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诵读经典 | 梁永宁: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清远阳山七拱话)


· 方言诵读经典 ·

苏 轼 《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清远阳山七拱话)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著有《苏东坡全集》等。





创作背景


该文创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早期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在州所里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实无名的闲官。同时,与苏轼志同道合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因有此创作。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苏轼)脱衣准备睡觉时,恰巧看到月光照入窗户,于是我就很欣喜地起身出门散步。想到没人与自己同欢共乐,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还没睡,两人便一同在庭院中漫步。月光照进庭院里,仿佛一潭明净澄澈的积水,水中的水藻和水草交错摇曳,大致是竹子和松柏的倒影吧。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情感鉴赏


苏轼与友人张怀民漫步中庭,是悠闲的,却又是伤感的。月光难得,能安然欣赏如此美景,是恰然的; 而文中自比“闲人”,却又透露着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的感伤心境。整体上,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派遣,向读者传达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The end-


本期作者:苏轼

本期编辑:梁永宁

本期音频:梁永宁

本期审读:郑晓丽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