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速递|《封开方言志》

侯兴泉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封开方言志》


作者简介:

侯兴泉,博士,广东封开人,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副主任及暨南大学语言资源保护暨协同研创中心副主任。出版著作《粤语勾漏片封开开建话语音研究——兼与勾漏片粤语及桂南平话的比较》(中西书局)、《信息处理用粤方言字规范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及《封开方言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合编《老广新游之广府童谣》(广州出版社)。承担国家社科、教育部等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近年来致力于方言文化的调查、保育与推广工作,建有方言文化网(dac.jnu.edu.cn)、粤学堂微信公众号(gzyuexuetang),并帮助东莞市档案局建立了方言档案管理平台。目前正在主持开展《汉语方言学大词典》数字化平台建设和粤语多模态语音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内容简介

粤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也是广东省内三大主要方言之一,具有重要的方言地位。封开县位于广东省肇庆市西部,县内主要通行的汉语方言属于粤语勾漏片。本书主要对封开境内历史*为久远、使用范围*广的粤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口传文化做出系统、全面地描写和介绍,并跟粤语的权威方言广州话做出相应的比较。本书一方面为了解广东西部的老粤语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材料,另一方面也为探究粤语起源、东西部粤语之间的演变关系提供宝贵的视角和资料。

目 录

第一章 概 论  1

一、封开概况  1

(一)地理气候  1

(二)历史沿革  2

(三)人口姓氏  4

(四)语言和方言  4

(五)跟语言(方言)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5

二、封开方言调查研究综论  6

(一)综合性研究成果述评  8

(二)语音研究述评  9

(三)词汇研究述评  12

(四)语法研究述评  12

三、封开方言调查材料说明  13


第二章 封开方言概论  14

一、封开方言的特点  14

(一)封开方言的音韵特点  14

(二)封开方言的词汇特点  15

(三)封开方言的语法特点  28

二、封开方言的南北分区  28

(一)音韵区别  29

(二)词汇区别  30

(三)语法区别  30


第三章 封开方言语音分析  32

一、封开南部方言(封川话)的语音系统  32

(一)封开南部方言(封川话)音系  32

(二)封川话的音韵特点  40

二、封开北部方言(开建话)的语音系统  42

(一)封开北部方言(开建话)音系  42

(二)开建话的音韵特点  50


第四章 封开方言同音字汇  53

一、封开南部方言(封川话)同音字汇  53

二、封川北部方言(开建话)同音字汇  77


第五章 封开方言标音举例  108

一、封开方言语法例句标音  108

二、封开方言农谚标音  118

(一)时令  118

(二) 气象  121

(三)物候  124

(四)农业生产  125

三、封开方言故事语料标音  126

(一)封川话版《牛郎与织女》  126

(二)开建话版《牛郎与织女》  129


第六章 封开方言分类词表  132

一、人  132

二、动植物  166

三、自然生理  185

四、物品  198

五、工具建筑  226

六、方向时间  242

七、事体  248

八、动作  259

九、生活工作  273

十、行为心理  296

十一、外形状态  321

十二、其他  347


参考文献  364


第一章 概 论

封开概况(一)地理气候

封开县位于广东西北部,西江中游,北纬23˚13′~23˚59′,东经111˚2′~112˚2′之间,北回归线穿越县境,森林覆盖率70%以上,故有北回归线上的绿洲之称。封开东临怀集,东南、西南分别与德庆、郁南接壤,西、北与广西梧州、苍梧和贺县(现改称贺州)交界。县境东西横距68千米,南北纵距84千米,总面积2723.43平方千米。

县境属于山地丘陵区,地形呈东北—西南斜长形分布。山峦起伏连绵,地势大体为东西两侧高,中部和南部较低,东部多高山峻岭,最高的七星岩顶海拔高度达1274.4 米,西部则多延绵起伏的丘陵,北端开口、南端闭塞、形成凹字槽状地貌。县内河流纵横交错,西江从西南部穿过县境,贺江斜贯中部经南丰(含渡头)、大玉口、都平、白垢、大洲、封川等镇于县城江口镇注入西江,水陆交通十分方便。

封开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受到季候风影响,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冬短夏长,无霜期长。风向季节转换明显,夏季盛行偏东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


封开概况(二)历史沿革

封开县1961年由封川县和开建县合并而成,其中封川县为古“广信”治所的所在地(古广信县辖地包括原封川县及相邻的广西梧州的部分地区)。广信是公元前111 年汉武帝统一岭南时所设“交趾部”治所,它先是监察机构,后成为管辖岭南九郡的首府。在其后长达300 多年的历史中,广信一直都是交趾刺史部及其后来改名交州的治所所在地,是岭南地区的首府,为当时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广东和广西的得名(始于宋代,宋置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简略而成广东、广西)也跟广信有关,大略是广信及其东面为广东,广信西面为广西。

