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突发讣告!巨星陨落

红星新闻 2024-04-01


同济大学2日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岩土及地下工程专家、地下结构工程力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孙钧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3月1日21时58分在上海中山医院病逝,享年98岁。



孙钧院士在授课

  

孙钧1926年10月3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49年6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系结构学组,1952年9月全国院系调整后在同济大学任教。曾任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务长、结构工程系主任、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名誉系主任,兼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士、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暨中国国家小组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土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专家委员会土建学科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土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上世纪80年代,孙钧院士指导博士研究生


孙钧先生长期从事岩土力学与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在岩土流变力学、地下结构黏弹塑性理论、地下防护工程抗震抗爆动力学、城市环境土工学等理论与应用方面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并作出了卓越贡献。参与一大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研究和建设咨询,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从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到国内首座海底隧道,再到港珠澳大桥,一项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都凝结着他的卓著智慧和辛勤汗水。


孙钧院士在工作中


国内第一长铁路隧道、第一长公路隧道、第一座海底和越江隧道,世界第一大直径软土盾构隧道、钱塘江隧道;长江江阴大桥、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在施工中的深(圳)中(山)通道等数十座跨越江海、大山的特大跨桥隧工程……数十年来,孙钧先生作为技术专家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岩土与地下工程、桥梁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研究,为我国众多重点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孙钧院士(右二)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坛子岭


孙钧经常告诫弟子们:“Never say too old and too late to learn and to do.”(学习、做事,永不言老、言晚。)他曾对一个年近半百的学生笑言:“人生四十刚起步,你今年还不到10岁呢。”耄耋之年的他总是自认为正值壮年,“数十年来,兢兢业业,自问没有一天敢稍有懈怠。”

  

在同济师生印象里,孙钧始终保持着年轻人奋进、拼搏的战斗姿态。


孙钧院士在港珠澳大桥

  

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孙院士带领他的团队成员一起组成了大桥岛隧工程技术咨询团队,为大桥建设奉献专业智慧。老先生频繁往来于上海和珠海,奔走于工地和会议室,前前后后参加各类技术风险评估会、技术咨询和方案论证会议达四十来次。


孙钧院士执教65周年时与学生们合影

  

近年来,孙钧密切关注隧道与地下工程中的节能环保新技术,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在学术研讨会上,孙钧向青年弟子们介绍未来工程领域发展的新态势,那就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和网络技术等在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中的风险预测预报、图像视频显示与分析、结构变形控制和专用程序软件研发等各门类子学科的开拓与创新。他谆谆告诫年轻人:“我们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发现工程设计施工中的关键性标靶,设计优化新型创意性更好的土建结构,预控不测的投资和施工风险,有效弥补在传统技术研发中当前存在的投资大、效率低、周期长以及成果转化慢等缺点和存在的问题。”这些论述,令在座后辈们深深折服。

  

孙钧曾这样表露自己晚年学术生涯的心路历程:

  

鬓须尽霜耄耋年,老骥方知伏枥难;  

科海遨欢忘荣辱,苦思求索总无闲。

来源:中国新闻网、同济大学、央视新闻
-推荐阅读-最高降4.7万!一天内9家车企接连宣布:降价促销
今年首批!497名电诈嫌犯移交我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