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暴雨将至]:另一个西西弗斯悲剧|痴影录

调反唱唱 电影少女放浪记 2019-07-17


痴影录

post-cinephile notes

未知和偶然

指引着我躲进电影盒子

调反唱唱

自由撰稿、影痴、摄影重患

公众号 the_gypsy-kino-girl

关注





刚结束波黑之旅,我回到了塞尔维亚,在边境小城市尼什休整。炎热的午后安静得可怕,来旅行的西欧人早已出门,结束清扫工作的旅店小哥在睡午觉。我一个人在不大的客厅一遍又一遍地看[暴雨将至],听《看电影》的前同事从上海电影节传来的,对曼彻夫斯基的采访录音。我眺望着远处的山,想象那些可能还没有被铲除的地雷,在盛夏的薄雾之中一言不发。这篇文章就在那个冷清无人的空间诞生。


暴雨降至

Пред дождот

导演:米尔科 · 曼彻夫斯基

主演:凯瑟琳 · 卡特利吉/拉德 · 舍博德兹加

年代:1994

出品:马其顿


1994年,曼彻夫斯基为影史贡献了一部伟大的处女作[暴雨将至],电影的开头与结尾完美缝合,暗示了时间与暴力的循环。这同时也是马其顿自独立以来的第一部电影,在这之后科索沃战争爆发,[暴雨将至]和它的名字一样,像是一个预言。


bbb

时间不逝

bbb

时间逻辑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一切事件的前因后果,按照正常流动梳理的话,[暴雨将至]将变得简单许多:一个在伦敦小有成就的马其顿人返乡所掀起的悲剧。但曼彻夫斯基却把时间的流动切分成许多块,再围成一个圆圈,把故事搅得扑朔迷离,当然这也正是[暴雨将至]最为迷人之处。


我们称没有按照传统线性时间讲故事的方法为“非线性叙事”。那是在现代社会,时间终于得以解脱绳索,在世界中自由穿梭,它甩掉厚重变得轻盈,抛除完整变得分散,顽劣不堪。环形叙事大概是后现代叙事中最值得玩味的,在时间可以自由扩展或省略的前提下,电影文本时间形成一个圆圈,首尾缝合,画成时间循环。


依照不同的叙事视角

一个完整的故事被切分为三个段落


三个段落的题目和内容分别是:"言语"—塞族教士与穆族少女产生微妙爱情;"面孔"—伦敦新闻记者安妮在马其顿男人阿历克斯与丈夫尼克之间无法抉择;"图片"—阿历克斯归乡回访穆族初恋情人遭同族人杀害。整个故事正常的顺序应是"面孔"—"图片"—"言语"。


三个片段可自成体系,却又相互牵扯,时间凌驾于逻辑之上。"图片"的主人公阿历克斯在"言语"里已死亡,葬礼上还出现了"面孔"中与他有感情纠纷的安妮。如果按照故事发展先后的逻辑,在这里塞族教士基里尔还没有到达伦敦,寻找在"言语"中已经"死去"的舅舅。同理,阿历克斯还活着,他的伦敦情人安妮却收到了一组阿尔巴尼亚少女萨米娜死去的照片,而实际上,萨米娜的死在阿历克斯的死之后才发生的。昨天的人物在今天出现,死去的人物在另一个世界里活着。加上多线叙事、多种视角、多重身份的混杂和片段之间若有似无的连续,电影结构变得虚妄暧昧,荒谬感由此诞生。


无论从哪一个片段开始观看影片

    故事依旧可以画成一个圆圈,而时间永远不会逝去


正常的叙事逻辑是时间与空间的线性流动,但无论哪一种叙事手段,空间都是与时间相提并论的。循环的时间对应的也必然是循环的空间。空间的循环比较隐晦,它基本固定在一个场景一个大空间(城市)进行,并没有时间那么来去自如,看起来断裂零散。等故事进行到尾声,萨米娜跑向水边的教堂,紧接着的画面是电影开头教士基里尔在教堂附近的山上采摘番茄。观众才猛然大悟,空间与时间一起连成了一个圈。和时间轮回的漏洞对应,空间圆圈也不完美。在"面孔"里身在伦敦的安妮穿越到"言语"发生的地点马其顿去参加阿历克斯的葬礼,在这之后"言语"里的基里尔又在"图片"的空间再次出现。

 

第一幕中水边的教堂藏着躲避追杀的萨米娜

故事的结尾她再次跑进教堂

空间仿佛成了一个平面,人物始终在里面转圈


影片起于暴雨来临之前,终于暴雨发生之后,仿佛中间只隔了一场暴风雨。可开头老神父说的话在结尾再次响起:"快走吧,那边已经在下雨,我们这边暴雨将至。"电影初始,"暴雨将至"是对之后腥风血雨的提醒与预告。而电影结束时,这句话的意味要比开头深远得多,这里有"这边"与"那边"的对比,有"已经"与"将要"的对比,这些都被放在同一个时间里。隐喻着时间的循环发生在平行空间里,活着与死去会再一次轮回。


时间、战争与死亡在轮回,爱情也在轮回,希望也是

                              

