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走田野杂记 | 经典:《墨江碧约哈尼语参考语法》后记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10-10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墨江碧约哈尼语参考语法》后记


经  典

夜阑人静,敲完最后一个字,看着这部陪伴我走过将近三年时光的书稿,曾经的难过或喜悦、茫然或顿悟、忐忑或坚定、激动或平静,似乎都已变得模糊而遥远。这一刻,心中唯有感恩之情。

本书封面


成为戴庆厦先生的学生,让我一直感恩于上天的际遇和安排。回想四年前,我还在山东大学读硕士,第一次见到戴先生。那天,他为文学院的学生做了一场有关缅语支语法研究的报告。一直学习汉语语言学的我第一次接触到如此新鲜有趣的语言,立刻被深深吸引住。戴先生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对学生耐心和蔼的态度,更让我感受到了一位真正的学术大家的风范。当时,我就萌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报考戴先生的博士!因为没有少数民族的背景和民族语的功底,我硬着头皮忐忑地联系上了戴先生,向他表明了我的想法。结果,先生的态度令我喜出望外。至今我还记得,他笑眯眯地对我说:“不会民族语没关系,不是少数民族也没关系。肯学、肯吃苦就好。我也是个汉族人嘛!”。


带着先生的鼓励,追随冥冥中的缘分,我有幸成为戴先生临近“关门”的小弟子。短暂的喜悦之后,立刻迎来了料想中的困难:从汉语转向民族语,研究材料和方法的改变,让我的举步维艰,甚至产生了无法毕业的担忧。戴先生又一次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支持。从简单的国际音标输入法教起,到亲自带领我下田野做调查,再到逐字逐句的论文修改,先生以凭借他多年指导学生的经验和常人难以企及的耐心,带领我一步步踏进了民族语的神奇世界。每当遇到困难,停滞不前,先生总是会反复地告诉我,他知道我一定可以做得很好,因为他看得到。直到今天,我也离先生的“很好”有着遥远的距离。但有先生的这句肯定,在通往“很好”的道路上,我将充满源源不断的动力。


而选择碧约哈尼语作为研究对象,也是先生精挑细选,为我“量体裁衣”的。一方面我没有一门熟悉的民族语作为研究的功底,缺少对于民族语研究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碧约话是戴先生曾经接触过的语言。其研究的难度、意义、价值先生都了然于心。做碧约话研究,既弥补了我语种上的空缺,又为哈尼语方言研究填补了一块空白。可是为了让我顺利完成独立的田野调查,戴先生和徐师母又付出了平日里百倍的关心和牵挂。先生和师母不仅每隔几日就打来电话,嘘寒问暖。两位老人还以近八十的高龄来到我所在滇南小镇,帮助我核对语料,解决难题。师母更如慈母般想办法给我补充营养,手把手教我如何用当地的蔬果做出美味的佳肴。短暂的相聚里我们相亲相爱如一家人,以至于当地的老乡们都以为是我的父母来看望我了。


在北京求学的三年中,我不仅受教于戴先生,还得到了诸多学者、老师的帮助。敬爱的张博教授,总是对我这个“编外”学生格外得上心。她对工作的尽心、对学术的严谨、对学生的关爱和为人的谦逊随和,都深深刻在了我的记忆里,将是我一生仰望和学习的榜样。永远忙碌而敬业的崔健教授,每次有问题请教,他总会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帮助我分析解决。还有语言大学的曹志耘教授、张旺熹教授、孙德金教授、陈前瑞教授,张赪教授等,都为我的学习、论文的写作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帮助。中央民族大学胡素华教授、李锦芳教授、刘岩教授、包玉柱教授、李泽然教授;社科院民族所的蓝庆元教授、李云兵教授等,都为这本书稿的写作提出过宝贵的意见。他们的学术研究也给了我更多调查、思考的方向和突破口。没有这些学术前辈温暖的援手,就没有今天这本书稿的写成。