由于历史上郡县废置无常,史籍记载亦不尽相同,为方便起见,封开的建置沿革仍以封川、开建两县分别记述说明。

封川县因封溪水得名。又云:“县东北二十里为封门山,峰峦秀蔚,两崖如门,县盖取封山锦川为名。”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交趾刺史部苍梧郡广信县地。关于广信县治,一说为今广西梧州,一说为今封开江口。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属广州,不久属交州。永安元年(263)仍属广州。晋元熙二年(420)分广信县地置封兴县,属晋康郡。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属苍梧郡。齐因之。梁初分广信县置梁信县及梁信郡。普通四年(523)兼置成州,辖梁信、广信、猛陵、遂城、宁新5县。梁信县为州、郡治。隋开皇十年(590)废梁信郡,改成州为封州。开皇十八年(598)改梁信县为封川县。以封川名县始于此。大业三年(607)省封兴并入封川,改封州为苍梧郡,辖苍梧、都城、封川、封阳4县。封川为郡治。唐武德四年(621)改苍梧郡为封州,分封川县复置封兴县,后又省封兴。天宝元年(742)改封州为临封郡。乾元元年(758)复改临封郡为封州,均治封川县,领2县:封川、开建。属岭南道。五代属南汉,仍唐制,乾亨年间改封州为封兴,废开建县并入封兴。宋为封州临封郡,属广南东路。大观元年(1107)升为望郡,后并入封州。绍兴七年(1137)省封州,以县属德庆府。十年复置封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属广南西道,立封州路总管府,十九年降为散州,仍属广南东道。明洪武二年(1369)废封州,以县属德庆府,九年府改为州仍属之,统于肇庆府。清雍正八年(1730)德庆改为散州,仍属肇庆府。

开建县因开江而得名。汉元鼎六年(公园前111年)属交趾刺史部苍梧郡封阳县地。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属荆州临贺郡。晋永嘉元年(307)改属湘州。咸和六年(331)还属荆州。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分封阳县置开建县。开建置县从此始。元嘉二十九年置宋建郡(同时废宋昌、永固等6县),永固县并入开建县,改属临贺郡。齐因之。梁置南靖郡,开建为郡治。隋开皇十年(590)废南靖郡,开建并入连州。大业元年(605)复置开建县,大业三年连州改为熙平郡,仍属之。唐武德元年(618)属封州。五代南汉乾亨年间废县并入封兴,

于县治设砦。宋开宝五年(972)并入封川县,次年复置,仍属封州。元因之。明洪武二年(1369)属德庆府,九年属德庆州,统于肇庆府。清属肇庆府。

辛亥革命后,废州府,仍置封川县、开建县。民国38年属第十二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新中国成立初期封川和开建两县曾多次分合,最终于1961年合并,置封开县,驻江口镇。2015年辖16个镇,设178个村委会和21个居委会(县城区辖5个居委会)。

封开概况(三)人口姓氏

据封开人民政府网(www.fengkai.gov.cn)报道,至2016年初,封开常住人口40.99万人,户籍人口50.99万人。封开地处广东和广西交界处,西江和贺江交汇区域,自古就是岭南的交通要塞。汉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陆续迁入封开。下面我们根据《封开县志》(1998)有关人口的记述,选择5000人以上的19个姓氏,将其部分支派迁入时间做一简单介绍,借此了解各个时期的人口迁入封开的情况:

(1)陈姓,是封开境内较早的姓氏之一,汉代封开名人——岭南儒宗陈钦、陈元父子即为此姓;杏花大阳江翰冲村及渡头且止白屋陈姓则是明代才迁入封开。

(2)莫姓,自东晋后期至南北朝祖莫饰公始,分迁河南开封、福建、广东省开建金缕村,并有部分迁封川文德居住,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即出自该支系;都平高浪莫姓则是明朝才迁到长岗贺村,第十七代分支再迁到封开其他地区。

(3)梁、卢、张、聂、吴、黄、侯诸姓乃两宋期间迁入封开。

(4)林、黎、孔、苏、邓、刘、欧、姚乃元明期间迁入封开。

(5)李姓多乃明清两代才迁入封开。

由此可见,历史上汉人迁入封开有两个高峰:一乃两宋时期,二是元末明初。

封开概况(四)语言和方言

封开县城通行广州话,下面各镇主要通行的汉语方言属于粤语勾漏片,南部个别镇(如平凤、江川、七星和渔涝的部分乡村)有数千人讲客家话。封开县内的粤语可按原辖区分为开建话和封川话两种(开建话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各镇;封川话则主要分布在南部),两种方言差别较大,不能直接通话。封开境内讲开建话的人数和讲封川话的人数大致相同,都是20多万。

