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鱼羹胜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我“困难时期”(又叫“瓜菜代”)出生在闽南晋江,小时候物资匮乏,尽管是居民户口,粮食定量供应,比起许多贫困地区要好很多,但处于少年发育期,常有“食不果腹”之感,偶有美食,那种满足感难以形容。

         闽南地区有一种传统美食叫做“羹”,乃是“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百度百科),用鱼肉做的就叫做“鱼羹”,用肉做的就叫做“肉羹”(若是牛肉做的就特别叫做“牛肉羹”)。从小住在晋江一中(当时叫“青阳中学”),母亲是中学职员,工作很忙,我们平时就寄膳在学校饭堂里。每个月20几斤的定量,因为要搭配杂粮(一般是番薯干),所以每天至少有一餐是蒸番薯干(闽南叫“地瓜干”,多是外省如安徽运来),中午吃饭时买一毛钱的肥肉丝炒菜,饥不择食地吃完,常常十分钟不到便完事,虽然意犹未尽,但亦无可奈何。时常晚饭时间不到肚子就开始咕咕乱叫。

         那时最盼望的,就是“鱼羹胜”的来到。“鱼羹胜”是一个人名,或许是“盛”也不一定。“鱼羹胜”住在大井口(村名),卖的是闽南小吃,有点类似现在的“沙县小吃”,不过是一副担子的小吃摊,更加简单便捷,每天晚上5点左右,青阳中学的校门口便响起了“呤呤呤”的响铃声,大家知道“鱼羹胜”来了,纷纷跑出来品尝鱼羹汤、肉羹汤、鱼丸汤、肉丸汤这类本地美食。我最喜欢吃的,是鱼羹胜做的肉丸汤,花上一毛钱,师傅会舀6个小小的肉丸,加上一碗骨汤,撒一些葱花,香味扑鼻,美不可言。食客们或蹲或站,慢慢品尝,末了故意留着两三个丸子,然后向他续汤,鱼羹胜知道大家喜欢他的食品,通常不会拒绝。吃完之后,我会用一个搪瓷牙杯,再买一份,小心翼翼地捧回家,作为一家晚餐下饭的汤。

         1977年我离开了晋江转学到厦门,就再也没有品尝到“鱼羹胜”的小吃。但在梦里会常常忆起“鱼羹胜”的小担子,梦到闽南的蚝仔煎、面线糊、烧肉粽。他如果健在,应该也是一位近百岁的老人。感谢他给我的童年留下的美好记忆!何时能再回到故乡重温儿时的味蕾记忆呢?

2017216日匆草于广州)

(鱼羹)

(蚝仔煎)

(闽南烧肉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