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走田野杂记 | 《莆仙方言研究》后记(蔡国妹)

蔡国妹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后记


在酷暑肆虐的福州,我却不合时宜地松了一口气,因为酝酿多年的《莆仙方言研究》书稿终于完成了!

方言是地域文化最外在的标记。莆仙方言是莆田一大特色,和普通话有根本的差别。与城市的洋气相比,莆仙话略显土气,纯属一种“地瓜话”,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但莆仙人永远改变不了自己乡音,而且非常热爱自己的方言。难懂难学的莆仙话体现了莆仙人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性格特点,也蕴藏着莆田独有的文化特质。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但增加了许多专题讨论,原有的部分也重新做了核实和深化。

   《莆仙方言研究》一书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前辈、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



首先要感谢业师福建师范大学陈泽平教授。由语法学转道学习方言学,初见陈泽平老师时,心中充满敬畏,而后通过渐次接触,发现他是个非常和气、纯学术的学者。听陈泽平老师的课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每有疑问他总能及时解答,给予经典的评述,并把自己的创见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受益匪浅。有些稿件往往要请他多次审阅,他也总是不厌其烦。大到文章的整体框架,小到细节,陈老师总会认真地批阅。陈老师做事细致高效,经常连夜回复邮件,让我感恩莫名。他严谨做事、低调做人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的榜样;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莆仙方言调查点分布图)


在此,我还要感谢日本爱媛大学的秋谷裕幸教授,他千里迢迢地从日本给我寄来弥足珍贵的莆仙话圣经资料,让我在莆仙话历史资料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得以管窥百年前的莆仙话早期面貌,从而进行历时比较。

感谢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的白勇华先生,他借给我珍贵的莆仙话剧本,让我有幸接触到精彩的莆仙戏。感谢博学多才的同门龙安隆先生和吕晓玲女士,他们俩在学术上的睿智见解,常常给我很大的启发,使我能感受到学术前沿的魅力,本书中许多部分他们都提出宝贵意见。

在众多的朋友之中,我要感谢李滨、陈丽冰、林颂育三位同门,因为书中涉及沿海闽语的内部对比,所以我经常就某些专题向她们求教,她们总是有问必答,细致入微。也感谢戴黎刚先生和吴建明先生,他们俩是我的同乡,给予我许多鼓舞和切实的帮助。

我还要把最真诚的谢意献给刘德春先生和众多背后默默支持我田野调查的发音人,他们对母语的理解极其深入。有幸请他们当发音人,是一种非常愉快的体验。

此外,台湾中山大学的张屏生教授、复旦大学的陶寰教授和盛益民博士均经由我介绍调查过莆仙话,我亦有幸得以在旁学习,文中的个别记音也参阅他们的成果,在此一并致谢。

一个人能够完成一本专著的撰写,更关键的是来自单位的支持。感谢闽江学院的各位领导、同事给我宽松的工作环境,让我有足够长的时间搜集资料、撰写书稿,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刘新华、陈国岱、薛菁、刘建萍几位教授。同时,我深深感谢同事唐若石教授,她对母语福州话的虔诚和热爱让我感动,与她合作调查闽东方言,让我收获甚多。

众所周知,方言学书稿不好编,因此尤其要感恩厦门大学出版社的王鹭鹏先生,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他那种认真负责、执著细心的品质尤显稀缺而可贵。


本书既是我怀恋故土的一种慰藉,也是游子献给家乡的一份薄礼。我期待本书能够唤醒远方的莆仙人对家乡的记忆、对乡土的情怀。莆仙方言中还有无数值得挖掘的宝藏,我会怀着一颗恭敬之心继续我的莆仙方言研究之旅。

是为后记。



蔡国妹

2016年夏于闽江学院




往期热文:


行走田野杂记 | 南方语言学10辑后记(甘于恩)

行走田野杂记 | 《莆仙方言研究》序(陈泽平)

行走田野杂记 |《看得见的广东话》后记

行走田野杂记 | 《广东粤方言概要》序(詹伯慧)

行走田野杂记 | 我和湖南的不解之缘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语言资源快讯






图文编辑:怡然

责任总编:老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