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探论 | 黄晓煜:两岸客家话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以梅县客家话与台湾四县腔客家话为例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两岸客家话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以梅县客家话与台湾四县腔客家话为例


黄晓煜

引言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亦是汉族在世界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话是我国的七大方言之一,其分布甚广,两岸三地(大陆、香港、台湾)都有分布。其中,在大陆,客家话主要集中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及广东东部、中部、北部[1]。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客家文化对台湾的影响十分深远。台湾的客家人大多数是在清朝时从粤、闽两省移居台湾的,移居时间略晚于闽南人。早在开发台湾的过程中,曾发生闽客争地械斗,结果闽南籍人占居了平原地区,而客家人则占居了台湾中北部的桃园、新竹、苗栗这些较为靠山的地区,以及部分居于南部的高雄、屏东县农村。[2]台湾拥有600万以上的客家人,约占台湾总人口的26%。台湾客家语(台湾客家话)是台湾客家族群所使用的一种“台语”,[3]主要源于大陆粤东,及闽南、闽西的少部分地区,于1993年统计约有236.6万人使用,[4]日据时期多称为广东话[5]。依据2008年版的《台湾客家语常用词辞典》,台湾客家话在口语及文学上的含义是台湾话之一,即为台湾语言之一[6]。台湾的客家话主要为四县及海陆两种腔,此外,另有少数地区说大埔、饶平、诏安、永定、长乐等腔,合称“四海永乐大平安”。其中永定、长乐两个腔调几乎完全退居个人家庭,目前较活跃而有完整分布区的为四县、海陆、大埔、饶平、诏安,其间语言互通的关系或族群多寡的分布正好成“四海大平安”之次序排列。
四县话,又名四县、四县腔,是台湾客家族群使用的一种次方言,同时是在台湾客家话次方言之中,使用人口最多的一支。公众场合的客家话播音,多使用这种腔调。它是来自广东嘉应州所属的四个县,通称为“四县话”。实际上,四县只是一种通俗的说法,至少包括五个县:镇平(今蕉岭)、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梅县[7]。四县腔广泛分布于台湾北部和南部,主要代表区域有北部的桃园县、苗粟县,南部的高雄市、屏东县广雄地区。
两岸客家话分离已有一段时间,其异同如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大陆梅县话和台湾四县话为例,从亲属称谓的比较角度来窥探两岸客家话的异同。


一、两岸客家话亲属称谓异同概况


亲属称谓是指对血亲、姻亲的称呼,或具有血亲关系、姻亲关系者的互称。
由于条件有限,笔者用台湾四县腔客家话的书面材料[8]和梅县客家话的书面材料以及对梅县本地人的调查,来展现两岸亲属称谓异同概况。


(一)两岸客家话亲属称谓相同的一面

辈分

表现

 

 

 

 






 

 

 

 

 

 

 

 

 

 

 

 

 

 

 

 

 

 

 

 

 


普通话

梅县话

台湾四县话

曾祖父

公太[kuŋ44  thai53]

公太[kuŋ24  thai55]

曾祖母

婆太[pho11 thai5]

婆太[pho11 thai5]

曾伯祖父

伯公太[pak2 kuŋ44  thai53]

伯公太[pak2 kuŋ24  thai55]

曾伯祖母

伯婆太[pak2 pho11 thai53]

伯婆太[pak2 pho11 thai55]

曾叔祖父

叔公太[suk2 kuŋ44 thai53]

叔公太[suk2 kuŋ24 thai55]

曾叔祖母

叔婆太[suk2 pho11 thai53]

叔婆太[suk2 pho11 thai55]

曾祖姑

姑婆太[ku44 pho11 thai53]

姑婆太[ku24 pho11 thai55]

曾祖姑丈

丈公太[tshoŋ44 kuŋ44 thai53]

丈公太[tshoŋ24 kuŋ24 thai55]

伯祖父

伯公[pak1kuŋ44 ]

伯公[bag2gung24]

伯祖母

伯婆[pak1pho11  ]

