正是因南迁人口增长,客家人滞留于南岭,因生计所迫将农耕发展到极致的证明。),湘西的少数民族被逐渐挤压到西南湘黔地道,江西填湖广(湖南)时期,大量赣州的客家人开始移民湖南,随后入四川,也便是四川中部近现代史也有大量客家人的原因。四川中部仪陇县籍贯的朱老总(朱德)便是湖广填四川的客家人移民后裔。

 

可以是,正是由于渌水-袁江(渝水)水系孔道的存在,使得明清江西和湖南的移民交流,更为便利。向西,成为入湘的孔道,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时期,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均是在长江中下游,三国吴国,两晋南北朝的东晋、南朝,以及后世的南宋均是通过以江西为腹地,向湖南拓展统治。从而,渌水-袁江(渝水)水系孔道沿线的城市:萍水、袁州(宜春)、新余(新喻)等城市成为湖南东部的战略门户。


(摘自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插图)


而在近代史时期,这一孔道间发生的萍乡安源煤矿开发,汉冶萍公司的建立,株萍铁路的修建,以及萍浏醴起义、秋收起义等事件的发生,甚至影响了近代史的走向。

 

湘江天然勾连珠江和长江水系,粤汉铁路沿湘江北上修建,而渌水之滨的萍乡在南宋时期便是知名产煤之地,于是,历史开始给这一交通战略孔道给予了更加重要的现代工业属性。


清末张之洞在湖广主政新政时,为了给汉阳铁厂(手枪汉阳造为其知名品牌)提供原料,盛怀宣等开始提出,成立汉冶萍公司,利用粤汉铁路的运输,将萍乡的煤,运到汉阳,利用湖北长江南岸大冶发现的铁矿,发展近代钢铁等机器工业。正是为了萍乡煤炭的运输,特意沿渌水河谷,修建了株(洲)萍(乡)铁路。将萍乡于粤汉铁路连通。使得萍乡的煤矿通过铁路直达汉阳铁厂。


正是这个原因,株(洲)萍(乡)铁路一直归属粤汉铁路。1930年代直到现代,浙(杭州)赣(萍乡)铁路与株(洲)萍(乡)铁路、湘黔铁路连通后,使得渌水-袁江(渝水)水系孔道之上的铁路成为了长江以南又一个东西“陇海线”。今天的沪昆线铁路,杭州到长沙的高铁走的正是这条线。


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湖南株洲,原本一个渌口水运码头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火车机车制造,今天出口国外的动车生产的枢纽。南北车合并之前,南车的中部便是在株洲,今天,株洲正在提出打造中国动力谷的口号,正是得益于南车几十年发展的积淀。


德式技术,萍乡安源煤矿的开发,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工人阶级。而矿工的高素质协同能力,使得萍浏醴的矿工成为了清末政治舞台一直重要的力量。从戊戌变法时期的唐才常会党起义,到辛亥革命前夕失败的萍浏醴起义,大量的萍乡安源煤矿矿工均加入了会党,参与了辛亥革命。

 

能够协同作战,不散兵游勇,这一矿工等产业工人的优点,正是历史上成功的农民起义成功的原因。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进入湖南、湖北,打下武汉前后,正是一大批穷苦矿工的参与使得,太平军一举南下东南。而曾国藩在训练湘军时,也提出首选农民和矿工,坚决不要被认为是不够厚朴,略显油滑的城市流氓无产者和小商人。

 

毛主席、李立三、刘少奇等都参与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安源几万矿工中的宣传。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以及一副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更是知名。

 

甚至,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中,除了一部分没有赶上参加南昌起义的中共控制的北伐军一部,以及一部分湖南、江西农民武装之外,余下便是安源矿工。


行政划分割裂了渌水-袁江(渝水)水系孔道城市群联动发展


渌水-袁江(渝水)水系孔道虽然分属两省,但民风相近。萍乡甚至还有一个湘东县。湖南的浏阳和江西的萍乡都是中国知名的花炮之乡。烟花炮竹的生产,除了必须有大量煤矿等矿产开发产业为技术积淀,还必须有着视死如归的刚毅性格。直到今天,在铤而走险的当地烟花生产小作坊,还经常出现无意间爆炸,使得一家子毙命的惨剧发生。


事实上,之所以目前造成湘江中部和赣江中部没有更进一步合力发展,湘赣各自为战的原因是行政大区制沿袭的行政划分。湖南在建国前后被划为华南大区,而江西被划为华东大区。江西成为福建前线的后方,湖南成为广东的大后方。


不可厚非,由于粤汉铁路(京广铁路)的缘由,湖南在地理和发展上更亲近珠三角,江西由于地缘关系更亲近长三角,但行政大区制的负面影响是,大学招生早期均是按照大行政区制。比如湖南高考生更多被限制报考到中南的大学。江西考生则更多选择上海华东冠名的高校,而便造成了两省人才交流的缺少。湖南人发展首选珠三角,江西人对上海等长三角心理上更亲近。


甚至,文革时期,上海的知青都是到江西更多。由于上海知青的江西情怀,今天的宜春,武功山北峦,有着优质地热温泉的温汤镇住着几万上海退休老人,说上海话,听说,上海的社保部门都在此设了点。

 

今天,湖南已经在发力长(沙)株(洲)潭(湘潭)城市群的发展,而新余和新干等袁江城市群由于锰矿、琴钢等稀有矿产工业发展也在赣江中部崛起。

其实完全可以将湘江中游的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与赣江中游的萍乡、宜春和新余等赣西城市群,联动发展。形成合力。这一意义将为长江经济带找到一个并行的“口”字型枢纽(武汉-长株潭城市群--新余-新干城市群-南昌-九江)。


清末,张之洞、盛怀宣都能大气魄成立一个横跨三省的汉冶萍公司,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完全可以重拾湘赣千年孔道:渌水-袁江(渝水)水系历史连通的积淀,在此形成一个区域协同的与长江经济点并行的发展横轴。


 更多内容请长按以上二维码加关注微信号:我们的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