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趣谈 | 朱晓农、焦磊:萧伯纳的《卖花女》与国际音标【转发】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语言中的文化 Author 朱晓农 焦磊

2

口腔的故事


   萧伯纳的《卖花女》与国际音标

       上面讲到的萧伯纳原著、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电影《窈窕淑女》,那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语音学神奇的塑造力。这种威力来自一些小小的表示发音的字母,我们管他们叫‘音标’。有了音标才能描写各种不同的语音,把他们分类,然后进行有效的语音教学或训练。音标有很多种,不同国家、不同语音学家,会用不同的音标。目前世界上最通行的音标,就是国际语音学会采用的音标,就叫做‘国际音标’IPA。国际音标的源头,就跟《窈窕淑女》中的主人公希金斯教授有关。

       萧伯纳剧本中希金斯教授的原型,很多人猜测是世界上第一位专业的语音学家,英国的亨利·斯维特。斯维特生于1845年,是萧伯纳的老友。他这个人言辞尖刻、锋芒毕露,因而也命运多舛,尽管在欧洲大陆他广受尊重,却一直不见容于故乡的学界,所以最终他也没在牛津当上Professor(勉强译为‘主教授’),而只是个Reader(教授)。1877年斯维特出版了《语音手册》,这可看作是现代语音学诞生的标志之一。斯维特对语音学的奠基性贡献是创制了一套‘宽式罗马字’,每个符号表示一组近似的音。这种想法当时是全新的,从这意义上说,斯维特是第一个触及音位这个概念的人,当然‘音位’这个词儿是后来发明的。宽式罗马字最终引向了国际音标,这对此后的100多年语音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语音学中每个人都受益非浅。


图2.1:亨利·斯维特

       但是,在当时的英国,更不要说其他国家了,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有语音学与音标这回事儿,语音学家则更没有人听说过。就连萧伯纳本人对语音学也是一知半解。他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对语音学产生兴趣,并结识了当时一班语音学家,尤其与斯维特来往甚多。但是萧伯纳所好奇的,并非是人类发音的奥秘,而是认为,语音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等级的标志——口音的改造,从而消灭阶级差别,达到人人平等。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他才写出了《卖花女》。这个剧本一炮而红,很快造成了英国人对于语音学这一学科的好奇与狂热。而后来根据其故事所改编的电影《窈窕淑女》,更是将语音学这一学科介绍给了全世界。对于语音学的推广和普及,萧伯纳功莫大焉,可惜斯维特已经来不及看见了。萧伯纳于1912年开始创作《卖花女》的时候,斯维特正由于贫血症而走向他生命的尽头。六月份剧本脱稿,斯维特已经去世。然而,在他身后,音标在全世界流传开来。

       大概大家都见过国际音标。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国际音标被用来标写英语的发音,使得学习者能够照样儿发出英语的音来。大家肯定对 æ ʌ ʊ这些在英语字典中常见的不同于英语字母的音标印象深刻。但是如果要问,究竟有多少国际音标符号,这样的字母有没有系统以及发音规则,可能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实际上,国际音标既然名为‘国际’,就说明其绝不仅仅只是用于标注英语发音的一套符号而已。实际上,国际音标的发明,它的初衷就是为了标写世界上一切的语言的。国际音标的英文叫做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简称为 IPA。1886年一群法国的语音学家在保罗帕西的领导下,成立了最早的一个语音学会。他们使用统一的符号作为音标系统用来教小孩学外语。在经过两次名称变更后,终于在1897 年成立了国际语音协会,法文叫L'Association Phonétique Internationale,缩写是API;英文叫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缩写也是IPA,与‘国际音标’的英文缩写相同。协会的目的是想使用国际音标来描述一个语言的所有发音,进而描述全世界所有语言的发音,也就是所有语言都用同一套的标音符号。由于全世界各种不同的语音实在不少,所以完整的国际音标符号是非常多的。各个语言可以将适合本国语言的音标取出,添加或不添加附加符号,用来标记本国语言的语音。随着学者对人类语音的进一步分类与了解,国际音标也经历了不少增减修改,尤其是最近三十年来,五次修订。目前最新的国际音标版本则是2005年刚修订过的,如图2.2所示。

图2.2:国际音标图(中文版)

       国际音标图分成两大部分,图中用红线隔开。上面那部分是字母音标,表示辅音和元音。辅音音标比较多,包括最上面一块的大表格(普通辅音),加上下面第二块的一个小表格(非肺部气流的特殊辅音)与一些有协同调音或他们认为较为少见的辅音。元音符号少点,都放在右面红线上的元音图里。本章内我们讲的内容就是元音和辅音,也就是口腔里的故事。

       红线下左下那一块,是些修饰性、限定性的附加符号,是为了补充在辅音与元音字母中反映不出来的那些个附加的发音特征。其中有发声特征(清化、浊化、气化、嘎裂化等),即声带上的东西——这到后一章里去讲。剩下的是进一步限定音段的。右下是超音段符号,涉及音高和音长。

       需要指出的是,这第二部分的补充音标,凌乱而不系统,而且远不敷用。国际音标叫是叫‘国际音标’,但实际上是由西方的语音学家根据他们熟悉的语音制定并修订的,所以国际音标第二部分的混乱,反映出西方语音学在声带发声方面的研究,落后于中国的语音学发展。当然,这第一部分里的元辅音音标,也还没有完全反映出最新的进展。


转自“语言中的文化”公众号


        ▼  

本期编辑丨周楚玲

本期审读丨王雅茜

责任编辑丨老   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精彩回顾

学术探论 | 班玄:甘桑石刻文新材料述略

学术探论 | 杜永道:语言生活中的词语嬗变【转发】

美馔新语 | 金尚泰:泰国饮食文化【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