伯婆[bag2 po11]

叔祖父

叔公[suk1kuŋ44]

叔公[sug2 gung24]

叔祖母

叔婆[suk1pho11]

叔婆[sug2 po11]

祖姑姑

姑婆[ku44 pho11]

姑婆[gu24 po11]

祖姑丈

丈公[tshoŋ44 kuŋ44]

姑丈公[gu24cong24 gung24]

祖父

阿公[a44 kuŋ44]

阿公[a24 kuŋ24]

祖母

阿婆[a44 pho11]

阿婆[a24 pho11]

伯伯

阿伯[a44 pak2]

阿伯[a24 pak2]

伯母

伯姆[pak2 me44]

伯姆[pak2 me24]

叔叔

阿叔[a44 suk2]

阿叔[a24 suk2]

姑姑

阿姑[a44 ku44]

阿姑[a24 ku24]

姑丈

姑丈[ku44 tshoŋ44]

姑丈[ku24 tshoŋ24]

舅曾祖父

舅公太[khiu44 kuŋ44 thai53]

舅公太[khiu24 kuŋ24 thai55]

舅曾祖母

舅婆太[khiu44 pho11 thai53]

舅婆太[khiu24 pho11 thai55]

姨曾祖父

丈公太[tshoŋ44 kuŋ44 thai53]

丈公太[tshoŋ24 kuŋ24 thai55]

姨曾祖母

姨婆太[i11 pho11 thai53]

姨婆太[i11 pho11 thai55]

舅公

舅公[khiu44 kuŋ44]

舅公[khiu24 kuŋ24]

舅婆

舅婆[khiu44 pho11]

舅婆[khiu24 pho11]

姨祖父

姨丈公[i11 tshoŋ44 kuŋ44]

姨丈公[i11 tshoŋ24 kuŋ24]

姨祖母

姨婆[i11 pho11]

姨婆[i11 pho11]

舅舅

阿舅[a44 khiu44]

阿舅[a24 khiu24]

舅妈

舅姆[khiu44 me44]

舅姆[khiu24 me24]

阿姨

阿姨[a44 i11]

阿姨[a24 i11]

姨丈

姨丈[i11 tshoŋ44]

姨丈[i11 tshoŋ24]

 

 

 

 

 

 

 

 

哥哥

阿哥[a44 ko44]

阿哥[a24 ko24]

嫂嫂

阿嫂[a44 sau31]

阿嫂[a24 so31]

弟弟

老弟[lau31 thai44]

老弟[lau31 thai24]

弟媳

老弟心臼[lau31 thai44 sim44 khiu44]

老弟心臼[lo31 thai24 sim24 khiu24]

姐姐

阿姊[a44 tsi31]

阿姊[a24 tsi31]

姐夫

姊丈[tsi31 tshoŋ44]

姊丈[tsi31 tshoŋ24]

妹妹

老妹[lau31 moi53]

老妹[lo31 moi55]

妹夫

老妹婿[lau31 moi53 se53]

老妹婿[lo31 moi55 se55]

堂兄弟

叔伯兄弟[suk2 pak2 hiuŋ44 thi53]

叔伯兄弟[suk2 pak2 hiuŋ24 thi55]

堂姐妹

叔伯姊妹[suk2 pak2 tsi31 moi53]

叔伯姊妹[suk2 pak2 tsi31 moi55]

小姑子

小娘姑[siau31 ŋioŋ11 ku44]

小娘姑[seu31 ŋioŋ11 ku24]

小叔子

小郎叔[siau31 loŋ11 suk2]

小郎叔[seu31 loŋ11 suk2]

 

 


 

 

 

 

 

 

 

 

 

 

 

 

 

 

 


 

 

 

 

 

 

 

 

 

 

 


儿子

俫欸[lai53 e31]

俫欸[lai55 e31]

儿媳妇

心臼[sim44 khiu44]

心臼[sim24 khiu24]

女儿

妹欸[moi53 e31]

妹欸[moi55 e31]