除了汉语方言外,封开北部跟怀集县交界的长安、金装等镇约有7000多人讲标话(属于壮侗语)。封开标话长期跟周围的开建话接触交融,80%以上的词语都借自开建话。会讲开建话的人只需掌握500 个左右的标话自有的词汇即可快速掌握标话。

本方言志只介绍在封开境内占主体地位的粤方言——开建话和封川话。

封开概况(五)跟语言(方言)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民歌

封开民歌历史悠久,据《封开县志》(1998:778)记载,早在唐代武德元年(618),开建一带的群众便有祭社习歌的风俗。说明唐代封开民歌已经非常兴盛。封开境内的民歌种类众多:若依地域区分,则有开建山歌、文德山歌、罗董山歌、泗科(今大洲)山歌、都平山歌、平凤山歌等;若按语言来分,则有标话山歌、粤语山歌、客家山歌等;若按内容来分,则有送鸡歌、鸾凤歌、新娘歌(出嫁歌)、新屋歌、古人歌、何物歌、交情歌、哭丧歌、故事歌、采茶歌等;若以音乐形式来分,则有音乐伴唱的喃么歌以及清唱的各地山歌等。

以前,封开人是无歌不欢。生个小孩满月要唱歌(送鸡歌),新居落成入伙了也要唱歌(新屋歌),平时劳作也唱歌(采茶歌),谈情说爱更要唱歌(交情歌),结婚摆酒要唱歌(鸾凤歌),人死了还得唱歌(哭丧歌)。可见唱歌是封开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知识、谈情说爱、举行重要典礼仪式等都要唱歌。但是现而今,想听封开山歌可就难多了!据说“文革破四旧”期间大批歌书被烧毁,老百姓说话都不敢乱说,更不用说唱歌了。加上改革开放以后,人口流出严重,社会生活和习俗日新月异,收音机和电视机大量普及,业余娱乐方式逐渐增多,封开已经越来越少人会唱民歌了。虽然最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近,一批当年爱唱山歌的老年人重新集合在一起,成立山歌队等业余组织,在中秋、春节等节日期间举办山歌比赛或展演活动,但是传承问题依然堪忧,因为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或愿意唱了。以封开开建山歌会为例,该会有会员20余人,最年轻的都已经40多岁了。

2. 采茶戏

封开采茶戏是在民间灯彩歌舞的基础上形成并用当地方言演唱,揉合粤剧的一些板腔与当地民歌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剧种。封开采茶戏受粤剧和其他剧种的影响,吸收了粤剧一些锣鼓和表演程式,剧本分场次,以铺陈故事为主,形式简朴,道白、动作形同日常生活。传统剧目以本地传说、日常劳动生活和男女相悦等故事的连台本戏为主,俗称“连戏”。舞台背景固定为家堂景、中堂景、庙堂景等几种,并将其类似挂历一样连接起来,演出时可根据剧情需要将其翻动就可变动背景。唱腔音乐则以山歌小调为主,唱腔分为采茶调、小调两大类,共有42 种曲牌(常用的16 种);根据感情色彩,又可分为喜、怒、哀、乐4 类。曲体结构为七字句式和四字句式,演员根据唱词内容自由处理唱腔的情绪和节奏,唱时有打击乐和弦乐伴奏。伴奏乐器分左、右场,左场为二胡、扬琴、琵琶、三弦、唢呐、笛子等管弦乐,右场为锣、鼓、镲、钹、木鱼等打击乐。脚色行当分生、旦、丑三行,表演比较粗疏,只有简单的步法和手法,以唱述故事情节为主。演出时生、旦、丑三行全体先出场引唱,致祝福词和介绍剧情提要,接着正戏开场,终场再全体礼唱拜别。

封开采茶戏形成的历史并不长,只有160 多年的历史,主要通过家族和师徒之间传承。虽然2015年已成功申请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传承问题依然堪忧:一是生活形态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少人喜欢听采茶戏了;二是年轻人学习的动力不足,传承困难。因此,封开采茶戏应充分利用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加大宣传,特别是在中小学中的广泛传播,在演好传统剧目的同时也新编一些紧跟时代符合当下群众审美趣味的新剧,通过提升自身的实力来吸引一帮爱好者和热心人士,共同做好封开采茶戏的传承和推广工作。


更多内容请购买后阅读


书名:封开方言志 

书名:ISBN 978-7-5192-3428-2 

定价:58元

销售:全国新华书店及网上各大书城有售




图文编辑:廖小曼

责任总辑:老   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