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类学学报2023年第2期

封面设计:许勇

封面简介:图中为中国旧石器时代不同时段遗址发现的石制品,是不同类型原料的代表。从上往下,第 1 行石制品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代表,普遍使用的石英岩、石英和燧石原料;第 2 行和第 3 行石制品都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的代表,普遍使用的燧石、角页岩、石英、石英岩和硅质灰岩原料;第 4 行和第 5 行石制品是中国旧石器晚期和后旧石器时代遗址的代表,常见的燧石、硅质白云岩、霏细岩、凝灰岩、硅质岩和黑曜岩原料。图片显示,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末段,中国境内史前人类开发的石料类型存在明显变化,这一变化同时体现在产地选取和开发方式方面。研究显示,这一变化可能主要受到史前人类流动性变化、石器技术演变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综合而言,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石料开发策略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境内史前人类行为模式和交流迁徙等内容有重要意义。—— 申旭科(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本期目录


特邀文章

中国旧石器原料开发策略的研究进展 申旭科,李婷,张东菊

研究论文

四川汉源富林遗址石制品再研究 浣发祥,杨石霞,陈苇,等

中国现代人群两性身高差异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杜抱朴,殷钰喆,谭伊,等

山西洪洞西冯堡清代墓地缠足女性的骨骼损伤和关节疾病 孙晓璠,张全超,牟萍媛,等

山东古代居民骨化甲状软骨的观测 赵永生,孙田璐,杨张翘楚,等

河北蔚县南柏山遗址晚更新世河套大角鹿角化石 梅惠杰,张贝,雷华蕊,等

山东小高全新世早期遗址人类对獐的利用 高瑶,王华,郎剑锋

简报/发掘报告

陕西洛南盆地延岭旧石器地点发掘报告 李葭萌,王社江,孙雪峰,等

泥河湾盆地南山根地点发掘简报 范文田,杨晓冬

中国藏缅语族成人的超重与肥胖 张兴华,郑连斌,徐飞,等

综述

丹江口库区旧石器遗址的年代与石器技术的演进 李文成,宋国定

旧石器时代早中期刻划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李三灵

书刊评介

《代谢性骨病生物考古学》评介 代琪,张全超

特邀文章中国旧石器原料开发策略的研究进展

申旭科,李婷,张东菊

石料开发与获取是石器生产操作链的重要环节,也是史前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能够反映史前人类的资源开发策略、环境认知与适应能力、移动模式和交流贸易网络等。相比于旧大陆西侧,东亚地区的燧石和黑曜岩等优质石料产地相对稀缺,中国许多旧石器考古遗址的石器原料主要来自遗址周边质量欠佳的脉石英、石英岩和一般燧石等,而相关的旧石器时代石料开发策略系统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对中国目前已开展的旧石器时代石料开发策略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和总结发现,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末段,中国境内史前人类的石料开发策略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主要体现在石料类型组成、产地选取和开发方式三个方面,可能主要受到史前人类流动性变化、石器技术演变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综合而言,开展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石料开发策略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境内史前人类的行为模式和交流迁徙等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旧石器,  石器原料,  开发策略,  影响因素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14

研究论文四川汉源富林遗址石制品再研究

浣发祥, 杨石霞, 陈苇, 陈伟驹, 朱利东, 张玉修

富林遗址出土的细小石器在20世纪发现之初便引起了广泛关注,是南方小型石制品组合的典型代表且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本文结合已有报告对石制品进行再研究,认为富林遗址石器工业整体仍以石核-石片技术为主导,包含小型石片产品和似石叶产品,未见细石叶技术相关产品。在石器修理与使用方面,除较为常见的刃部正向修理之外,对石片未加工刃缘的直接使用也较为突出;并观察到对装柄部位修理的例子,指示了复合工具的使用。富林遗址的石制品技术反映的是青藏高原边缘地带人群在更新世末-全新世初对气候环境、原料条件及人口规模变化作出的适应。在更新世末-全新世中期,中国南方的小型石制品组合远不止富林遗址这一例,各地人群为适应生态环境而发展出了多样的石制品组合,形成了较为多元化的格局。

关键词: 中国南方,  富林,  石制品,  类型,  技术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11


中国现代人群两性身高差异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杜抱朴, 殷钰喆, 谭伊, 张宇格, 范博, 姚植正, 郭航

本文对中国现代人群的两性身高差异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选用152处中国现代人群(含69处汉族人群和83处少数民族人群)的男、女性身高数据,计算两性身高差异指数,并对比该指数在南、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人群间的分布差异,同时分析纬度、气候、体格大小与城乡环境因素对两性身高差异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比女性高出约7.16%(4.72%~9.26%);南、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两性身高差异程度相似,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两性身高差异程度相似,但北方少数民族的两性身高差异明显大于南方少数民族。此外,两性身高差异程度与纬度、气温年较差和年均风速呈低度线性正相关,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和年均相对湿度呈低度线性负相关,而与体格大小和城乡环境并无显著关联。这提示遗传和自然环境因素在中国现代人群两性身高差异的区域化演变中更趋主导性,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