女婿

婿郎[se53 loŋ11]

婿郎[se55 loŋ11]

侄子

侄欸[tshət5 e31]

侄欸[tshɿt5 e31]

侄媳妇

侄嫂[tshət5 sau31]

侄嫂[tshɿt5 so31]

侄女

侄女[tshət5  ŋ31]

侄女[tshɿt5 ŋ31]

侄女婿

侄婿[tshət5  se53]

侄婿[tshɿt5 se55]

堂侄子

叔伯侄欸

[suk2 pak2 tshət5 e31]

叔伯侄欸

[suk2 pak2 tshɿt5  e31]

堂侄媳妇

叔伯侄嫂

[suk2 pak2 tshət5 sau31]

叔伯侄嫂

[suk2 pak2 tshɿt5  so31]

堂侄女

叔伯侄女

[suk2 pak2 tshət5 ŋ31]

叔伯侄女

[suk2 pak2 tshɿt5  ŋ31]

堂侄女婿

叔伯侄婿

[suk2 pak2 tshət5 se53]

叔伯侄婿

[suk2 pak2 tshɿt5  se55]

孙子

孙欸[sun44 e31]

孙欸[sun24 e31]

孙媳

孙嫂[sun44 sau31]

孙嫂[sun24 so31]

孙女

孙女[sun44 ŋ31]

孙女[sun24 ŋ31]

孙女婿

孙婿[sun44 se53]

孙婿[sun24 se55]

侄孙

侄孙[tshət5 sun44]

侄孙[tshɿt5 sun24]

侄孙媳

侄孙嫂[tshət5 sun44 sau31]

侄孙嫂[tshɿt5 sun24 so31]

曾孙

息嫲[set2 ma11]

息嫲[set2 ma11]

曾孙女

息嫲[set2 ma11]

息嫲[set2 ma11]

玄孙

玄孙[hien11 sun44]

玄孙[hien11 sun24]

表外甥

表外甥欸

[piau31ŋoi53  sen44 e31]

表外甥欸

[peu31ŋoi55  sen24 e31]

表外甥媳

表外甥嫂

[piau31 ŋoi53 sen44 sau31]

表外甥嫂

[peu31 ŋoi55 sen24 so31]

表外甥女

表外甥女

[piau31 ŋoi53 sen44 ŋ31]

表外甥女

[peu31 ŋoi55 sen24 ŋ31]

表外甥婿

表外甥婿

[peu31 ŋoi53 sen44 se53]

表外甥婿

[peu31 ŋoi55 sen24 se55]

外甥

外甥欸[ŋoi53 sen44 e31]

外甥欸[ŋoi55 sen24 e31]

外甥媳

外甥嫂[ŋoi53 sen44 sau31]

外甥嫂[ŋoi55 sen24 so31]

外孙

外孙[ŋoi53 sun44]

外孙[ŋoi55 sun24]

外孙媳

外孙嫂[ŋoi53 sun44 sau31]

外孙嫂[ŋoi55 sun24 so31]

外孙女

外孙女[ŋoi53 sun44 ŋ31]

外孙女[ŋoi55 sun24 ŋ31]

外孙女婿

外孙婿[ŋoi53 sun44 se53]

外孙婿[ŋoi55 sun24 se55]


 (二)两岸客家话亲属称谓不同的一面(含部分不同的情况)

普通话

梅县话

台湾四县话

姑姑

姑姑[ku44  ku44]

阿姑[a44  ku44]

阿姑[a24  ku24]

婶婶

姆姆[me44  me44]

叔姆[suk2 me24]

叔姆[suk2 me24]

爸爸

阿爸[a44 pa44]

爸爸[pa11pa44]

阿爸[a24 pa24]

妈妈

阿嫲[a44  ma11] 

阿姆[a44 me44]

妈妈[ma11ma44]

阿姆[a44 me24]

外曾祖父

公太[kuŋ44  thai53]

姐公太[tsia31  kuŋ24 thai55]

外曾祖母

婆太[pho11  thai53]

