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与民俗(音频) | 林诺舟:闽越遗风——闽南拍胸舞

林诺舟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拍胸舞,是闽南地区,尤其是泉州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闽南话习惯上称其为“抉胸”。拍胸舞,顾名思义,是一种以拍击胸部等部位发出声音为主要动作的舞蹈。在闽南地区的许多场合,都能看到其身影。演出者大多为男性,表演时赤裸上身,头上戴着蛇形的草箍,随着音乐拍击身体起舞,风格粗犷,颇有古风。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537f94xe5&width=500&height=375&auto=0视频来自网络

      拍胸舞在泉州地区各区县都有流传和分布,在厦门、福州也有泉州籍艺人从事表演,并曾经在上个世纪形成了北、中、南三大派别。北有福州郭金锁,中有泉州邱剑英,南有厦门尤金满,三派同出一源,又各有其特色。在闽南地区,每逢传统节庆,有踩街、迎神赛会等活动,许多地方都会请来拍胸舞艺人前来表演,场面好不热闹。


      拍胸舞的主要动作是拍击胸部,但拍胸舞作为一种系统的民间舞蹈,可不仅仅是单纯的“拍胸”那么简单。拍胸舞有完整的一套动作规范,而且每个动作都有生动的名字。根据泉州市文化局干事刘建萍发表于《福建艺术》的《泉州拍胸舞的历史形成及演变》,拍胸舞的主干动作“打七响”,协调全身,其中“蜈蚣展须”、“老鼠摆尾”等最有特点,堪称绝技。


     

      关于拍胸舞的由来,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来源于梨园戏《郑元和》剧中郑元和乞讨的时候所跳的舞蹈,二是来源于福建原住民(闽越人)的传统舞蹈。梨园戏说的论据来自于拍胸舞的动作神似梨园戏相关剧目中的桥段,且拍胸舞常用的背景音乐也是梨园戏相关剧目中出现的南曲《三千两金》。闽越说则是对梨园戏说的深入分析,因为《郑元和》这出宋元南戏在其他地区并无类似拍胸舞的表演,而因为拍胸舞的动作、装束神似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舞蹈,表演者头上戴着的蛇形草箍在汉族中十分少见,却暗合闽越人蛇崇拜的习俗。所以有人认为,拍胸舞和闽越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梨园戏之所以也会有“拍胸”,则是因为宋元南戏在泉州地区发展的时候,为了迎合本地观众口味而加入了富有本地特色的“拍胸”,而这又反过来影响本地独立的“拍胸舞”,最终两者互相吸收,出现了互相融合的现象。现在闽南本地主流的观点倾向于认可闽越说。


     拍胸舞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闽越文化的遗存,而闽越人,或者说福建原住民的文化遗存,许多还体现在闽地的其他习俗和语言上,从语言方面说,福建各地的闽语就有不少和侗台语(泰语、壮语一类)音义相近的词语,根据罗杰瑞和梅祖麟考证,应该也有南亚语(也就是越南语、高棉语一类的语言)的成分。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在翻译软件试试把汉语的“腿”翻译成泰语,再问问身边的福建人他们的方言“腿”是怎么说的。泉州等地口语把小孩子称作kan2-a2,其中kan2(囝)是词根,表示“小孩子”的意思,a2(仔)是小称后缀,对比越南语“小孩”con、高棉语同义的kaun,只有中间的韵腹有点区别,音节首末的辅音基本一致,此外还有一些例子,罗杰瑞、梅祖麟的论文The Austroasiatics in Ancient South China:Some Lexical Evidence中有详细介绍。或许也可以印证闽南原住民和南亚语民族的联系。李如龙先生在《福建方言》中对闽语中的非汉语底层成分有精辟的分析和举例,以下摘录李老师的资料中提到的例子。

(文:林诺舟,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往期精彩回顾方言与民俗(视频)|富含傩元素的潮阳英歌,你见过吗?【转发】方言与民俗(音频)丨骆阳:“游波罗,娶老婆”---一年一度的波罗诞来了,约吗?方言与民俗 (音频)| 刘鼎荣:荔湾水上花市(广州话)

苹果手机用户欢迎扫码赞赏我们哦

图文编辑:林诺舟

审核:董一博

责任编辑:老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