幸运如我,在求学路上总能遇到爱生如子的老师。之所以能够坚持读到博士,也全然因为恩师们对我的一路的帮助和指引。本科时初接触语言学,虽有兴趣,却茫然不知如何继续深入,更对未来充满了种种人云亦云的打算。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安徽大学的王修力老师。王老师见我对语言学有兴趣,主动担起指导我学习的任务。即使是一篇小小的本科毕业论文,他也愿意花时间与我反复讨论,多次修改。做为语言学界的青年才俊,王老师广阔的视野,敏捷的思维,渊博的知识,令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做学术研究的引人之处,也萌生了将其作为一生事业的想法。毕业以后,王老师又继续支持我报考语言学的研究生、博士生。期间克服挫折,战胜畏难,都离不开王老师千里之外的最有力的支持。记得初到北京之时,举目无亲,师母张老师如姐姐般的关心和照顾,给了我在北京的第一个家。每每回想王老师七年如一日地不计回报地付出,心中都是满满的感动。


安徽大学中文系的邓春老师、郝士宏老师、程燕老师、彭家法老师、王道庆老师等等,也都是我学术道路的启蒙者。山东大学的研究生导师王军教授,更是亦师亦母、言传身教。尽管身兼教学、行政重任,却从来不会疏于对我的关心和指导。希望成为王老师一样的人,成为我定下职业理想的重要动力。


作者与哈尼族大娘在一起


同样让我感恩的,还有墨江最淳朴善良的哈尼人。为了写作这本书稿,我在云南墨江县哈尼族地区居住了半年之久。每每回想这段彩云之南的记忆,就对我的发音人杨春光医生一家充满了感激之情。德高望重的杨医生不仅草药医术高明,还非常热爱自己的民族和语言,是一位汉语、民族语水平都很高的双语人。虽然年事已高,治病救人已经很辛苦,但仍每天坚持为我发音、翻译,一坚持就是七个月之久。在这七个月里,杨医生不计报酬、任劳任怨,牺牲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为我提供了所需要的所有材料,这本厚厚的书稿的包含着杨医生辛勤的汗水和无私的奉献。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墨江哈尼文化所的赵所长和其他工作人员、待我如己出的罗莲凤老师一家、热情的马祖发先生、白阿姨一家、胡宇晖一家以及照顾我七个月生活的杨大嫂一家等等,数之不尽。他们对我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使我能够长期远离家人、朋友,克服孤独与寂寞,安心工作;也使我深深爱上这个民族,将自己视作他们中的一员,立志为传承、保护哈尼族的文化尽一生所能。


在漫长的三年写作时间里,我要感谢的,还有始终陪伴我坚守在图书馆阵地的友人郭婷、付冬冬和吴倩,以及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给我这个小师妹最多关照的师姐朱艳华老师、余金枝老师、蒋颖老师、李春风、张鑫等等,以及师兄王跟国、戴宗杰等等。手足之情,无以为报。只能说身边有你们,是我的幸运。


当然,还要感谢中央民族大学“985”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基地语言中心的支持,感谢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以及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资助。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任明编审和其他编辑老师们的艰辛工作,使得本书顺利出版。


最后,感恩上天让我成长在一个温暖的家庭。无论我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能够得到父母最大的理解和最有力的支持。他们一方面担心我一个女孩子独自在外,一方面又考虑到我的时间宝贵,平日里很少主动联系。但是,无论我何时何地拿起电话,总能在第一时间听到他们的声音。不管我走到多远的地方调研,他们的爱心包裹总能追随我的脚步,准确到达。另一份爱随行,来自我的男友吴岳。过去的三年里,他无微不至的呵护从未因我的“没时间”而减少,也从未因我的四处奔波而缺席。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会有他前来探望的足迹。现如今,我因为种种原因来到广州工作,他也将放弃北京的一切跟随我来到这里。我们既是无话不谈的挚友,又将成为相扶相伴的亲人。人生得知己如此,让我常常感恩于命运的垂怜。


想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让这篇后记变得如正文一样冗长而繁琐。还有很多给予过我帮助的人们没有办法一一提及,更无以相报。谨此一并致谢。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经典

                2014年12月于广州


(经典《墨江碧约哈尼语参考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第一版)


往期回顾(精彩):

行走田野杂记丨胡松柏:《铅山太源畲话研究》后记

行走田野杂记丨冯国强:《珠三角水上族群的语言承传和文化变迁》后记

行走田野杂记 | 詹伯慧:一本普及粤语知识的好书



撰文:经典

本期编辑:帅文兴

本期审读:董一博

责任编辑:老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欢迎关注我们~


支持作者,欢迎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