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遗忘诗行]:与记忆共存 与伤痛和解 |痴影录

调反唱唱 电影少女放浪记 2019-07-17


痴影录

post-cinephile notes

未知和偶然

指引着我躲进电影盒子

调反唱唱

自由撰稿、影痴、摄影重患

公众号  电影少女放浪记

关注


遗忘诗行

Oblivion Verses

导演:阿利雷扎·哈塔米

主演:胡安·马加略/托马斯·德尔·伊思塔

年代:2017

出品:智利

1973年9月11日的智利,皮诺切特联合海军、空军和国民警卫队总司令发动了军事政变,原人民政府军垮台。从掌权到1990年卸任,皮诺切特实行了长达17年的独裁统治,对异见者进行残酷镇压。根据智利“真相与和解”国家委员会1991年发布的报告,有2095人遇害,1102人失踪。

国家秘密遗失在日常生活中

bbb

皮诺切特时代戛然而止,国家还是那个国家,人民还是那个人民,但世代更迭夹缝中飘浮着的许许多多秘密无处可去。新的政权不愿意背负“旧体制”犯下的错误,它要做一个“全新”的智利。这些秘密幽灵只能转入地下,由庶民自己去消化,它们藏在日常生活中,靠记忆存活。


在帕特里克·古茲曼的纪录片[故乡之光]中,政治迫害人士的尸骸被风沙彻底埋葬。一位年迈的父亲颤颤巍巍地行走在沙漠里,苦苦寻找自己孩子的尸骸。他身边站着的老伴儿,却在渐渐失忆。[遗忘诗行]诚如其名,用无法承受的记忆,书写正在被集体遗忘的诗行。


[故乡之光]里,考古学家痴迷于寻找宇宙的起源

却“回避最近的历史”


同样是书写智利集体创伤,[遗忘诗行]反[故乡之光]之道,它呈现的是一个不真实的当下智利。因为过去的阴影和未来的迟疑太过于庞大,现实的存在被挤压变形,整个世界恍恍惚惚地存在着。


电影里的小城是一个漂浮在现实之上的虚妄之物。守墓人去已经倒闭的殡仪馆,在开锁时遇见了一个戴着帽子的年轻人帮他撬锁。随后守墓人乘车离去,后视镜中的年轻人变成了黑白色,他的衣着刻着皮诺切特时代的印记。


守墓人与开锁青年的相遇,像是平行宇宙中一个错位的交叉点,又或者在当下时空,守墓人遇见了当年的自己


再比如,秘密警察找到在殡仪馆上班的守墓人,给他蒙上头套后开了一枪。下一个镜头,守墓人独自行走在荒芜的沙漠。枪声回音的不真实带来了疑惑,那只是虚晃一枪,还是从老人的记忆中传来的枪声呢?我们无法分辨。过去与现在互相穿梭,现实与虚幻也模糊不清,很像布鲁诺·舒尔茨笔下的《鳄鱼街》。


秘密警察的枪声,来自一个异质的时空


时间地点尚不明确的小城带着遥远的关联,这个污迹斑斑的滤镜,时刻提醒着人们没有办法消化的时代创伤。在这里,人民与政府的冲突还在轮回,年轻人不见踪影,老人说:“他们都去参加抗议政府的游行示威了”。受到迫害的年轻人被送回来,躺在殡仪馆,面目模糊。


除了缺席的青年,城里要么是神秘莫测的秘密警察,

要么是生活在恍惚中的皮诺切特时代遗老


遗老们有一个共通点——集体失忆。秘密警察潜入周日不上班的殡仪馆,撞见了守墓人。第二日,殡仪馆负责人找到守墓人问话:“你看见了什么?”守墓人回答:“我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记得了”。这与事实相悖,守墓人看见听见并且牢牢记住了一切,他的撒谎出于自我保护。由此可以解释,小城居民的集体失忆并不是源于自然衰老。