姐婆太[tsia31  pho11 thai55]

外祖父

阿公[a44  kuŋ44]

外公[ŋoi53 kuŋ44]

姐公[tsia31 kuŋ24]

外祖母

阿婆[a44  pho11]

外婆[ŋoi53 pho11]

姐婆[tsia31 pho11]

岳父

丈老(公)[tshoŋ44 lau31 (kuŋ44)]

丈人老[tshoŋ44 ŋin11 lau31]

丈人老[tshoŋ24 min24 lo31]

岳母

丈婆[tshoŋ44 pho11]

丈里婆[tshoŋ44 ni44 pho11]

丈人婆[tshoŋ24 min24 pho31]

表哥

阿哥[a44 ko44]

表哥[peu31 ko24]

表嫂

阿嫂[a44 sau31]

表嫂[peu31 so31]

表弟

老弟[lau31 thai44]

表老弟[peu31  lo31 thai24]

表弟媳

老弟心臼[lau31 thai53 sim44 khiu44]

表老弟心臼

[peu31  lo31 thai24 sim24 khiu24]

表姐

阿姊[a44 tsi31]

表姊[peu31 tsi31]

表妹

老妹[lau31 moi53]

表老妹[peu31  lo31 moi55]


(三)两岸客家话亲属称谓异同的总体表现

长辈称谓词在梅县话与台湾四县话之间差别并不大。但在梅县话里有些称谓词跟普通话同化了。例如,在《梅县方言词典》中,爸爸称“阿爸”,但今天的梅县人称还称爸爸为“爸爸”,还有“外公”、“外婆”也是如此。另外,梅县人对母亲那边的亲属的称呼跟对父亲这边的亲属的称呼并无差别,只是在背称时,为了让别人听懂,才会将母系与父系亲属称呼区别开来。例如“外公”、“外婆”,梅县人面称时都称“阿公”、“阿婆”。


在平辈称谓词中,台湾四县话常有姑表与姨表之别,但梅县话并无区别,而且梅县话在称呼平辈时没有母系与父系之分,长者称“阿哥”、“阿姊”,或者加上名号,如“阿明哥”、“阿芬姊”;幼者称“弟弟”、“妹妹”,或者直呼其名,或者加上名号,如 “阿明牯”、“阿芬妹”等。


在晚辈称谓词中,梅县话与台湾四县话一样,背称皆如上表所述。但面称时,往往会加上名号,如 “阿明牯”、“阿芬妹”等。


总的来看,两岸客家话亲属称谓大同小异。在总数的92个中,相同的亲属称谓76个,占总数的82%;不同的亲属称谓16个,占总数的18%。



二、两岸客家话亲属称谓大部分相同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梅县客家话与台湾四县腔客家话在亲属称谓方面差别不大,总体来说大同小异。台湾客家人迁居到台湾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三百多年来,台湾客家人与大陆客家人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化已互相发生了分化。在这期间,台湾经历了:日据时代,日本人为了统治台湾,大力推行皇民化运动,改汉姓为日本姓,改汉语为日语,企图在日常生活中全盘日语话,进而消灭汉族文化;国民政府来台,强力推行国语运动,鼓励使用国语,禁止方言通行。国语固然造成沟通无碍的便利,但是间接影响方言母语的交流;今天闽南节目当道,闽南语成为主流方言[9]。但在亲属称谓上,其四县腔客家话仍能与大陆梅县客家话大部分相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客家人较强烈的保守意识

其实,客家人并不是一个安分的群体,富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硬汉精神一直存在。客家人多次迁徙,从中原迁到南方,从平原迁到山地,从大陆远渡南洋,世界各地都有着客家人的足迹。但是,即使是这么一个“不安分”的群体,也有着保守、循旧的祖宗之法。陈运栋先生在《客家文化源流》一文中提到:客家人的远祖多是中原大族世家,即从魏晋以来形成的“衣冠望族”,这些衣冠望族在六朝以后,虽被迫辗转迁入岭南定居,但那种威严和气派并未被逃亡生活所折磨殆尽,每个家族在逃亡中都是一个集体,完整地保留着中原衣冠望族的文化意识和封建宗法意识[10]。所以说,客家人的保守,是在于对其内部的一种约束。对亲属称呼的语言,有着固有的、难以被改变的特点。


