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 | 大学中文在中文大学 ——专访邓思颖教授

语言学冰室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大学广场》(University MarketPlace)181(2017年3月)

学生记者:刘珈余


中大对中文教育的重视与创校背景息息相关,这也反映在中大的命名上。正如创校校长李卓敏教授所言,中大的使命“就是把中国的数据吸收和融化到各个学科,予以发扬光大……简而言之,香港中文大学是把中国文化的境界溶合到各学科的大学。”(节录自1978年10月2日“中大新任校长就职及颁授荣誉学位典礼李卓敏博士讲词”)可见“香港中文大学”当中的“中文”二字并非狭义地指中国语文,而是中国文化。由于语文乃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中国文化又对中大有特别意义,故中大特意把中文定为必修课程,尽管曾面对“四改三”、“三改四”等教育变革,语文与文化并重的中文课程依旧是中大核心课程的一大支柱。


不忘初心 无惧时代变迁


相信每位四年制同学都对“大学中文”不会感到陌生。这个必修的核心课程,占六个学分,务求让学生巩固语文基础,继而提高文化素养。担任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中文系﹚中国语文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的邓思颖教授及其团队坚守“学生为本”的方针,致力改善课程设计,默默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邓教授忆述中大的语文政策一直力臻至善;自创校以来,即使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改革,但大学的中文课程不忘初心,并能因时制宜,造福学子。


在新的四年学制课程编排上,“大学中文”获定为必修的核心课程,由中文系负责开办。在教学内容方面,早期四年制的“大学国文”较侧重古典文学,而目前新四年制的“大学中文”,既选读古今经典篇章,又能涵盖修辞手法及论说技巧等较实用的内容,灵活多变,配合社会对语文应用的重视,做到语言与文学并重,务求让同学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邓教授特别肯定团队中每位成员的付出,尤其是前线的讲师,他们藉着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其需要,才能达至“下情上达”,让课程更切合同学的期望。


与时并进 完善学习体验


不少同学对“大学中文”印象最深是“文学散步”,师生走出课室,踏着前人在校园的足迹,一边欣赏校园的一花一木,一边聆听讲师讲述校园景点的故事,或是欣赏校园之美,游目骋怀,畅叙幽情,继而领悟文学的精髓,感受文化的精深。邓教授指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不但能巩固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更能提高同学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讲师亦会鼓励学生在课余时善用网上资源作自主学习,提高同学的语文水平。网上学习平台上设有语文地图、语法自学网、语文练习库等资源,同学可因应自己的学习进度,选取合适的教材,自我增值。


不遗余力 举办多元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外,中国语文教学发展中心负责举办各式各样的语文活动,如去年举办的征文比赛 ——“文学中大”,主要对象是修读“大学中文”的本科生,主题是中大校园生活。比赛收到来自不同学院的同学投稿,反应热烈,而尤令邓教授感到雀跃的,是大学中文组荣获金奖的同学并非来自中文系,而银奖和铜奖的得奖人亦非文学院的同学,反映了文学创作并非中文系同学的专利,也不囿于本科的专业,而是每位同学都有潜力写出好文章。为鼓励同学创作,推动文学风气,上述比赛的得奖作品曾在康本国际学术园、进学园、钱穆图书馆等地作巡回公开展览,同学能细阅同侪的佳作,以收观摩切磋之效。


此外,获大学教务会属下教与学委员会(Senate Committe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的慷慨资助,中心正计划推行多项提升语文计划,如跨学科中文学习(Chinese Across Curriculum)、语文电子学习、创作比赛等活动,以解决语文学习的疑难,提高同学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身兼多职 多角度推语文


邓教授除筹划大学的中文核心课程外,也通过担任粤语研究中心主任此身分,推动粤语语言学研究,使公众能从学术的角度了解粤语的特色及其可贵之处,如举行大型学术活动“国际粤方言研讨会”及与中大图书馆合办的“粤月”,均获好评,足见大众对粤语文化的热爱。此外,邓教授也兼任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主任,积极提倡比较语言学研究,主编学术期刊、举办研讨会,如发起首届“海上丝绸之路的汉语研究国际论坛”,关注海外华语、汉语方言的研究,开拓比较研究的新领域。





 

原载于微信公众号:语言学冰室,请原作者看到后速与我们联系,联系方式:July127jingjing 或 xiaomanzhiwx。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