政权的改变强迫人们迅速地遗忘过去,这种强迫会带来异常。所以失忆的遗老们行为极其反常,开具死亡证明的公务员面前摆着一堆闹钟,三五分钟一响,每一次老人都要自问:“我设闹钟是要干什么?”。闹钟不但给他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疑惑,同时也打断了他的日常工作。久而久之,这些原本出于被强迫而努力去忘记的东西,便真的在大脑中被抹除了。所以守墓人的朋友才说:“遗忘里的遗忘,才是真正的遗忘”。


沙漠中的手掌,让人想到[利维坦]海边的巨骨(下图)


皮诺切特时代残留的一切,有一段时间每日徘徊在小城上空,再往后便烟消云散了。


巨型鲸鱼飞翔在时代裂痕里


遗忘,其实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守墓人与其它遗老不一样,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他记得在作为政治犯后的第2679天出狱,记得每月最后一个周日来殡仪馆寻找女儿的老人来了249回,记得做了7686天的守墓人。唯一不记得的是自己的名字。他的无名,说明他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所有试图与记忆和解的人。


除去记忆与遗忘,片中另一组对立关系是活着与死去。殡仪馆有11个装尸袋,其中只有两个里面装有尸体,秘密警察偷去了其中一具,还有一具被遗落。这是一具年轻女尸,死因是被政府军枪击。为了守护她,守墓人依旧每日上班,按照殡仪馆负责人的意思“你退休了,不能再来殡仪馆了,否则这是违法的”。一个人死了,他的内心世界也死了,什么也不会发生。可是活着的人,还得独自继续为自己的故事寻找一个结尾。


对于守墓人来说

他的故事结尾是为这个年轻女性安排一个完美的葬礼


安顿女尸,是守墓人为了合理安放皮诺切特时代记忆的外化表现。为了强化这个概念,导演插入了一个魔幻现实主义元素——一条在海边搁浅的巨型鲸鱼。通过电视广播,鲸鱼的出现有所交代。这条鲸鱼是与六个小伙伴一同搁浅在岸边的,活下来的唯独它一个。因为是群居动物,它与同类有着紧密的联系,同类死亡带来的悲痛,让它在岸边久久徘徊,不愿离去。


鲸鱼的出现和安葬女尸的进程一一对应。它的第一次现身是在守墓人发现遗落的女尸之后,在坟地墙面的缺口处,老人看见了鲸鱼在小城上空飞翔,它的眼泪化成了雨水。



当老人没有为女尸寻找到合适的坟地,鲸鱼再次落泪,嘈杂的邮局突然落雨,这次的雨比上一回猛烈多了。第三次出现,是老人被关在殡仪馆的地下室(那里是一个如迷宫般存在的资料室,堆满了旧报纸——过去时代的见证者),鲸鱼没有现身,但它的愤怒撼动了大地,地震随之而来,老人从墙壁的裂缝中得以重见光明。当守墓人历经千辛,终于给在白色恐怖中牺牲的年轻女性安排了一个体面的葬礼后,鲸鱼再次出现。这个无名女尸的故事将刻在墓碑上,不再被人遗忘,她的“无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转变为“有名”。这个结局象征着记忆之门的打开,一个曾经将死世界的重生。所以当老人独自来到海边,他看到的是重回海洋,在蓝色中起跳的鲸鱼。



记忆已经安放,守墓人还要面对明天。与葬礼同时进行的是守墓人朋友女儿的婚礼。在婚礼上,守墓人的另一个朋友挖墓人露了正脸。在这之前,他总是以挖坟的背影出现。每一次挖墓,他都会告诉守墓人死者的死亡原因,曾经的他痴迷于收集悲伤的故事。在第1001具尸体埋葬后,死亡的故事讲完了,接下来是下一个“一千零一夜”,挖墓人在婚礼上说:“从今天起,给我讲讲恋人们相遇的故事吧”。


[遗忘诗行]的确给了观众一个略为明朗的结局,它希望生活在废土之城的人们带着记忆,合理地与时代创伤和解。并真诚地期许他们一个晴朗的天,一个真正的明天。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审片室”栏目,谢绝转载


想听听我从巴尔干地区带来的战争童年故事吗?可以转换电影少女的旅行频道“放浪记”——


波黑萨拉热窝|在七月盛夏 走进战时严冬的

                          战争童年博物馆


电影少女放浪记

把全世界的故事讲给你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