(二)客家人的较强烈的族群意识

客家祖先在千余年的迁徙历史过程中,继承了中原文化传统精神,再吸收南方各民系之文化,而逐步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11]。客家人有很强的族群意识,兴建宗祠风气流传千年,一直沿袭至今。因此,在客家人居住和聚集的地方,通常会有祭祀祖先的祠堂和各种宗族组织,其也成为客家人崇敬先祖、凝聚宗族情感与增进团结的表征。
现如今在台湾的客家人口占台湾总人口的26%,相对于其他族群(例如闽南人)来说属于少数。因此,他们的团结意识比较强。所以,对客家文化的保留也比较重视。在台湾,据资料显示,台湾的客属社团,数量多,形式多,有地缘性的同乡会,有血缘性的宗亲会,还有行业性、专业性组织,2000年以来台湾当局在“行政院”内还成立了“客家委员会”这一全台性的客属管理机构。从台北市来看,有世界客属总会、台北市客家崇正会、台北市客家文化研究推广协会、台北客家文化推广中心、台北市客家自强会、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等10多个客属组织。还有桃园县、新竹县、苗栗县、高雄县、桃园县龙潭乡、关西、头屋等处的旅北同乡会。还有大陆客家县市的旅台同乡会,如广东的梅县,福建的长汀、上杭、永定,江西省客家县市的旅台同乡会等。还有《客家》杂志社、《中原周刊社》、中原卫视、宝岛客家电台、客语电视台,在大学设立的客家学院或研究中心、台湾客家山歌团、台北扬声乐仙客音团等宣传文化团体。台湾很多社团组织还办有歌谣班。据报道,在台北市就有客家歌谣班30多个,全台约有400个。台湾的客属组织还发展到客家人聚居的乡镇。如高雄县美浓镇,就有美浓客家文物馆和钟理和纪念馆[12]。


(三)两岸客家话分离的时间不长

据丘昌泰[13],从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客家人开始进入台湾南部的六堆等地区算起,至今是300多年的时间。短短的300年时间,客家话在语言内部的演变并不是很大。


(四)亲属称谓本身的稳定性

亲属称谓是日常生活中的基础用语,稳定性较强,使用的频率高,不容易被其他语言(方言)等因素影响。


三、两岸客家话亲属称谓小部分不同的原因

有差异的亲属称谓,只是总数中很少的一小部分。从比较看,台湾的四县腔客家话在亲属称谓方面保留得相对完整一些,这也可能是由于台湾客家人的种族危机意识较强。在大陆,客家人受到的影响比较深。这也是由于大陆推行的政策有关,这也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梅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向广州等全国大城市学习,吸收来自全国的经济、文化等,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加上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以及梅县客家话与周边闽南话、粤语等方言的相互接触,梅县自身的方言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一些改变,例如,妈妈除了叫“阿嫲”,还叫“妈妈”,而不是以往的“阿姆”等。


(二)大陆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在梅县,每个家庭的孩子较少,兄弟姐妹减少,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不分,在称呼时一律称“阿哥”、“阿姊”、“老弟”、“老妹”。只有在特定场合,为了区别,才会带上“表-”和“堂-”。而且,“421”(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家庭模式的存在,使得对“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孙子”、“外孙”的称谓也发生改变,一律叫“阿公”、“阿婆”、“孙欸”,等等。


(三)语言(方言)演变的速度不一样。梅县话和台湾四县腔客家话也会产生差异。梅县处于经济发展中阶段,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影响,对语言(方言)也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所以自身的方言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语言(方言)演变的速度也就会比较快。而在台湾,由于客家人人数较闽南人少,客家人自身的保守的心理因素,导致台湾的客家人团结意识比较强,对自身的方言的保留会比较重视,因而其语言(方言)演变的速度就会比较缓慢。例如,对“岳父、岳母”的称呼,台湾四县腔客家话保留了最初的说法“丈人公、丈人婆”,而梅县客家话已有简称“丈老、丈婆”,等等。


