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天,相遇在多抓鱼书店

多抓鱼之助 多抓鱼 2020-10-08
顾客朋友们:
经过了两个半月的试营业,和两个半月的被迫关店,多抓鱼的第一家线下实体店终于要正式和大家见面了。

2020 年 4 月 1 日起,我们位于北京大望路的多抓鱼循环商店恢复营业。具体的地址和营业时间可通过大众点评查询。
因为疫情期间的相关政策,来访需预约,每小时原则上只能接待 20 名顾客。因为名额有限,预约成功请务必光临,不然既剥夺了其它朋友光顾的机会,也会给受疫情影响的实体店收入雪上加霜。
诚信预约请关注多抓鱼公众号,在公众号消息框回复「书店预约」,填写申请表。申请通过可凭短信进入书店,每人每天可以预约一次。特殊时期,没有办法,如果怕麻烦,等一切都好转了再来也是好的。
不能来到现场的朋友也不用伤心,你可以在家里一边看书一边播放我们店里的音乐,毕竟看书的时候唯一能感受到的不同也只有背景音乐了。
戳上图跳去多抓鱼书店的歌单
记得最初有开实体书店的想法时,跑去到处调研了一番。大家都说实体书店不赚钱,顾客来了光看不买。但是我就是不信邪,觉得实体书店一定有他的价值。大而全的网店,通过千人千面的算法迎合你的喜好。店主精心运营的独立书店,却是以主理人的理念为标准。看起来前者更贴合用户,后者更不近人情,但事实上在前者的场域里,我们总是在被动地接收,在后者的场域里,我们却得以主动地探索。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互联网针对个体推荐的算法,更像是迎合你的仆人,而坚持自己理念的独立书店,更像是需要你去拜访的老师。虽然前者更令人舒适,后者有时令人如坐针砧,但这两种角色对于我们的影响,却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所有人都只依靠数据,而失去了自身对什么是好,什么是美的判断,那么数据又会把我们领向哪里呢?
我想这些可以被看作是「老师」的书店,正是创造读者对好书需求的原点。其实出版社应该把优质的实体书店看作宣发渠道,给它们推广费用才是。而现实中书店却因为体量的关系常常拿不到比大型电商更低的折扣。消费者永远是实际的,在实体书店拿到了免费的好书资讯,然后去更便宜的渠道购买,也可以理解。我想实体书店难以为继的症结正在于此,书籍是标准商品,也不算稀缺,标准商品价低者赢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稀缺的是对于标准商品的选品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实体书店却没有获得利润。这么一想,很多书店老板还不如去做自媒体,列书单赚推广费用好了。可是这样又没有那些供我们自由探索的空间了。能够随时翻阅的书架,和只存在于网页里的封面标题,完全是两回事。
想通了实体书店的痛点,我就觉得多抓鱼做线下书店一定行得通。一方面我们线上线下同价,线上的价格竞争力可以原原本本的复制到线下,一方面我们在商品的独特性上是很不同的,长尾书籍的范围更广。去年试营业期间我在多抓鱼书店里淘到了好喜欢的,从未见过的民俗画册和印度神话。但这些书主流电商却没得卖,和我之前的购买也不太相关,不会被算法推荐。

读者既可以满足自由探索的欲望,又可以享受和线上同样的优惠,这样的书店,一定不会没人买单吧。
带着这样的笃定,我没有听劝,还是决定开一家实体店。
结果找房子又出师不利。
我们希望开一家现代化的二手店,窗明几净,价格规范。既不是高不可攀的古董,也不是随意抛弃的破烂。而是对于你我实实在在的有用之物、使用之物。
可是这个观念太新了,在和各种商业地产的沟通过程中,对方好像总是无法明白我们要做什么,要不然就会理解成清仓甩卖的书店,要不然就会觉得是古董藏书。所以我们看好的物业不理我们,理我们的物业又不太合适。
最终我们只好把书店开在了办公室的旁边,仅发了微博,剩下全靠读者自行发现。这样偏僻,开着开着竟然变成了大众点评朝阳区人气第一名的书店。看来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中国的读者需要这样一家二手书店。
这个多事之春,多抓鱼循环商店终于和所有人见面了。希望这个店可以持续地被顾客们喜爱。经过这次的疫情,我想更多人理解了保护生态,不滥用资源的必要性。多抓鱼不想通过说教来实现我们的社会理想,我们希望用健康的经营,惠及所有人的商业模式,让循环理念深入人心。好想把店开遍中国,让人人都直观地体会到循环商品的好处啊。
长远的理想,就从眼下这家小小的商铺开始吧。

PS:上海店的选址还在进行中。如果你有位于上海主要城区,交通便利,格局平整的 600 平左右商铺出租,并愿意给予循环商店一定的房租优惠,欢迎发邮件给我们。
联系人:猫女士
邮   箱:maozhu@duozhuayu.net

*标题参考了吉田修一的《春天,相遇在巴尼斯百货》,文内所有图片皆拍摄于多抓鱼实体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