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空间论|观察社:在地性也包含着排他性,没必要过分强调

翁子健 打边炉ARTDBL
2024-09-07

观察社


“空间论”的“空间”,主要指涉开展艺术活动的场所或一个机构,并非建筑学意义上的单纯物理空间。《打边炉》推出这个系列,希望呈现珠三角地区围绕空间所展开的艺术实践、遭遇以及对空间工作的思索。与“吹水史”一样,这是一个行进中的微型项目,每周一期。



d-b-l: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办的这个空间?

翁子健:在2009年,我们在广东甚至全中国范围都缺少非营利空间的情况下建立了观察社,我们希望建立一个有别于主流机构的运营、研究及策展模式的平台。



d-b-l:介绍下空间的物理现状?(展出条件)

翁子健:我们的空间本来是一家沿街的理发店,呈正方形,大概六十多平米。什么都没有。


2013年8月,《杨沛铿百科全书》现场外观


d-b-l:你们更热衷于与怎样的艺术家建立合作关系?

翁子健:我们希望跟真诚地从事探索创作而具有独立精神的艺术家合作。


2015年12月,陈翊朗《也许是魔鬼》现场



d-b-l:你们建立的展览线索是怎样的?

翁子健:我们建立展览的最主要方式,是通过讨论。讨论是研究的基础,而通过深刻的交流得出的理解是构成展览的基础。


2015年8月,杜忠健《假若他日相逢》现场


2014年12月,《策展人-张嘉平的小说及展览》现场


2015年5月,李杰《不忠诚的》现场


d-b-l:你们的空间实践,其核心价值是什么?

翁子健:珠三角是我们生活的根源,这儿的生活构成了我们的世界观。即使我们到处去,也会带着来自这里的东西。珠三角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上的地区,而是一个我们“随身带”的东西。



d-b-l:投入和回报的平衡,在你们的实践中是一个难题吗?

翁子健:我们严格实行非营利的方式,我们对于赞助的接受也有选择性,绝不违背我们空间的原则,因此只接受我们认为能理解我们的目标的机构和个人的赞助。尽管这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实际困难,但是这也是观察社的根本,不能改变。



2011年6月,《增本泰斗:蓝红白黃》现场



d-b-l:作为一个机构,你们是怎样看待“公司化”的问题?

翁子健:反对。


d-b-l:怎么看待艺术的在地性?

翁子健:所谓在地性似乎是一个比较空泛的概念,其中似乎包含了一种排他性。观察社的工作里,最重视的每一个人的个人,如果一个个人面对自己的真实处境,那么自然就呈现出地方。因此,似乎没必要过多的考虑在地性的问题。


2014年3月,广东时代美术馆的《积极空间》展览中的“观察社随身带”项目



d-b-l:出版在你们的工作处在什么位置?

翁子健:出版在我们的工作中很重要。出版是一个研究成果的报告,也是一种比展览本身构成更长时间交流的媒介。此外,做书也是一件令人十分愉悦的事。



d-b-l:预测下,十年后,你们的空间会是怎样的?

翁子健:如果还在,那还是一模一样,永远不变。



※ 翁子健是观察社的创办人之一,同时也是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资深研究员。




“空间论”往期


1、腾挪空间  |  2、五楼空间  |  3、 33空间  |  4、握手302  |  5、不空间  |  6、寄居画廊  | 7、圈子艺术中心 |  8、有空间  |  9、你我空间  |  10、广州画廊  |  11、狮峰书院   |  12、21空间美术馆  | 13、盒子艺术空间  | 14、顶上空间  | 15、源美术馆  | 16、扉艺廊   | 17、self-house | 18、Du/空间



“空间论”是一个开放的栏目,欢迎给我们来信(dabinlou@126.com),加入到珠三角的空间讨论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打边炉ARTDBL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