关键词: 现代人,  中国人,  身高,  性别二态,  环境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48


山西洪洞西冯堡清代墓地缠足女性的骨骼损伤和关节疾病

孙晓璠, 张全超, 牟萍媛, 杨及耘, 曹俊

女性缠足是山西洪洞西冯堡墓地埋葬人群中一处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相关人骨遗存为研究山西地区明清时期的缠足习俗提供了珍贵的考古资料。本文主要对山西洪洞西冯堡清代墓地出土的93例女性人骨标本中与缠足行为关系较为密切的骨骼损伤和关节疾病现象进行统计与分析,以窥探缠足与未缠足女性的健康状况。统计结果显示:1)在膝关节和足部骨关节上,缠足女性有更高的骨性关节炎发生率;2)在肘关节和左侧腕关节的患病程度上,缠足女性与未缠足女性群体基本相当;在右侧和双侧腕关节以及手部关节的患病等级上,缠足女性略大于未缠足女性;3)西冯堡墓地各椎段椎体周缘骨赘患病率上,缠足女性均高于未缠足女性,颈椎和腰椎是所有女性患病最严重的部位;4)两个群体的骨骼损伤和骨性关节炎的患病率和患病程度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这可能是与下层平民家庭对女性经济价值追求的背景下缠足与未缠足女性均需承担体力劳动有关。

关键词: 现代人,  西冯堡,  墓地,  缠足,  关节炎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63


山东古代居民骨化甲状软骨的观测

赵永生, 孙田璐, 杨张翘楚, 王子孟, 刘文涛, 曾雯

本文以山东地区6处考古遗址出土的18例古代居民的骨化甲状软骨为研究材料,结合现代医学和法医学的研究,通过对甲状软骨骨化情况的观察分析以及部分数据测量,发现古代居民中骨化甲状软骨多保存骨板下缘、下结节以及上下角,而且骨化甲状软骨对古代居民性别和年龄的判断有一定指示作用。甲状软骨在骨化程度、进展速度以及骨化机制上存在性别差异,古代居民中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保存骨化甲状软骨,且男性多见保存联合部中下段,女性并无个体保存联合部。另外在本文的骨化甲状软骨的两项测量数据上,男性明显大于女性。甲状软骨的骨化个体间差异很大,单独使用甲状软骨骨化规律进行年龄判断并不可取,但可作为一种参考依据来辅助判断。值得注意的是,保存有骨化甲状软骨且年龄明确的古代居民皆大于30岁。

关键词: 甲状软骨,  骨化,  性别差异,  年龄判断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03


河北蔚县南柏山遗址晚更新世河套大角鹿角化石

梅惠杰, 张贝, 雷华蕊, 同号文

大角鹿是我国北方中-晚更新世遗址中最常见动物化石之一,也是更新世期间我国北方动物群的代表性动物之一。除周口店地区之外,其他遗址出土的大角鹿化石都十分零碎,极少有完整的大角鹿鹿角发现。再加上对大角鹿不同年龄阶段鹿角的发育情况更是知之甚少,因此,以往仅凭鹿角形态所做的分类值得商榷。2018年,在河北省蔚县南柏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1件几乎完整的大角鹿鹿角化石。鹿角很大,眉枝和主枝掌部都呈薄片状,掌部无指突;眉枝和主枝掌部的延展面基本一致,但不完全平行,主枝角干在基部有明显弯曲,但“S”形并不明显,总体特征与晚更新世河套大角鹿(Sinomegaceros ordosianus)的基本一致。该标本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河套大角鹿角化石。含该化石的地层成因尚不确定,初步的光释光测年结果是距今约11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

关键词: 中华大角鹿属,  角化石,  南柏山遗址,  晚更新世,  河北蔚县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01


山东小高全新世早期遗址人类对獐的利用

高瑶, 王华, 郎剑锋

小高遗址是山东地区近年来发现的一处全新世早期遗址,出土有大量的獐骨骼。本文主要从年龄结构、季节性特征及骨骼单元分布频率等角度对獐的骨骼进行研究。年龄结构的研究结果显示,人类的狩猎对象以7-24个月的青年和中年的个体为主;且越到晚期,未成年个体所占比例越高,这表明大多数獐是在接近或达到最大体重后成为人类的狩猎对象,且人类狩猎活动对獐的种群结构造成了一定影响。季节性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对獐的狩猎活动多发生在食物资源比较短缺的冬季及春季。骨骼单元分布频率和骨骼破裂程度研究表明,小高遗址可能还存在对骨髓的充分开发与利用。结合獐的生物学特征,我们认为,小高先民对獐的利用模式符合全新世早期动物资源广谱性和强化利用的特征,也表明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 小高,  全新世早期,  獐,  骨骼,  利用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60