结语

通过以上对梅县客家话和台湾四县腔客家话在亲属称谓方面的比较、探讨和分析,我们发现两岸客家话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是源和流的关系。两岸客家话亲属称谓的相同性是大于差异性的,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客家人要求稳定、保守的心理。所以,两岸人民有血缘、语缘关系,台湾的“根”在祖国大陆。


总之,客家方言是汉语方言的一支,台湾客家话的根在大陆,这是举世共知、不可辩驳的事实。海峡两岸的语言工作者不仅要对华语(普通话)、闽南语进行深入的研究,也要在客家话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这对两岸人民加强交流、消除隔阂、达成共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注释:

[1]温昌衍.两岸客家话词汇异同概说——以梅州客家话与台湾梅州腔客家话为例[J].嘉应学院学报,2012.(12):3.

[2]族群问题的提出与“四大族群划分”.瞭望[N].2006(21).

[3] 钟肇政.略谈两部台语词典《国台双语词典》,《客语词典》,1992(3).

[4]Ethnologue report on Chinese Hakka(3).

[5]吴守礼.一百年来的闽南系台湾话研究回顾与正名,老医之家[N],2003.4(3).

[6]黄文远,台湾客家语常用辞典[M],台湾教育部,2011(3).

[7]丘昌泰.台湾客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8]台湾四县腔客家话书面材料由温昌衍教授提供,谨致谢忱!

[9]吕嵩雁.台湾客家话的语言接触现象

[EB/OL].http://www.hakkaonline.com/thread-33214-1-1.html,2005-9-13.

[10]吴炀和,客家人崇文重教一说探讨——以台湾六堆地区为例[J].客家研究辑刊,2008(1).

[11]刘焕云.台湾漳州客家人的宗族意识与组织[J].闽台文化交流.2012.4(32).

[12]兴宁刁坊.客家人在台湾-广东发展论坛-南方论坛

[EB/OL].http://bbs.gd.gov.cn/thread-197908-1-1.html,2006-7-23.

[13] 丘昌泰.台湾客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参考文献:

[1]温昌衍.两岸客家话词汇异同概说——以梅州客家话与台湾梅州腔客家话为例[J].嘉应学院学报,2012,(12).

[2]谢永昌.梅县客家方言志[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

[3]魏东海.客家话常用词词典[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社,2000.

[4]温昌衍.客家方言[C].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5]谢栋元.客家话北方话对照词典[M].潘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6]兴宁刁坊.客家人在台湾-广东发展论坛-南方论坛[EB/OL].http://bbs.gd.gov.cn/thread-197908-1-1.html,2006-7-23.

[7]吕嵩雁.台湾客家话的语言接触现象[EB/OL].http://www.hakkaonline.com/thread-33214-1-1.html,2005-9-13.

[8]丘昌泰.台湾客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9]族群问题的提出与“四大族群划分” [J].瞭望,2006,(2).

[10]刘焕云.台湾漳州客家人的宗族意识与组织[J].闽台文化交流,2012,(4).

[11]陈永安.台湾话寻根[J].海峡两岸,2005,(3).

[12]吴炀和,客家人崇文重教一说探讨——以台湾六堆地区为例[J].客家研究辑刊,2008,(1).


(黄晓煜,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原载《汉语亲属称谓问题与岭南语言资源》,

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9】

往期回顾

论坛|甘于恩:论乡土文化教材建设【重发】

语言资源 | 陈李茂:近年马来西亚、新加坡汉语方言使用状况

小小秘书 | 【语言资源快讯】公众号2019年10月值班表

本文作者:黄晓煜

本期编辑:赖冠洲

本期审读:王雅茜

责任编辑:老    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