圆圈非圆


电影结尾,老神父说:"时间不等人(Time does not wait),圆圈非圆" ,与先前那句:"时间不逝(Time never dies),圆圈非圆"之间有着微妙的区别。前者说时间运转的速度之快,后者在说时间的永恒与循环,不变的是对圆圈的否定。但其实两句话意思相近,"时间不等人,圆圈非圆"的言外之意是如果时间可以停下来,圆圈也就圆了,这和"时间不逝,圆圈非圆"意思基本相同。


那么在表意并无改变的同时,为何要偷换词语?按照环形叙事的逻辑,前后所有事情都可以再次循环,偏偏在这里因为神父在圆圈贴合之处没有重复之前的话。那么这里的环形叙事就留下了一个永远的缺口,这也许就是"圆圈非圆"的意思吧。


环形结构因为缺口的存在,变成了一个悖论

 

环形时空是通过电影蒙太奇实现的,在现实世界并不存在,它和非现实一样,也是矛盾荒谬的。致命的一点是,[暴雨将至]的关键情节转折点都不是必然,而是偶然的,这种不确定性让一切事件变得虚妄。很难想象重新走进这个圆圈,一切会再次发生。电影结束在萨米娜冒雨奔向教堂,但这并不表明她在当下这个新的时间圆圈里会躲进基里尔的房间。或许这一次她会出现在老神父的房间,然后被赶出教堂,另寻他处,也许很快被塞族找到,也许可以永远逃脱。如果萨米娜与基里尔的相爱纯属偶然,那么想要故事的每一次结局和第一次一样就必须考虑概率问题。也就是说,完全不能肯定它会回到最初的起点。


[恐怖游轮]也是一部以环形结构叙事的电影


与[暴雨将至]相比较,[恐怖游轮]的环形结构要复杂得得多。主人公杰西出于对儿子的爱违背了与神的约定,她只能开始数次登船杀人的循环。在同一时空中杰西会遇见自己三次,只有当这三个杰西互相杀害后,才会开启轮回的杀戮游戏。即在大的时间循环中存在更小的时间循环,一圈套着一圈,每一次虽然不一样,但它们的存在都是为了更大的循环。[恐怖游轮]的时间悖论可以作为[暴雨将至]的延伸,后者的缺口让人产生遐想,即便萨米娜遇见老神父,但谁说这一次的循环就一定是终点,说不定圈外还有更大的圆圈,在哪一个圆圈里,可能有更为完美的结局。


那么"圆圈非圆"就是一个结构隐喻,它的存在即是为了凸显出自己的不完美,以消解周而复始的循环,挣脱出命运的圆圈,因此暴力、时间、命运、罪恶就不再是无始无终的了。萨米娜奔向教堂的结尾与电影开头相接,在这同时又置换了刚刚发生的阿历克斯之死。在他死后,萨米娜逃向了教堂。在与开头神似的场景中,神父说了与之前不一样的话,圆圈没有闭合,这让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影片结尾暴雨来临

也许在这一次轮回里,萨米娜能够成功逃脱

                              

太阳照常升起


[暴雨将至]的背景是巴尔干半岛上个世纪以来最为惨痛的记忆。在电影拍摄的1994年,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波黑战争(详情可参见“放浪记”栏目的《波黑萨拉热窝|空气在颤抖 仿佛天空在燃烧》)还没有结束,科索沃战争即将爆发。就在拍摄期间,距离外景地奥赫里德不远的马其顿与阿尔巴尼亚边境还依旧战火硝烟。正像老神父所说:"那边暴雨已经来临,我们这边暴雨将至"。


将"暴雨将至"作为片名,导演曼彻夫斯基还为其赋予了另外一层含义。这个将来时态的词组代表了人们对于即将发生之事的一种期待。[暴雨将至]中的人们,虽然生活在一个荒谬的时空里,但他们所做出的牺牲是在抗击宿命的轮回。在"言语"中已然死去的阿尔巴尼亚少女已经在"图片"中的早些时候"复活",但真正的"复活"是她在暴雨过后,挣脱开一切跑向水边的教堂。即便我们知道下一个圆圈里,她会为爱而死,但这姿态优美的奔跑依然给人一种希望的幻觉。


萨米娜的美丽在于

对民族残杀的对抗和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时至今天,巴尔干地区的动乱也并没有完全消除,在科索沃与塞尔维亚的边境,马其顿与阿尔巴尼亚的边境,依然存在小规模的争端。但在未停止硝烟处处是伤痕的那里,新生了纪念内战的博物馆,呼唤和平的旗帜,反战主题的戏剧、展览等。正如[暴雨将至]所蕴含的期待,阿历克斯的死亡伴随着小山羊的诞生,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西西弗斯把石头推到山顶的幸福感。

 

马其顿被金色照耀

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经典礼拜”栏目,谢绝转载


想听听我从巴尔干地区带来的战争故事吗?可以转换电影少女的旅行频道“放浪记”——


波黑萨拉热窝|空气在颤抖 仿佛天空在燃烧



叙利亚危机再起,本专题将继续连载,敬请期待。


电影少女放浪记

把全世界的故事讲给你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