简报/发掘报告

陕西洛南盆地延岭旧石器地点发掘报告

李葭萌, 王社江, 孙雪峰, 鹿化煜, 张小兵, 张红艳, 张改课, 夏文婷, 别婧婧延岭地点处于东秦岭洛南盆地南洛河第二级阶地上,属盆地西部“四十里梁塬”中部,紧邻支流县河。2012年10~11月对该地点进行发掘,揭露面积251 m2,在地表耕土层和平整土地扰动层、原生黄土和古土壤层出土石料、石核、石片、各类修理的石器、断块、碎屑等不同类型石制品856件。延岭地点加工石制品的主要原料为附近河流阶地砾石堆积中的砾石,以石英为主,石英岩次之,石英砂岩、砂岩、火成岩、硅质岩等偶有使用。剥片方式主要为锤击法,偶见砸击法。石制品以小型为主。石器组合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锥、凹缺器、薄刃斧和手镐。遗址地层光释光年代学研究显示该地点埋藏石制品的地层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其中距今12~7万年之间的晚更新世早期为石制品埋藏最为丰富的时段。关键词: 石制品,  延岭地点,  洛南盆地,  秦岭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05

泥河湾盆地南山根地点发掘简报

范文田, 杨晓冬

南山根地点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大田洼乡岑家湾村西南,考古文化层埋藏于泥河湾湖相层中,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2017年5~7月,河北师范大学考古队对该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面积为22 m2的范围内共出土编号遗物519件,主要为石制品,出土化石17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碎屑、石器等。石制品原料可能为就地取材,取自附近基岩及河滩砾石;剥片方法主要为锤击法;石制品整体形制较小,属于石片石器工业;石制品类型以石片、断块和碎屑居多;共发现25个拼合组,包括57件可拼合石制品,应为原地埋藏。通过与邻近的岑家湾遗址地层对比,南山根地点文化层与岑家湾文化层处于同一自然堆积层内,但较岑家湾遗址文化层稍高,据此推断其年代可能接近并略晚于岑家湾遗址(1.1 MaBP)。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南山根地点,  旧石器时代早期,  拼合研究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15


中国藏缅语族成人的超重与肥胖

张兴华, 郑连斌, 徐飞, 包金萍, 宇克莉

运用人体测量学的方法,研究组从2015年到2019年在贵州、云南、四川、西藏、湖北、湖南6省区调查藏缅语族17个少数民族成人的体质指标。测量指标包括体质量、身高与皮褶厚度。计算指标包括身体质量指数、体密度和体脂率。藏缅语族民族的身体质量指数与人均GDP呈正相关。藏缅语族民族的肥胖与超重率受社会经济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影响。藏缅语族男女的肥胖与超重率都较高,迫切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和预防。

关键词: 超重,  肥胖,  藏缅语族,  成年人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47


综述

丹江口库区旧石器遗址的年代与石器技术的演进

李文成, 宋国定丹江口库区位于东秦岭南麓,是连接我国南北文化的重要地带,本文全面梳理了该地区目前已发掘的旧石器遗址,重新厘定了遗址的年代。结合年代和石制品特征,本文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该地区文化发展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1(相当于MIS 27~MIS 8)石器工业为石核-石片类型,阶段2(相当于MIS 7~MIS 3c)出现了大型切割石器组合,阶段3(约晚于MIS 3b)以小型石片石器为特征;2)在文化阶段性发展的同时,石核-石片技术一直贯穿于本地区的更新世期间,体现了区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3)丹江下游石器技术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华北和秦岭地区的文化辐射,显示出融合性的技术特征;4)100~50 ka BP期间,丹江口库区汉水上游的现代人石器工业中可能包含了大型切割石器组合。关键词: 丹江口,  旧石器,  年代,  文化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04
旧石器时代早中期刻划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李三灵刻划遗存是史前人类有意刻划并保留下来的重要考古资料,对于探索和揭示史前时期古人类认知能力和思维表现形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刻划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欧洲、非洲南部和西亚地区,中国发现的刻划遗存较少。本文重点介绍当前国内外刻划遗存的发现和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刻划遗存的鉴别和分析方法进行总结,并尝试探讨不同时空刻划遗存的差异。本文认为古人类刻划行为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呈现出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  刻划,  几何图形,  动物骨骼,  赭石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46


书刊评介

《代谢性骨病生物考古学》评介

推荐书籍:The Bioarchaeology of Metabolic Bone Disease (Second Edition)Megan Brickley, Rachel Ives, Simon MaysAcademic Press推荐人:代琪, 张全超部分节选:本书是一部在生物考古学视角下系统介绍代谢性骨病的重要著作,包含了大量代谢性骨病的医学知识以及丰富的生物考古学研究材料与方法,拓展了从生物考古学角度研究代谢性骨病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相关从业人员了解国际代谢性骨病生物考古学领域的最新动态。此外,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有助于感兴趣的读者和希望从生物考古学角度了解代谢性骨病的学者阅读和学习。最后,本书能够满足目前国内代谢性骨病在古病理学科研教学中的需要,引起学界对这一类型疾病的重视,并推动其在国内的深入研究。


立即关注开始在线阅读,下载当前文章。

点击公众号底端“期刊在线”即可通过手机浏览当期及过刊内容。

欢迎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人类学学报》官方网站,浏览已刊载文章,获取更多相关资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类学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